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文字背后的沧桑
-《背影》教学记录。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看下面的大屏幕。你在学前班的时候注意过这组单词吗?每个单词读两遍,不要太快。
屏幕显示:
祸不单行。
无所事事,步履蹒跚,步履蹒跚。
爱不能是微不足道的。
从中学到大学校期间情绪低落。
(学生一起读。老师抽查学生讲解单词。)
老师:让我们再轻轻地读一遍这组单词。(学生低声朗读)谁愿意谈谈朗读后的感受?
健康1:惨淡。
健康2:荒凉。
健康3:难过。
健康4:内心感到阴郁压抑。
老师:是的,老师看了之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一篇文字里真的没有什么重要的词语能给人这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写这篇文章?我们看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
屏幕显示:
写作原因。
朱自清:
我写《背影》只是因为引用了我父亲的信。当我读到父亲的信时,我真的哭了。
老师:是我父亲的一封信。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信中的句子在哪里?请画出来。(学生圈)一起读。(老师的深情朗读。教室里有短暂的寂静。)
老师:身体好的时候,为什么胳膊会疼?只是“举筷写字笔”不便,那为什么“去的时期不远”呢?父亲想对儿子说什么?
屏幕显示:
读一下。在这不到30个字里,父亲的愿望是什么?
健康5:我非常想念我的儿子。
健康6:让儿子尽快回去看看。
老师:很合理。看完这篇文章,作者泪流满面。作者是怎么写的?一起读。
(学生们读“我读到这里,在晶莹的泪花中,我看到了胖胖的背影,蓝色的棉袍和黑色的夹克。”。)
老师:父亲的“蓝色棉袍黑袄的肥背”一下子唤起了作者对父亲的记忆。你在哪里看到了“最难忘的背影”?如何详细描述?请圈出并阅读。
(学生圈出课文,自己读。教师巡逻队。)
老师:大多数学生都画完了。请阅读。
(健康7)大声念道:“只见他头戴黑布帽,身穿大黑布袄,身穿深蓝布棉袍,摇摇晃晃地走到铁路边,慢慢俯下身子。这并不太难。但是他过铁路的时候,爬那边的站台不容易。他用双手爬上去,脚又缩了起来。他肥胖的身体微微向左倾斜,显示出一种努力。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
老师:这个同学很准。这是爸爸在浦口站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仔细阅读,圈出注释,告诉我们你注意了哪些单词,为什么。
屏幕显示:
试着仔细琢磨,圈出注解,告诉我你注意哪些词。
(学生圈圈批注,老师巡视。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写字的沙沙声。)
老师:差不多。让我们一起交流。
健康8:我注意三个动词“爬”“缩”“倚”。我在这里写道,父亲爬上讲台是艰难的,也是艰难的,表达了他对儿子深深的爱。
健康9:我关心的是“磕磕碰碰”“慢慢靠”,这“磕磕碰碰”“慢慢”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老师:从这两个形容词中,你如何解读你父亲的爱?好像还没看里面的字。还有其他同学关注这两个字吗?
健康10:蹒跚就是走路摇摆,不方便。我父亲年纪大了,是个胖子,所以腿脚不灵活。他走得很慢,在铁路旁边很难走。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坚持给儿子买橘子,洋溢着他深深的爱。
老师:很好。看完这个,我进去看了看当时爸爸买橘子的场景和情绪。分析单词和短语,要学会这个方法,不要笼统地设定。好吧,说吧。
健康11:黑布和深清布。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父亲当时过得很艰难。
老师:是的,这个同学很关心他爸爸的长相。很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看看丁老师做了哪些和你关心的不一样的改变。
屏幕显示:
我看见他戴着一顶小帽子,穿着一件大夹克和一件棉袍,走到铁路边,俯下身去。这并不太难。但是他过铁路的时候,爬那边的站台不容易。他爬上顶端,然后向上收缩;他稍微向左倾斜以示努力。
阅读、比较和思考!
(全部看完,再看原文对比。)
老师:谁来告诉我?
健康12:老师读书比较认真。向上爬手,向上缩脚,你把它们拿走了。
老师:你仔细看。为什么不能去掉?
健康12:我爸爸工作很努力。
老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一个老父亲和一个肥胖父亲的情况。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健康13:外观部分也有“黑”字。你可以读到你父亲很孝顺。深色。
老师:帽子、棉袍、汉服可以说是当时男士的正装。然而,父亲没有理会这些,去给儿子买橘子,重点是儿子。父亲爬平台的困难。
,甚至是狼狈的,都可以说是一种父爱的深沉。其实,这里的“背影”也赋予了它另一种深刻的象征意味,那就是父亲无休止的奔波和说不尽的辛劳的身世。师:这一幕,作者见到这时父亲的背影,有怎样反应?作者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以前没见到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这时流泪呢?先看看,在父亲为送儿子踌躇犹豫的时候,在父亲一路上再三嘱咐的时候,在父亲忙这忙那的时候,我有怎样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吗?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圈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14:我找到两处。第四小节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第五小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第一处,当时作者感觉自己能行,父亲送有些多余。第二处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
生15:还有第五小节结尾:“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里作者暗笑父亲迂腐。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仔细。我们一起来把这三段文字读一读。看屏幕。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段。(生读)
师: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想法和现在想法的情感变化呢?
