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编者按:为什么三大视频平台在11月11日国庆当天宣布取消“超前点播”?_
10月4日,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在同一天相继宣布取消“超前点播”。这项备受争议的支付服务在推出后不到两年就夭折了。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超前点播的“前世今生”
2019年夏天,《陈情令》播出时,腾讯视频推出了“提前付费看结局”的服务,一举赚取了7800万的点播收入。之后,各大平台的IP影视剧相继提前推出点播功能。
据了解,超前点播是专门为在线视频网站VIP付费会员推出的服务。如果你想提前解锁未播放的剧集,你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这项服务一直备受争议,甚至被网友戏称为“随叫随到”。
至于超前点播,吴胜伟律师曾将爱奇艺、腾讯视频告上法庭。2020年6月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判决,吴胜伟胜诉,但其取消预约点播机制的请求未获支持。法院表示:“按需预付是对爱奇艺商业模式的探索,模式本身并不违法。”
随着《扫黑风暴》超前点播服务,再次被舆论热议。8月26日晚,上海市消保委发文称《扫黑风暴》提前捆绑销售,腾讯视频无视消费者选择权。
8月27日,《人民日报》在《超前需求》上发表评论,称这些视频直播平台真的很难看吃。利用现有的热门影视作品捆绑销售各种付费项目,不仅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公然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今年9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也表示,套路少,诚意多,视频平台VIP服务要遵守法律法规,质价相符。
随即,各大视频平台宣布将调整高级点播模式和付费细节。此前点播超前只能按顺序解锁剧集,各大长视频平台调整解锁规则后可以支持用户选集解锁。就在大家都告一段落这件事的时候,前方点播服务突然被各大长视频平台叫停。
集体倒戈疑与点名有关
10月4日12点,爱奇艺率先宣布取消“随叫随到”;随即,14: 31,腾讯视频跟进宣布取消“超前点播”;随后,14: 53,优酷跟进,宣布取消“超前VOD”。
有趣的是,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都在不到3小时内宣布取消,而且都选择了同一天,这绝对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爱奇艺取消了高级点播电视剧,并宣布取消会员可见内容的宣传贴纸。由此可见,长视频平台从宫中挥刀背对球队的决心和勇气。
根据《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第17条:“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中间(计45分钟)插入任何形式的广告。”第18条规定:“除电影、电视剧院线、节日(栏目)的标题标识外,禁止播放任何形式的带有挂角的广告。”
此前,Advance VOD除了被多个职能部门点名之外,还引起了众多用户的不满,其二次消费模式屡遭质疑。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曾表示,从本质上讲,VOD是互联网视频用户,尤其是收费用户的第二次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分析认为,长视频平台集体宣布取消超前点播,与舆论压力有关,前段时间被多个职能部门点名,取消是大势所趋。与其让备受争议的服务多次被批评质疑,引起用户的不满,不如直接取消,重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虽然取消高级点播会影响长视频平台的营收和立竿见影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个
长视频平台提前放弃点播的痛苦,源于一直难以逃脱的亏损魔咒。今年二季度,爱奇艺亏损同比增长11%至14亿,股价较年初高点下跌超过65%。虽然阿里娱乐旗下的优酷和腾讯背靠的腾讯视频并没有独立的报道,但他们的经营困境也体现在母公司的股价上。
此外,长视频平台还面临着会员增长乏力的问题。以爱奇艺为例。截至今年二季度,爱奇艺的订阅会员数达到1.062亿。上季度末,爱奇艺订阅会员数达1.053亿,较上季度增长0.85%。用户数上一年达到1.017亿,2019年达到1.069亿,同比下降4.86%。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新兴短视频平台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进入竞争后半程,监管趋严的当下,主管部门集中整治打击饭圈“唯流量论”“倒奶泼镜头”等乱象问题,责令其改剧禁播、阉割。家长视频平台应该多思考如何在更多高质量的自制内容上持续发力,突破付费会员增长乏力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