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店
当初我们在谈及IP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围绕IP的本义来讨论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产品。在当时,知识产权被视为一种知识产权作品,它创造了人们喜爱的作品形象。最终落脚点是整体形象。
早期,IP的商业价值在于其直接的经济价值,比如电影创造的IP,其商业价值在于相关电影的票房。出版作品在于其背后的销量。
当其背后的知识产权交易者发现知识产权更广泛的价值时,他们开始探索知识产权的衍生价值。包括IP本身的各种周边产品和IP的二次开发。
然而,这些都只是在挖掘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后来,符号化或标签化的概念出现在IP中,使得IP在商业实践中为产品提供溢价,开启了新一轮的IP价值挖掘。
然而,这些只是基于知识产权的文化和情感属性的商业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产权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创造的文化产品,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特储备。所以实现的手段相对含蓄,只是在挖掘自身的价值。
# #文化赋予知识产权价值。
如前所述,知识产权本身是知识分子创造的文化产品,是通过某种文化手段创造的综合形象。他本身包含着被观众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并融入到观众愿意接受的形象中。
由于文化知识产权的属性,知识产权在商业活动中有其自身的优势。
流量价值
IP本身就是流量积累的产物,只有流量才能创造成功的IP。所以,IP自然有一个流量价值.在IP粉丝心中,只要IP出现,他们就一定会关注,这就是IP对粉丝的天然吸引力。
正是这种吸引力使得IP为产品提供流量成为可能。当产品与IP结合,粉丝对IP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会转移到产品上。
品牌价值
对于粉丝来说,IP是某种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它代表着对IP本身强烈的认同感,也只有因为这种认同感,我们才会持续关注IP,给予自己爱。
那么,对于与IP相结合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IP背后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也赋予了产品。这将使粉丝对产品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有了IP的背书,更容易让粉丝认同产品。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价值观和文化观念是其生命力的两大特征。知识产权的品牌价值相当于为品牌激活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赋予品牌情感和文化属性。
圈层价值
圈层价值是交通细分的产物。IPs越来越多,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IPs。对于粉丝来说,拥有同类型最好的IP就足够了,有限的关注和喜爱除了自己的“真名”之外,是无法分配给其他IP的。
于是,IP粉丝越来越细分,IP在塑造时也越来越切入精准粉丝群体。也就是说,新生代的IP不再希望达到最广泛的粉丝,而是希望获得一批精准的死忠粉。
这些粉丝往往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这是这个群体的壁垒。这也是Z时代的典型特征。这些群体壁垒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性质,也就成了一个圈。
在圈子里,大家对圈子外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圈子内的东西却非常热衷。因此,当产品被圈子认可的IP赋能时,IP会将产品带入新的圈子,实现新消费群体的成长。
# #被具现化的需求
IP本身就意味着知识产权,但如果要从市场的角度去解读IP市场,那么知识产权并不是最合理的解释。在我的理论体系中,IP被解释为“在某个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认知形象”。
所以我们在看各种IP的时候,会发现创作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为IP人物设置了一个完整的背景,让粉丝们能够从各个角度通过剧情充分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塑造IP的整体形象。
如前所述,IP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情感和文化属性被粉丝广泛接受。但是,情感和文化是抽象的概念,所以有必要以现代的方式呈现知识产权。
所以创作者在创作时,满足了IP背后粉丝的情感文化需求,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但这些概念过于抽象,必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才能满足粉丝的期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大部分的IP图像都是通过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形式创作出来的,因为只有经过这些媒介形式,抽象出来的内容才能完全实现。
# #新的诠释,新的价值。
在我的理论体系中,IP被解释为“在某个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认知形象”。所以做IP就是做一个能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形象。此外,之前有人说IP会粉化。
丝所接收并且喜爱,是IP满足了粉丝某种情感需求或者文化需求。在如今的市场中,对于IP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有了不同的解读,这就使得IP运营出现了不同的运营方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
对“群体”的重新解读
对群体的重新解读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群体范围的解读。在前文所提到过,IP本身是满足了社会价值观及文化观念的形象,从而才会使得粉丝对其越发喜爱,这是因为IP本身天然被粉丝所喜爱,这是在创作之初就被赋予的属性。
