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合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如果不合逻辑,观众是不会理解的。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确定选择哪些镜头,以及如何组合。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在拍摄一个场景时,“布景”的发展不要太过激烈,否则就不容易衔接。相反“场景”变化不大,拍摄角度变化不大,拍摄不易组装。正因为以上原因,我们在拍摄时“场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改变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导致流畅的连接,形成各种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型:'s叙事句式是指景物从透视、全景过渡到近景、特写。用来表达情绪和剧情发展由低到高。
后退式句型:'s叙事句式由近及远,表示情绪有高有低有压抑,影片中的表现从细节延伸到全部。
环行句型:
它是向前和向后句子的组合。从全景-中景-近景,再到近景-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心情由低变高,再由高变低。这种句型常用于影视故事片。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
当被摄体进出画面时,要注意大致的拍摄方向,从轴线的一侧拍摄,否则两张画面连接时,被摄体会“死机”。
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
拍摄时,如果相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的同一侧,则帧的运动方向和放置方向一致;否则应该是“跳轴”,除特殊需要外,跳轴的框架不能组装。
(4)镜头组接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的规律:
如果画面中同一个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则可以在动作之后进行,以达到流畅简洁过渡的目的,简称为“动中有动”。如果两个画面中被摄体的运动不连贯,或者两者之间有停顿,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合就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中的被摄体完成一个完整的运动并停止后,与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连接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静态连接”。“静转静”组合中,前一个镜头结束时的停止瞬间称为“左画面”,后一个镜头移动前的静止瞬间称为“上升幅度”,上升幅度与左画面的时间间隔约为一两秒。移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的组合也需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后面是一个摇动镜头,摇动镜头在开始时应该有一个起始振幅;相反,如果一个摄像头一个接一个固定,那么摄像头就应该有“左画面”,否则画面会给人跳动的视觉感。对于特效,也有静态或动静态镜头。
(5)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
我们在拍摄影视作品时,每一个镜头的死时间首先是由要表达的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观众的接受程度决定的,其次是由画面构图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图片中选择的场景不同,图片中包含的内容也不同。中景等长镜头图片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所以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图片上的内容,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近景、特写等短镜头图片包含的内容比较少,所以观众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看清楚,这样图片的停留时间就可以更短。
此外,一张图片或一组图片中的其他因素也限制了图片的长度。因为图片中明亮的部分比黑暗的部分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如果图片是要显示明亮的部分,它的长度应该更短,如果是要显示黑暗的部分,它的长度应该更长。在同一幅图中,运动部分比静止部分更能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力。所以,如果重点是表现运动部分,画面要短一些;当显示静态部分时,画面的持续时间应该稍长。
(6)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的统一:
影调是指以黑的画面而言。
黑色画面上的风景,无论是什么颜色,都是由许多深浅不一的黑白所代表。对于彩色图片,除了色调问题,还有一个颜色问题。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画面组合,都要保持色调颜色的一致性。如果将两个明暗对比或色彩对比强烈的镜头组合在一起(特殊需要除外),会让人感觉生硬、不连贯,影响内容的流畅表达。
(7)镜头组接节奏:
节目的主题、风格和风格、情节的环境氛围、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跌宕起伏是节目节奏的总依据。除了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变换和移动,音乐的协调,场景的时空变化等。电影的节奏也需要用组装和连接的手段来严格把握镜头的大小和数量。调整镜头顺序,删除多余的侧面零件。也可以说,组合节奏是教学片总节奏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处理一个电影节目的任何情节或者一组画面,都要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来处理节奏问题。如果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下使用快节奏的镜头转换,会让观众感到突兀的跳跃,心理上无法接受。但在一些节奏感强、撩人心弦的场景中,制作镜头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的变化速率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青年观众的激动情绪达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8)镜头的组接方法:
镜头画面的组接除了采用光学原理的手段以外,还可以通过衔接规律,使镜头之间直接切换,使情节更加自然顺畅,以下我们介绍几种有效的组接方法。
● 连接组接: 相连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表现同一主体的动作。
● 队列组接:
相连镜头但不是同一主体的组接,由于主体的变化,下一个镜头主体的出现,观众会联想到上下画面的关系,起到呼应、对比、隐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够创造性的揭示出一种新的含义。
● 黑白格的组接:
为造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如闪电、爆炸、照相馆中的闪光灯效果等。组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所需要的闪亮部分用白色画格代替,在表现各种车辆相接的瞬间组接若干黑色画格,或者在合适的时候采用黑白相间画格交*,有助于加强影片的节奏、渲染气氛、增强悬念。
● 两级镜头组接:
是又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者从全景镜头直接切换到特写镜头的组接方式。这种方法能使情节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者在静中变动,给观众的直感极强,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特殊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 闪回镜头组接: 用闪回镜头,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镜头,这种组接技巧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 同镜头分析:
将同一个镜头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运用该种组接技巧的时候,往往是处于这样的考虑:或者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或者是有意重复某一镜头,用来表现某一人物的青丝和追忆;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的含义以印发观众的思考;或者还是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应,从而达到艺术结构上给人一完整而严谨的感觉。
● 拼接:
有些时候,我们在户外拍摄虽然多次,拍摄的时间也相当长,但可以用的镜头却是很短,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长度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同样或相似内容的镜头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当中可用的部分组接,以达到节目画面必须的长度。
● 插入镜头组接:
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换,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如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走着或者坐在汽车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个代表人物主观视线的镜头(主观镜头),以表现该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么和直观感想和引起联想的镜头。
●动 作组接: 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相似性,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
● 特写镜头组接:
上个镜头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头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结束,然后从这一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示另一情节的环境。目的是为了在观众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合之感觉。
● 景物镜头的组接:
在两个镜头之间借助景物镜头作为过度,其中有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示时间和季节的变换,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这种镜头往往作为镜头转换的手段。
●声 音转场:
用解说词转场,这个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较常见。用画外音和画内音互相交替转场,像一些电话场景的表现。此外,还有利用歌唱来实现转场的效果,并且利用各种内容换景。
● 多屏画面转场:
这种技巧有多画屏、多画面、多画格和多银幕等多种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视艺术的新手法。把银幕或者屏幕一分为多,可以使双重或多重的情节齐头并进,大大的压缩了时间。如在电话场景中,打电话时,两边的人都有了,打完电话,打电话的人戏没有了,但接电话人的戏开始了。
镜头的组接技法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根据情节的内容和需要而创造,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我们在具体的后期编辑中,可以尽量地根据情况发挥,但不要脱离实际的情况和需要。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如果对你们剪辑有帮助的话,记得分享转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