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杰出的诗人。8岁开始写诗,《松塔》 《烟囱》 《星月的由来》 《英儿》等童年诗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的一个小岛上用斧头砍伤了妻子谢烨,导致她死亡。顾城也在一棵大树下上吊自杀,夫妻二人都死了。当这一切发生时,不仅诗坛一片哗然,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顾城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疯狂残忍的事情?虽然当时众说纷纭,但真假难辨。时代变了。现在,我偶然看到了《英儿》,顾城最后的代表作(也是顾城唯一的一部小说),这似乎让我窥见了顾城杀妻自杀的秘密。
在小说《英儿》中,顾城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与女主角颖儿和妻子雷的生活(小说中“我”的名字叫顾城)。很多人把这部小说看作是顾城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尤其是小说中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坦率真诚的直爽以及对一些原创信件的引用,都让这部小说看起来更加真实。作为一部小说,《英儿》当然有它的虚构之处,但也必须隐藏作者自己的声音。《英儿》所反映的顾城的死亡意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顾城的死亡意识是理解他疯狂行为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小说《英儿》入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顾城的死亡意识。
一、 顾城死亡意识中的生死观
死亡不仅关乎死亡,也关乎生命。从这部作品《英儿》照顾顾城的死亡意识,首先体现了他对生死两个层面的态度和思考,简而言之就是他的生死观。
对于死亡,《英儿》中顾城的态度是清醒冷静的。甚至可以说,顾城向往死亡。这种态度显然是由于顾城对死亡意义的不同理解和看法。顾城在《英儿》中写道:‘死不是虚的,死是实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对你来说,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你不知道什么比死亡更珍贵。我需要死,因为它对我来说是真实的。我非常珍惜我的死亡。它像油漆一样漂亮。我应该画一幅画。这样的话在《英儿》几乎无处不在。这些话的背后,顾城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也大白于天下。对于普通人来说,虚幻而抽象的‘死’在故城这里不是空的,而是真实而实在的。而你认为死亡是可怕的,‘我’不这么认为,‘我’知道还有比死亡更珍贵的东西;况且死亡是美好的,所以我很珍惜。
其次,是顾城对“生活”的态度。至此,或许我们可以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顾城的态度,那就是‘为活着而活着,不为活着而活着’。”也就是说,活着没关系,只是因为还有死亡,所以我们还得活着,但生活本身离继续的目标和动力还很远。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生其实是为了死。关于顾城对‘健康’的态度,在《英儿》中不难找到答案——‘为了消磨时间,我做木匠,养猪,写诗。’无论是‘当木匠’‘养猪’还是‘写诗’,对‘我’来说,都只是‘消磨时间’,没有任何生活意义。不仅毫无意义,‘我’甚至讨厌生活——‘听说你悄悄走进生活,这才是我讨厌的。我很奇怪为什么人愿意活着,活着就是生活。我生来不是为了活着。我住在我的房间里,不上街。“没有什么比永生更可怕了。”
关于“生”与“死”的关系,《英儿》写道:“与其说活着是本能,不如说是兴趣。如果你对活着没有兴趣,你就会死。也就是说,在顾城眼里,如果‘没有活着的兴趣’,那么‘它就会死’。死亡根本不是因为任何其他原因。生活没有意义和理由,只有兴趣。此外,《英儿》还写道:‘我们应该一起埋在生命的土壤里,我们应该沉默,我们应该像歌曲一样,我们应该活在这幸福的死亡中。我们不需要复活,我们不需要破碎的噩梦,我们已经活够了,我们现在应该休息了。生活是一场‘破碎的噩梦’,而死亡是‘活够了’之后的一种‘休息’。我们“活在这幸福的死亡中”。
从《英儿》开始,可以说在古城这里,生与死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有着完全相反的含义。顾城不仅不怕死,反而觉得死比生更可取,这是顾城死亡意识最根本的方面。
二、 顾城死亡意识中的爱
如果仅仅因为生命没有意义,对待死亡的态度与常人不同,恐怕不足以支撑顾城的死亡意识。至少,顾城不应该因为对生死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而毫不犹豫地选择死亡。小说0103010所体现的爱,丰富了顾城的死亡意识。这里的爱是男女之爱。这种爱一方面使他不怕死,甚至愿意在爱情中幸福地死去;另一方面,一旦这段爱情变得不完整,顾城肯定会选择死亡。
小说中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他的妻子雷,另一个是颖儿。颖儿更多地扮演情人的角色,但顾城认为雷和颖儿是他的妻子。顾城对于雷的情感其实是比较喜欢的。
