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大,事物太小,还有一些未知,会时不时的流逝。人们还没来得及仔细探索,就被忙碌的生活带走了。
一些80岁的老人与“十万个为什么”打交道超过十年,并以此为生。从央视科普节目的出场实验者,到Tik Tok的短视频科普大师,宁远通过手工制作模型,缩小宇宙,放大微观事物。生活现象的另一面展现在Tik Tok @建模师老元儿身上。
蚊子为什么会咬你?手指烧伤怎么不留疤?脱发怎么办?小龙虾怎么吃?柳絮怎么长?山火为什么会重新出现?看,从细微的一面到山川湖海,你怀疑的正是宁远想要解释的。他是Tik Tok的新来者。他两个月前刚入驻,但已经收获了近200万粉丝,431.4万点赞。
宁远说,他想通过@建模师老袁儿的短视频,让更多人真正了解生活,了解世界为何如此。
用 "五脏俱全"的模型讲科普
模特老袁儿的第一个颤音主题是讲解救护车是如何隔离病毒的。
首先,他用平衡模型展示了在不同压力下用病毒密封空气的原理。之后主要事件来了,办公桌上放了一辆同等压缩的负压救护车。实体救护车应该有的所有零件都归模型车所有。劳尔转动了车厢顶部的按钮,打开了车顶内部的负压系统。救护车隔离病毒的原理和关键设备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这段视频是在疫情期间发布的,也代表了老元儿在Tik Tok做短视频科普的想法:主题要大家关心和感兴趣,模式要小而全,讲解要从浅入深有逻辑地进行。
宁远发布的34个视频中,有疫情期间救援隔离原则、夏季到来前小龙虾科普、新闻中山火复燃原因、被蚊子咬的包裹越来越大等主题。大部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却知之甚少。
对于每个主题,从构思到输出总共需要2周的时间,其中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至少需要3天。宁不想简化科普模式,因为观众和屏幕是分开的。
他的视频里有放大1000倍和5000倍的毛发,有一米多长的螃蟹,有半米多长的小龙虾,甚至还有被蚊子咬过的皮肤下的毛细血管,都是他用长气球做的。
事实上,制作模型的材料成本并不高。我比较喜欢用生活中收集的垃圾:拖鞋底部柔软易粘,用来支撑蟑螂的翅膀;路边废弃的广告版填满了蝗虫视频的沙盘和山;甚至他自己的石膏布,已经被骨折烧伤,被用作山区外套。
仔细看@ modeler老元儿的内容,你会发现这些短视频并不太依赖科普中的贴纸和文字效果。劳尔经常手工制作物理解释板,并在上面写字。
用实物,给镜头,能让观众更清晰地感受细节,加深记忆。
拍了电视节目后,宁远和妻子对短视频的质量并不放松。在他们看来,电视屏幕虽然转向了短视频,但不如科普小而精。
切羊头、买标本,科普得先自己懂
宁远大学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视觉广告,画个模型做个手工并不难。用短视频科普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让科学真理变得简单明了。
几分钟的科普短视频背后至少需要上万字的权威数据。宁家里的书柜里摆满了动物学、昆虫学等学术专业。他花大量时间搜索信息,寻找权威来源,分析各种说法。视频剧本和解说逻辑由他反复演绎,直到能够清晰严谨地呈现出来。
备考题目时,中文资料很少,所以查找外文文献很常见。如果数据不够精细,宁远开始琢磨其他办法。
有一次,他想用一个模型来说明为什么“有些羊不会脑震荡?”他在网上找到一家卖西北羊肉的店,销量不错。其他顾客都点了肥肉。宁远问老板能不能把羊头上的肉剃掉卖给他。
他花了100多元,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快递送来的骨头。他迅速拿起电锯打开骨头,看了看,分析了里面的纤维结构,然后记录下来供他认识的动物学家检查。之后,他开始做羊头模型。
是时候展示“双叉犀牛甲虫是如何飞向猎物的?”当时宁远从海外买回超高清昆虫视频,用超高速减缓对双叉犀牛甲虫动作的研究。他在网上买回了同一物种的湿昆虫标本进行研究。为了保存它们,他用酒精浸泡它们。
好,瞒着妻子偷偷冻到家里冰箱里。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家离做模型的工作室不远,但是宁原一般都到12点后才进家门,工作到凌晨3、4点是常事。
为科普手指被烫出大水泡
在抖音,老原儿总是戴着一副大眼球道具眼镜入场。
可还是有网友认出了他,"你是《原来如此》里的外景实验员吧?"那是早年间央视的一档科教栏目,以趣味实验和体验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34岁的老原儿,深耕科普的路就是从那儿开始的。之后,他从体制内离开,转型为独立运营的科普制作人。
今年,在央视科教频道任栏目主编的妻子也离职了,和宁原一起,全心投入在抖音科普短视频上。
夫妻俩分工明确。宁原负责选题策划、知识框架、文稿逻辑和制作模型,妻子负责拍摄、剪辑和后期。
两个人遇到分歧,争执起来"吵得很凶"。宁原在制作后期时不时想出来个点子,想加到片子里,但爱人还是用电脑剪片子,系统很容易崩,俩人经常为呈现效果和节奏焦虑。
他们坚持原创,视频里的每句文案,都不容许扒网上现成的视频再加工。宁原的妻子专攻视频剪辑,成片与素材片比达到1比30。做抖音的两个多月,夫妻俩总共休息了4天。吃饭没时间做,几乎顿顿外卖。"要说最惨重的代价,就是我更秃了,头顶黑色面积明显减少。"宁原自嘲着回忆那段抖音创作新人的经历。
从传统电视制作人转型到短视频达人,宁原不是没有焦虑。
抖音里粉丝百万级别的达人们,大都保持着高频的短视频更新节奏,至少2、3天就有一条,但以他和妻子两人的生产速度,目前仍远远达不到。
一次,宁原又一次做模型到凌晨,累得趴在工作台上睡着,手搭在旁边放着的热风枪枪口上,1000度,拇指被烫出个大水泡。
他和妻子把在抖音做短视频科普,当作事业而非玩票。他们现在还没有靠这个赚钱,"之前两个人有些积蓄,我们也接些外面其他的片子拍摄,先把科普内容做好。"
之所以选择抖音,是宁原觉得,这里用户基数足够大,有很多人喜爱科普内容。"网友们都给我们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这是之前做电视节目没有的,对我们很重要。"一个粉丝私信宁原,说在开学考的地理题中有一道是"山火",她立刻想到了老原儿发过的视频。
宁原和妻子看到后,颇有成就感,他们希望在课本教育之外,呈现一种素质教育,用科普的方式挖掘身边的细节,让大家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有时我们恐惧,是因为不懂,而科普能带给人力量与快乐。"模型师老原儿说。(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