生16:现在作者想起来有些自责、后悔。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好像说自己自作聪明。
师: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体会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聪明的反义词是?对,愚蠢。是说自己自作聪明,实质很愚蠢。说反话,这里用了反语的修辞。记下来。
师:这里的暗笑与泪很快流下来了,是一组鲜明的对照。也是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家再想一想,这时的父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日子里?文中有交代吗?
生17:第二小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第三小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想一想,冬天是怎样的?寒冷!仅仅是季节吗?哦,还有父亲此时的心情。说得很好。不仅是季节之冬,更是父亲的人生之冬,事业之冬。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在父子俩即将分手各奔东西的时刻,我注意到父亲。与其说眼睛看到,不如说是――对!心看到了。心灵的骤然注视,咯噔之间,泪很快流下来了。
师:细细读,你会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刚才有同学说,父亲穿的是布衣,而给“我”做的却是什么?对,紫毛大衣。那是的家庭情况和父亲的处境,能为“我”做出那么多的付出,真的是不易。
师:我们把这一部分再读一读。(生自读课文)告诉丁老师,你的父亲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生18:父亲很高大,很魁梧。
生19:父亲很英俊,很伟大。
生20:父亲是我的偶像。
师:这些词语似乎与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都不搭。有人也认为,这里的父亲“不可爱”,“不潇洒”,写得也“不诗意”。你怎么看?
生21:我觉得这里父亲对“我”的那种爱是真实的。毫不影响我对他的敬意。
师: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作者没有刻意的美化父亲,这里父亲爬月台之艰难,先讲了还有些狼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审丑”的方式来丰满人物形象,造成情感上的落差,拨动读者心弦。
师:父亲买回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师范读:“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如果说前面是个特写镜头话,这里就是一个慢镜头。父亲走了,又回头。父亲走了,又回头。为什么?
生22:依依不舍。
生23:还是不放心,牵挂。
师:都有。当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再找不着了,“我”怎么样呢?泪又来了。
生:不舍父亲离开吧。
师:一场聚会,一次相遇。席散了,人走了。“背影”作为最后的记忆留给了人们。人们总是充满着翘首,期待,热望,甚或是伤感。也许这正是“背影”的另一个隐喻,意味着别离。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分别之意。前文中说,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泪,那是一种“死别”,这里呢?对,这里是一种“生离”。有人说,本文写了一段至爱,也写了一种至痛,人生自古伤离别。好,我们大家再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父亲的信中的那句话,大家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师读:“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生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我们看一个资料。
屏显: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
师: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大家想想,这封信,是父亲在干嘛?上课一开始大家说希望儿子回去看看。现在想想呢?对,求和。是父亲在向儿子求和。这里是儿子胜利了吗?对!没有什么胜者和败者。作者读到信泪如泉涌,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24:有了对父亲的理解。
生25:有了一种愧疚。
师:对,父亲能主动求和,我这个做儿子的却不能。真的要到“子欲孝而亲不待”吗?看资料。
屏显: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师:8年之后,作者也已为人父了。重新在看父亲的时候,作者就多了一份理解。请一位同学读第七小节的开头部分。
(生26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除了教材的旁批(“老境”和两个“惦记”),体会两个“自然”的意味。与父亲的恩怨,只是淡淡地一笔“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笔法很含蓄简约。写得多的还是对父亲老境的那种隐隐的痛以及父亲的爱。所以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句!
屏显: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27: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
生28:“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
生29:“唉”里有说不尽的愧疚。
师: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沧桑。所以读《背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和家庭背景来读,看屏显。
屏显:
《背影》所传达出来的“沧桑感”是沉重的,它潜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背影》写的是一个时代和家庭的“大背景”下的人物的“小背影”。
――陈日亮:《〈背影〉:你读出了多少“背影”》
师: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师:这篇文章就读到这里,也许我们真正读懂,也要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屏显: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师: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或许会帮助我们读懂《背影》。下课!
丁卫军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全国首届中语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通州区名教师。“简约语文”倡导者和践行者。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兼任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副主任,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秘书长。著有小丁教语文》《丁卫军教写作》《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简约语文课堂》等,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讲课二百余场,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师大等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国培班。
_(本文来源于《水先生的语文生活》微信公众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