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象的出现和流行,一定是由背后的本质原因驱动的。主题街区、创意市集,这样的流行符号为什么能迅速走红?为什么所有的商业形态都能牢牢地守住市场话题的C位?
归根结底,它离不开两件事。一是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导致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另一个是新消费群体的成熟。90后、90后的新青年在精神和经济上逐渐独立,开始影响甚至主导一个家庭的消费观念。
商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兴衰。
唯一不同的是,目前消费战争中将领的更迭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这是一个好时机,当一个明星发一张照片,一晚上可以赚几百万,但是一个企业很难提高效率。一句话两句话8个小时就能在微博上转发到几百万人,但业务已经勤勤恳恳经营了十几年,客流却一落千丈。
主题街区和创意集市可以吸引年轻人,但它们看起来只有美丽。应该完成吗?
这个问题就像“把大象放进冰箱”,说起来难,说起来简单。
那么,当问题来临时,“把市场放进冰箱”有几个步骤呢?
基础、条件、愿望
01
看基础
城市人口及特征
城市人口从量到质变化背后的信息,会对主题街区乃至商业产生致命的影响。
对于常态化的主题街区或者潮创集贸市场,我们通常建议可以考虑在二线城市投资,也就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当总人口达到500万时,城市总人口有可能超过100万,青年人口有可能超过10万。没有10万年轻人,每周、每天的目标客流可想而知。
院校数量及规模
学校和生意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无关紧要。
高校是孕育社会人力资源和拔尖人才的宝塔。向前看,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建设能力和发展潜力。即使只看眼睛,也能大致了解都市人的时尚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北京和上海,像清华北大和复旦交大这样的城市,就不用细说了。一般来说,能拥有一两所211、985院校的城市,至少是从第一产业进入工业化近百年的城市。文化活动、体育赛事、艺术机构,这些所谓的上流生活领域都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人群的文化素养、眼界、见识和接受度。
新事物的出现,新品牌的引入,新项目的落地,以及他们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数量是否足够多,能否和你长久保持兴奋。
大学生是吃螃蟹最好的人。
商业自身条件
城市越大,商业区越多。商业区多,发展快,类型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合适的职位是由业务方向决定的。而业务导向是由其自身的岗位属性决定的。
物理位置决定辐射的范围和质量;
竞争决定了如何以及如何吸引这群人。
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定位和业务方向,才能开始品类结构规划等规划条件,否则一切绝妙的想法都是建立在虚幻的假设和不切实际的基础上。
02
看条件
规模化商品资源
风光街区OR潮创市场,商品内容的体验需要多样性,包括知名连锁、新晋线上名人、本土老字号以及民众挖掘出来的草根神仙。
总的来说,所有可供场景街区和潮创市场使用的商品资源,按渠道可以分为九类。
p>其中第一类――规模化商品,在情景街区OR潮创市集最初落地生根的那段时间,能比其他渠道商品更好更快的适应这种初创的经营形式,生命力和持久力更好,也能为其他几类资源在新形态商业空间要求如何落地的问题上做出示范。
对规模化品牌引入的意愿和把握,也是新形态商业空间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 适合的运营团队
■ 好的策划与设计团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颜值先行的世界,有好看的皮囊,才有机会展示有趣的灵魂。
相对更考验创意能力的主题策划与环境设计,是主题街区OR潮创市集的最后一道屏障。
主题概念和所有故事点的策划设计,需要回归到前序设定的经营导向,以人群属性和消费动因呼应。
进入实体环境设计,除合理的心理和视觉动线设计外,将主题故事表现和重点区域重点商户相结合也是环境设计的重点。卖场场景不仅需要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力和印记,更需要与商品销售和卖点相结合,形成环境、商品、人的三体互动,新形态商业空间才能有效达成。
不然只是搭建了短期的网红摄影棚,牺牲了一批带着诚意合作的商户业主,空投了一把看不见影子的钞票。
03
看意愿
■ 动态运营
策划是常态
过去实体商业的管理核心是商品。 如今实体商业的管理核心是客人心理。
人在动,心在变。
常规的营销有周期性,新形态的商业空间需要把营销形态转嫁到每个商户每天去展示。在规划设计阶段模拟的互动点和重点情景区域内的商户,需要更大的承担这部分内容。例如,在中心广场左右规划了小型演奏乐器、手工DIY、魔术等带有表演性质的商品内容,在每天营业客流高峰时段,就需要让自己的商品“亮出来”,与往来客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进行互动。
动铺换店是常态
,新形态商业空间的统装环境规划设计和商户的理解融合是决定经营空间协调的关键。但是在招商挖掘、条件洽谈、入驻统装、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执行偏差、能力意愿的投入等人为因素不可控制,都容易导致最终实现效果打折扣。
每个店铺在动线之上都承担部分设计效果的展示任务,出现经营能力趋弱、动态销售管理不达标的时候,就要及时准备后续的替补资源了。
供应商的引导教育是常态。 经营效果管控,除了最终实在不理想的时候替换商户之外,日常的沟通也必不可少。 新概念的事务和习惯被人理解和接受总是坎坷的。
招商阶段的概念传达和理念释义;
入驻阶段对统自装要求的讲解和控制;
经营阶段对店铺销售形态的管控和气氛调动。
对供应商三个阶段连续持久的沟通互动,可以更好的辅助新形态空间设计效果和经营导向的达成。
■ 统装多
“主题亮”都是大把花钱,造气氛。
考验颜值表指数的主题街区OR潮创市集,当然统装度高、统装效果好,相对投入成本也会加大。
但对于当前实体商业的处境和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变化,商业空间的“颜值”体验性是后续经营发力的起步点,好的统装环境投入更有助于经营导向规划的达成。
■ 收益有瓶颈
这种新形态商业空间的消费模式设计不同于传统。以往是靠品牌,现在是靠塑造业态的整合力,不完全依靠品牌的经营能力,所以很快就有增长瓶颈,基本在形式感、新鲜度下降后,经营的屏障就会出现。
看上去很美的主题街区、创意市集,内在还需要很多个“核”的支撑。每一个“核”又是一个独立又系统的操作过程。简单或是复杂,有众多的客观的条件需要满足,也有强烈的主观的意愿需求。与其等到被市场变化逼到走投无路,不如早早预备转身的姿态,掌握更多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
“基础、条件、意愿。” “天时、地利、人和。”
变化与创新,将成为未来实体零售商业面临的常态课题。
主题街区、创意市集,客人OR市场,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心态将有更多机会和视野去挑剔辨别真正的美味。内容来源:中购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