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曾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青春大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那里有一种芙蓉般的自然姿态,不刻意雕琢,却充满了清新的活力。
然而,青春就像盛开的花朵,转瞬即逝。
就像“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一样
因此,我们都想尽可能地保持这种茂盛的生活。有人在照相机的帮助下拍下了那个无辜的瞬间。有些人用绘画来描述细节,感受味道。有的人煮清酒不小心,随便暗示几句。
例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那时候,她的28年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写一个“常”字,写尽了姑娘们没有红尘的灿烂时光。
那是青春的气息。
那一天,她约了朋友去东京参观汴梁虹桥。两出戏,青梅煮酒,不知不觉就演到了日暮暮。我身边的女佣再次提醒她,是时候回她的办公室了。
她突然想到,她匆忙起身和朋友告别,和她的丫鬟一起坐船回家。
青梅酒的味道很好,但是很容易上头。此时两人划了一条船自用,不知不觉走错了水路,误入荷塘和芦苇丛中。
这时,只听荷塘深处,传来一声女子傲慢的傻笑。随即,传来了女子的开怀大笑和高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诵经声传了几千年,我们仿佛能看到女孩脸上灿烂的笑容。但愿我能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然而世事无常,人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你最想要的那一刻。
人生从一个点出发,到另一个点结束,中间经历过无数的曲折跌宕,决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许,当有一天,我们从终点回首,才发现我们曾经是少年,远在前世。
李清照的一生也是如此。她在国家被摧毁、家庭与混乱分离半辈子的最后流浪日子里写下了“《渔家傲》”这个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时,靖康之变已经过去,北宋灭亡,宋高宗的赵构即位。他无意收复失地,定居南方。此时的李清照已经独居,带着赵明诚留下的一些金石学书籍流亡他乡。
有人觊觎李清照的金石书法,就像宗高宗的谗言,说她手里的这些东西是献给晋人的。消息传来,我心里害怕,觉得把这些东西放在身边不安全,不如献给南宋朝廷。
于是她一步一步跟着宋高宗的逃跑路线走。虽然,一路南下,但始终见不到皇帝一面。通常,当你到达一个地方时,你会去另一个地方。
有一次,在一艘船渡海沉没的路上,夜里海风吹来,滚滚往事,像洪水一样席卷她的心田。她回顾了自己充满感情的一生。
她人生之初,有一个像松竹一样正直开明的父亲,学会了致富,让她有机会接触到最好的教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也有过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三两个朋友小时候煮过酒,却不知道担心什么。后来有个像知己一样的丈夫,赌茶作诗,共同研究金石学和书法。
那些日子现在还历历在目。但是现在,四处流浪,身边只剩下知音的遗物。不过,很快就会移交给法院。
晚上,在她的梦里,她似乎回到了皇帝的地方,听到了。
天帝问她想要到哪里去?她沉默半晌,然后叹到,这一路走来漫长,也已到了日暮黄昏。曾经,也学作了一些诗词,枉有词作妙句也被人津津乐道。如今,也只希望这海上大风不要停歇,将我这一叶轻舟,吹到那蓬莱仙山去。
人间再美 ,也没有那一方可以容身之地。
人生到最后,原来也只是想寻求那一片灵魂归宿。
文学大师沈从文曾说:“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也有我的去处。”
也许,如大多数美的事物一般,李清照晚年也不可避免地要承载同样的命运。但是,无论怎样,她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去处。她的灵魂归宿。其实,就在她的诗词里。
每每读她的词作,都能在那婉约曲折的妙语背后,看到一位清丽孤傲的女子,在那静谧的庭院深处,优雅地坐在石凳上,手扶书卷,偶尔读到妙处,才抬头看看不远处那雪清玉瘦的秋菊,品其滋味。
那一瞬间,她似乎想到了什么,于是,放下了手上的书卷,提起砚台边的笔,专注地轻轻在纸上渲染出了三两行惊人妙句。
那里,有她不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