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瓜视频联合Tik Tok、今日头条推出“中国视频合作伙伴计划”,话题# Tik Tok成就中国视频营收#登上Tik Tok热榜,引起网友关注。
据悉,计划实施后,创作者在Tik Tok发布的中文视频内容可获得与西瓜视频相同的流量份额。这个联动计划让《中国视频》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很多创作者都跃跃欲试,打算进入游戏。
从去年10月西瓜视频宣布“未来一年至少拿出20亿元补贴中国视频创作者”到字节跳动旗下分成三大平台的“中国视频合作伙伴计划”,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视频就成了长、短视频之外的“另一座矿”。
为什么是“中视频”?
对于“中国视频”的概念,西瓜视频总裁任给出了时长为1分钟至30分钟的视频内容的定义。与短视频相比,中视频多为横屏,PGC(专业制作内容)占比更高,需要创作者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专项制作。
智盟咨询创始人兼CEO肖铭超认为,与长视频、短视频相比,基于垂直领域内容的价值输出是中国视频的核心。“中文视频的信息集中度更强,可以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它只是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可以填补人们对更多信息的渴望和碎片化的时间消耗场景之间的矛盾。中国视频主要讲泛知识、泛人文、泛娱乐。因此,中文视频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一般由专业制作机构完成。”
根据西瓜视频和新榜联合发布的《中视频创作人职业发展报告》,近几年高频消费中视频的用户数已达6.05亿,网民渗透率为64%,即每5个网民中就有3个在高频消费中视频。视频消费的窗口已经到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红也表示,中国视频的出现补充了视频形式的空缺,满足了部分受众对这部分视频形式的消费需求。
无论什么消费模式,差异化定位是发展的前提。中国视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脱离了长、短视频混为一谈的长期定位,聚焦个人优势,有望实现长远发展。西瓜视频的持续支持,既是基于平台定位差异化的战略打法,也有望引领该领域的内容。
中视频创作者需要哪些支持?
那些对中国视频充满信心的人,不仅包括以西瓜视频为代表的播出平台,还包括一大批新的创作者。比如《中视频创作人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8月,每月西瓜视频创作者数量达到320万,较年初增长175%。2020年以来,平均每天有8000多人加入西瓜视频创作者的行列。
“中国视频并不是一个新产品,中国视频的内容生态基本完整,中国视频的播出平台和流量平台也相对成熟。在此基础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视频创作者加入到这种视频形式的创作中来。”萧铭超对此相当有信心。
尽管进入者的数量仍在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事实是,在垂直领域,从新进入者到内容顶端的中视频创作者需要哪些支持?.有影响力的视频并不多
很多从短视频进入中视频的创作者表示,中视频时长更长,信息密度更高,在制作成本和内容制作方面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对中国视频创作者的调查和采访,任得出结论:中国视频创作者需要便捷的创作工具、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较高的经济回报。他表示,这也是西瓜视频将给予创作者的支持方向。尹红认为,平台可以为创作者提供用户使用习惯的反馈,让中国视频找到更适合的发展方向。
了解视频创作的难点和痛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创作出高质量的内容。肖铭超也肯定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商业新可能
虽然平台支持计划可以帮助视频创作,但要把握住。
续输出优质内容仍有待整个供应链的完善与成熟。结合中视频消费场景,肖明超发现,中视频的消费高峰集中在中午、傍晚和睡前。从用户画像和消费动机来看,中视频受众大多是社会中坚力量,他们希望在不确定的时代把握更加清晰的未来。而如何回应这些用户的特定需求,需要平台及创作者持续关注。值得欣慰的是,中视频市占率的提升和平台加码,意味着中视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逐渐显现。《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50.9%的受访者认可中视频,认为其将有助于拓展新的创作手法;37.5%受访者认为中视频将有助于拓展新商业模式。区别于短视频的直播带货与长视频多样化商业模式,中视频基于自身特色,在传递品牌理念上可以探索另一种可能。
在肖明超看来,中视频适合传递包括专业知识科普、复杂产品讲解、品牌故事等信息,品牌在垂直场景和消费生活场景的具象化表达,可以通过中视频实现。此外,中视频IP的打造也为品牌提供新的展现平台,在达人和品牌合作上搭建新的桥梁。
尹鸿认为,中视频的商业模式更接近短视频,不过,扩展的时长也为中视频进行品牌化、系列化带来了新可能。
尽管对于中视频的制作与消费都还在探索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视频必将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不断完善的商业模式将有利于中视频更长远的发展。”肖明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