对母亲的依赖和敬爱。小说中写:"雷我爱你,我敬你呀,不是爱你。你老是不让我走出去,我真喜欢这种安全。"所以顾城对于妻子雷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敬。他离不开雷,雷让他有安全感,并且,"你让我不太丢人,我也不喜欢自己闹得乱纷纷的。"而与英儿的情感则更像是真正的男女情爱――"我真像拜神一样的爱她,在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看她睡去的样子,看她的眉。也轻轻的撩起了最早最早的情欲和幻想。"在小说中,雷与英儿在生活中是非常和谐的,两个人和睦相处的场景也使顾城欣喜不已――"有一天她做炸酱面,你做南方菜,她做北方菜。我把两辈子的爱都用完了。"另外,顾城还说:"我喜欢好女孩和好女孩在一起,过去不知为什么,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我唯一实现爱的可能。"可以说,雷与英儿――实则是谢烨与英儿的和谐相处,让顾城看到了他心心念念梦想着的"女儿世界"实现的可能,那世界中洋溢着爱。对于这爱,顾城说:"在爱的时候,死是平常的事。""爱到顶就死了。"同时顾城也明白,"我的爱,不是人能承受的。"这人所不能承受的爱,想来便是死亡。尽管在顾城看来,死是一个"很好的礼物"――"我需要死,……我需要把它给你,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礼物。""……我要给你灵魂和死亡。"但是顾城也明白,"没有人需要这个礼物,一个也没有。"
中国有句话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古今中外也都许许多多的为爱殉情的故事,或许爱到极致,死也成为了一件极平常的事。顾城的死亡意识中正体现着这种对于雷和英儿极致的爱。与此同时,顾城这极致的爱是由雷和英儿共同支撑起来的,一旦一方缺失,这爱便不复完整,不完整的爱,让顾城绝望。
在英儿跟着一个老头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小岛之后,小说中写:"我知道我在浑身颤抖。我不能再这个时候犯病,我不疯。我对自己说:我不犯病,我不犯病,我不犯病。我知道我必须坚持住,但是我周身涌动,必须坚持到那一刻。"而在同时拥有雷和英儿的时候,顾城说:"那是最好的日子,可以开花。"但是在英儿离开之后,顾城不再是以前的顾城――"我变成了一个比死还要坏的人,一个正常的疯子。让我在岛上死三次都可以,不应该这样让我活下去,那么困难。每一天,每一夜,都要用毒药防止腐烂。""它不仅毁坏了我的生命,而且毁坏了我生命最深处的根,我的梦想。""因为我已经疯了,一个死人,又不能腐败,就像一个死了的树不能变成木柴一样。一些柔软让人恶心的蛀虫,啃它。没有比腐败更难受的了。所以我祈求的是火焰。"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顾城内心的绝望。英儿离开之后,他不再拥有理想中完整的爱,他甚至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而且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这欺骗正来自于他深爱的英儿。此时,死更变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祈求的是火焰。"
三、顾城死亡意识中的灵魂信仰
顾城的死亡意识中所体现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他对于灵魂的信仰。如果不是相信人有灵魂的话,那么死亡便意味着终结,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建立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也就成为无稽之谈。换句话说,正是基于灵魂信仰这一点,顾城在被英儿伤害之后才会急切地选择死亡,他幻想着重新开始一个关于女孩的乌托邦世界。
《英儿》中写:"雷,人真是有灵魂,生下来就有,不是瞎说。……我的灵魂到那去了,有时候相爱,有时候灵魂就飞走了。""可是我来世界上的时候,带了灵魂。它使我不能品尝生活的味道,它让我觉得那淡然无味。""但我的灵魂却是死亡而生,它愿意回到那里去,就像你们愿意回家……""我什么也没有,你知道,除了我的灵魂,除了和这灵魂在一起的不太长的生命。""在灵魂上我信上帝。"……因为相信人有灵魂,相信天国的存在,所以在天国里,建造一个"把世界关在外边"的"女儿世界"是完全可能的。也正是因为相信人有灵魂,顾城才不忌惮死亡,甚至向往死亡,因为灵魂的存在使得死亡不再是终点,也可能是新的起点。在天国里,灵魂依然可以相爱相守,雷与英儿依然可以一起做炸酱面,让日子重新开出花来。
对于死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模糊的也好,清晰的也好,都可看作是个人的死亡意识。其实在顾城之前的诗歌创作中,其死亡意识就已经显露出来,譬如"让死/来麻醉/我翻滚的心灵。"(《雨》)"我将死去/将变成浮动的谜/未来学者的目光/将充满猜疑。"(《遗念》)"痛苦之路的终点/绝不是默默的死亡。"(《歌乐山组诗》),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就可以发现,顾城早已开始思考死亡。而在《英儿》这部小说中,与"死"相关的字眼(譬如"死"、"死亡"、"死囚"、"死人"、"杀"等字眼)出现了高达150余次。从诗歌到小说,在这频繁出现的关于死亡的字眼背后,不难看出,顾城的死亡意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也愈发清晰的过程。所以想来,其杀妻与自杀行为并不是冲动之举,而是早有"预谋",但在这"预谋"背后,隐藏的却是顾城对爱情、对生命、对现实生活的深深绝望。死亡则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幻想中的童话世界的一座桥梁,只有经历死亡,人才能逃离现实生活,走向美好纯净的童话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失去的只是肉体,但灵魂却是永生的,存在于童话世界中的,自然也是人的灵魂而非肉体。而最终选择走上这座桥的顾城,正是一个极度渴望爱与被爱,同时也爱到极致的顾城,哪怕这爱是自私的,却也是无比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