但是更多的IP都在源源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但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有限的,这就使得IP在进行创作时让粉丝经常会感觉到似曾相识。
所以新出现的IP一直在寻找可以进行深耕的新领域,希望在新的群体中得到认可,以此来打造自己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是对群体需求的解读,群体的需求在之前解读为IP满足了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是IP本身的文化属性和情感属性创造的价值。
但是如今粉丝的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已经被满足的无以复加,任何情感需求或者文化需求都可以找到所谓的“替换装”。
所以很多精明的IP运营者开始重新解读粉丝对于IP的期待,他们认为只要IP可以提供给粉丝他们所需要的价值,那么粉丝就会对IP报以持续性的关注行为,并且认同IP。
所以从需求出发,IP可以满足群体的消费需求、单纯的娱乐需求甚至是情感性的需求(恋与制作人)等。
对“认知”的重新解读
认知的重点在于如何塑造IP在粉丝心中的形象,也就是说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或媒介去塑造IP的形象。
传统的方式一般是通过电影、电视剧、出版物等形式进行IP塑造,粉丝在进行IP的关注之初就开始为IP付费。并且基本都是通过传统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并且从中穿插者少数实体媒体的传播。
但是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并且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之对比就显得过于笨重,时效性不强,并且成本太高。
所以IP操盘手开始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运营各种新式的运营手段,通过轻量化的方式进行IP打造。塑造IP已经不再是一个个百万字的著作或者一两个小时的电影,而是通过一个个短视频打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对于“形象”的重新解读
过去我们在谈论IP的时候,虽然IP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只狗、一只猫甚至一只虫子,但是都统一称之为人物形象。这也是我们在进行IP创作时最容易懂得一种IP形象。
但是IP只能是单人形象吗?并不一定,复仇者联盟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整个复联就是一个团队IP。复联中的每一个人都是IP,并且所有人组合起来同样是一个IP。
在IP的解读中,IP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为了把抽象化的概念具象化,所以需要一个形象进行承接。最开始承接的是个人形象,但是后来人们发现集体亦可以成为形象。
并且经过对IP价值的重新解读,IP的形象开始有了更多的解读。首先是除了人和团体以外,任何可以成为具象化内容的都可以成为IP形象。
比如阿里巴巴,虽然是一个公司,但不可否认阿里巴巴已经拥有了成为IP的所有特征。同理,品牌也可以成为IP,三只松鼠就是当之无愧的IP。
这是对形象主体的重新解读,丰富了IP的形象主体,让更多种形象有了成为IP的可能。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个人形象也开始丰富。
这背后的逻辑是IP的转化路径不一样,从而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有些商业模式为了IP本身具有更强的商业属性,会给IP设定称为营业员、企业老板、创业者等更多利于变现的形象。
对于“需求”的重新解读
对于IP背后的企业来说,对于用户需求的满足,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会通过多种角度和手段去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相对来说,粉丝所需要时IP所提供的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当价值被过度满足时,那么企业的收益就会降低。
所以为了可以让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IP塑造时会着眼于粉丝们新的需求。只要可以满足粉丝的某种欲望,并且让粉丝对可以长久满足这种欲望报以期待,那么这个IP仍然是成功的IP。。
这就是像薇娅、李佳琦这样的纯粹的以销售为目的的IP可以大火的原因。在IP爆火的背后,是洞见了用户对于购买廉价、优质并且有品位的商品的需求,并且有充足的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让消费者报以持续性的期待。
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还并不足以说明需求的重新解读的必要性,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将需求重新解读之后,IP进行转化的链路与往常的IP变得一点都不一样。之前的IP是变现的自己的衍生价值,让消费者间接为自己付费。而重新解读之后的IP是消费者直接向IP付费。
## 文化在左,商业在右
因为对于IP含义的重新解读,也让IP的创作路径产生了两条道路,也是文化路径和商业路径。在某种角度上说,商业路径可以看做是将文化路径中打造IP的关键节点,通过更有效率的方式重新塑造出来,极大的提高了IP的创作效率。
在过去,可能要通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打造出来的IP,通过商业化的手段可能仅仅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创造出来,有经验有资本的企业甚至可以更进一步缩短IP的创造时间。
但是这种短期快速包装出来的IP,从生命力上并不足以跟通过文化手段创造的IP相媲美,更多是满足用户浅层并且表象化的需求,这样的价值极易被代替。
所以在未来的IP市场,肯定会出现文化路径和商业路径的结合,通过更进一步的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即缩短IP打造的时间,又增加IP的生命了。现在的IP的市场已经出现了初步的运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