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个孩子经常被批评、否定,是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并缺乏自信。.
作者:乐潇(爸妈精读专栏作者)
最近,我所有的孩子都从我丈夫那里上学。我爸爸和女儿必须打一架才能出去。
当一个孩子早上起床晚了,丈夫总是焦急地叫醒她,把她选好的衣服扔给女儿,让她马上换衣服出门。
我女儿经常看不上老公的衣服,只好重新选。她只有3岁的时候,动作比较慢,丈夫更着急生气,怕迟到。最后,她的孩子经常被丈夫逼着穿衣穿鞋出门。
平日里,丈夫对女儿要求严格。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他会命令并询问孩子。如果孩子吃冰淇淋弄脏了衣服,他会斥责孩子吃得脏。想多吃糖的孩子会被严重拒绝。
有一天,女儿小声对我说:“妈妈,我好怕爸爸。”我有不同的口味。
我们对孩子要求严格,希望他们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我们不在身边帮助他们时,他们也能独立生活。
我们对孩子总是那么严格,那么强势,真的好吗?
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知乎有人问:孩子被妈妈骂比被同学欺负还难受吗?
用户声明:
我是一个坚强的女人,生完儿子后,我教育孩子要坚强,对他要求很严格。
有一天,我发现儿子的脸受伤了,看到了血。当我问他怎么回事时,我只是没有说出来。经过反复追问,我说我被同学打了。
经过详细讨论,发现这已经不是我儿子第一次被欺负了。我儿子说,有些学生经常恐吓他,让他交保护费,帮忙做作业,买零食和玩具.
我非常生气。他为什么不早点说?我儿子的话伤了我的心和肺。他说:“如果你说出来,你会说我是懦夫。”
这位网友说,当时她真的很想再这样骂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才忍住不说出来。平日里,她总是教孩子学会勇敢坚强,对孩子也很严格,希望孩子能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
但最终孩子会在有事的时候躲躲藏藏,躲闪不及,软弱又会骗人。
对此,有网友评论说,孩子不是懦弱,而是不安,受了委屈会被骂得没有安慰。他小时候被狗咬过,不敢告诉父母。他怕挨骂,偷偷掩盖伤口,最后错过了接种疫苗的最佳时机。
对一些孩子而言,强大的父母不是依靠,而是要小心应对的强者。
为什么孩子这么害怕?
比孩子高的父母有身体优势。如果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更强,他们看到的父母将是可怕的庞然大物。
面对强势的父母,孩子无法克服或挣脱,最后只能灵活妥协。他们依靠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存本能为自己找到最好的办法:压抑自己的天性。
渐渐地,孩子越来越委屈自己,滋养懦弱怕事的性格.
失去自我的孩子,难以独立自信
沙溢曾在一个节目中讲述过育儿的弯路。
安吉刚学钢琴的时候,沙溢对孩子有很大的期望,所以对他们要求很严格。
孩子练琴,只要犯错就会批评,不许违抗,否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批评和要求。
虽然沙溢很善良,但这让安吉害怕。他害怕弹钢琴而不是以前喜欢的,他经常怀疑自己:“他真的不好吗?他根本不是学钢琴的料?”。
后来,沙溢找了一位钢琴老师进行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耐心倾听和与孩子交流。沙溢试着一次又一次地等待和交流,安吉慢慢恢复了对钢琴的热爱。
一个孩子经常被批评、否定,是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并缺乏自信。
但是,很多父母对待孩子都是一种俯视的态度,对了就表扬,对了就责骂。
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e72854de1b34f5195a459d312aae56d' alt='强势的父母,难养出独立自信的孩子' />邻居张姐对女儿依依管得很紧,最常说的口头禅是:她还小懂什么?
依依穿衣不能做主,张姐说孩子选的不中用;依依吃水果被限制,张姐说小孩就只知道贪嘴;依依看绘本有要求,张姐说要多看经典。
依依乖巧懂事,平时常看到她找妈妈,即使和小朋友玩也时常回头找,就怕妈妈离开了。
依依让我想起曾听过的一句话“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爸爸妈妈”,所以有的孩子即使经常不被认可,依旧想挨到父母身边寻求依靠。
父母习惯干涉和控制,孩子就懂得察言观色,事事小心来保住唯一的依靠。他们一次次地失去自我表达和选择的机会,一点点丢失自我,独立自信离他们也越来越远。
一个不敢做自己,没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是可怜的。
适度放手,孩子才会更好的成长
曾看过一则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有个小女孩子很讨厌数学,一天她对妈妈说:“数学太难了,我不去学校了。”
女孩妈妈温和地看着女儿,开车带她在一处公路边停下,让女儿看看周围的建筑。
只见道路一侧是废墟和简易房,一侧则是稍显壮观的房屋。
妈妈告诉女儿,废墟和简易房这里以前住的都是有地位的人,但战争爆发后房屋成了废墟,人也穷困潦倒。另一边住的则是有力量的人,战后他们凭本事建房子,坚持下来了。
看着鲜明对比的建筑,女儿内心澎湃,立誓也要做个有力量的人。
只有做有力量的人,才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拥有战胜困难的武器,不会变得像那废墟一样。
妈妈对女儿说,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不认真学习的人是不会得到任何重视的,尤其是女孩子。
多年后,女孩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写到小说《飘》里流传于世,这个小女孩就是著名的玛格丽特米切尔。
面对女儿厌学,玛格丽特的妈妈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怎么做,没有责备和抱怨,更没有严厉地管控,她只是在女儿需要引导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引导。
玛格丽特的妈妈用平和的方式给女儿的人生找到一束光,一股让她能发自内心带着希望学习的动力,让孩子自然顽强地生长。
王菲在教育孩子时亦是如此。面对窦靖童的退学,她只是平静地让孩子了解和分析现状,然后平和地对孩子说你想清楚了就行。
蒙台梭利说:儿童的进步,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看他周围的一切。
孩子得到尊重,拥有独立思考、做决策的机会,是能从容自信地进步和成长的。
父母对孩子态度不要太强硬,也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半”的爱,最为难得
杨澜曾在一本书中写道:
“我特别想对那些紧张焦虑,用力过猛的父母们说,别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
因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硬要灌输给他们的东西,而是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样的活法。”
世上没有百分百正确的事,父母能接纳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也能乐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父母能保持自律的生活,孩子也会一起走向自律;父母能在工作上发光发亮,孩子也能在他的世界里找到让自己发光发热的事。
不做始终盘旋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父母,不用“完美”来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适度的爱,授他以渔。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作者简介:乐潇,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变现营学员,80后二胎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