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峰陇西县荣传媒中心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环境下,电视频道、互联网网站、手机平台制作的内容可谓眼花缭乱、信息量大。
传播方式和互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节目的选择权掌握在大众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竞争激烈。
吸引观众尤其重要。主要从内容、画面、元素三个方面介绍县级媒体中心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节目的知名度。
电视是集语言、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综合性视听艺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原则。如果电视记者在策划、采访、制作过程中违反法律和原著。
那么,节目的知名度就会大大降低,观众也会逐渐流失。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什么节目什么时间看。
看,选择权在观众手里。对于落后于中央、省、市媒体的县级媒体中心来说,电视节目的知名度是最重要的,只有信息充足,画面绘就。
只有外形好看、表达新颖、知名度强的节目,才能留住观众,赢得收视率。
做好前期策划,强化节目“内容”的可视性。
(1)超前策划电视节目策划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节目策划包括节目定位、风格、包装等。这主要是狭义的节目。
策划就是研究分析一条线索,找出前因后果,在提之前计划并制定报告计划,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作者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近20年。
在后期编辑岗位上,经常听到业内前辈说策划第一,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一篇好的报道离不开前期的策划。比如面试前没有做好功课,到了面试现场才知道事件。
整个故事耗时费力。除了各种突发情况或不可控因素,在有限的面试时间里没有抓住本质,给面试留下了很多遗憾,一份好的报告只是错过了自己。又
比如在审稿时,经常发现记者写的稿件不尽如人意,要么要求不高,要么主题不突出,要么报道内容不实用。这种情况很典型,往往是因为记者没有做好前期策划。
毫无准备的战斗。所以,策划先行对于写稿子、优化节目内容非常重要。
(二)策划与创新目前,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策划时代”,谁有深度创新和策划的能力,谁就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比如央视的一些品牌栏目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这和新英的节目策划是分不开的。各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可以吸引很多观众,成功的关键是创意节目策划。我们正在看这个。
发现有些节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互动性强,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因此,对于媒体资源相对匮乏的县级媒体中心来说,需要重新定位目标,做好节目。
受众,聚焦地方历史,关注人文、红色文化、热点话题、特色资源等。策划平民参与度高、观众距离近、共鸣大的节目,聚焦平民,将人文关怀融入策划。
展现电视节目的视听特征,整合观众喜欢的新媒体元素,打造适合自身传播优势的节目,以丰富的内容和地方特色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提高制作水平,优化节目“画面”的可视性。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县级媒体中心的记者在外出采访时,往往会担任摄像师、稿件记者、后期编辑、节目总监等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繁重工作量的影响。
声音传到了电视摄像环节的脑海里。另一方面,洛杉矶的大多数记者
学习,或者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改进,也是导致摄像水平不稳定,节目质量起伏的一部分原因。结合自己在电视摄像和后期剪辑方面的实践经验,看节目的时候发现的。
问题,把提高生产水平应注意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两点:
(1)掌握摄像技巧电视表演的基本形式是动态画面,而不是静态照片。
电影包含空间、时间、运动、声音等元素,要求摄像师关注运动与安静的关系。比如拍摄大会新消息时,台上台下的主体都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要有所反应。
重新拍摄受试者的演讲或做笔记;拍摄开花植物时,用特写呈现花瓣的细节,同时把握蜜蜂、蝴蝶在花朵上的生存状态。虽然图片是静态的,但图片中有动态的元素。
在拍摄相对静止的人或物时,也可根据需要采用推、拉、摇、动、跟、升、降等拍摄方法,讲解被摄主体所处的环境、状态及发展变化过程,使画面在无声中动、动。
安静,屏幕可以“活”和“亮”。彩电、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等让这个时代多姿多彩,我们需要在相机拍摄中更好地利用光线和色彩。电流
视觉摄影是光影的艺术,光线直接影响主体的真实感受和美感。自然光在拍摄中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分为平滑光、侧光、背光、顶光等。不同的灯光可以创造不同的艺术。
形象。摄像师要善于运用光线和色彩,处理好主体和伴随体,搭配合适的角度和合适的景物,才能拍摄出形式和内容统一的画面。
(2)遵循编辑规则。后面的剪辑是为了再次完善画面。图片编辑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习惯。拍摄画面时要提前融化。
进入剪辑意识,并遵循剪辑中的逻辑关系。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一般从整体开始。
、再到局部,对应到拍摄中就是将拍摄 画面组合起来。拍摄不同景别的画面,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可以先全景,再从中景过渡,最后特写。剪辑中表现 为景别过渡自然、合理,全景交代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中景展现出主体较大的活动空间或交代出动作路线,
特写则更能体现出细节引起受众的共鸣。一件事物的一个 面,至少可以拍摄到三个画面,以此类推,丰富的画面、 流畅的剪辑,才能让节目更加出彩。
对于摄像记者来说,每一次按下录像键时都应该明确 目标。摄像机作为记者表达与受众感受的桥梁,受方向、 距离、广度以及被摄主体运动状态等限制,就像我们的眼
睛观察事物一样,在有限的视野内无法看到全部的变化和 运动时,需要聚焦清晰,更需要转睛环顾,还需要边移动 边观看。对应到摄像中就是运动摄像,即常用的“推、
拉、摇、移”和固定画面拍摄方式,在后期剪辑中用于 “动接动、静接静”,将画面内在的关系、节奏有序衔 接,整体节目才能给受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电视画面摄制中还应该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实 际上,轴线就是被摄主体的视线、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 间形成的一条虚拟的关系线。比如,我们在拍摄两个人物
对话时,摄像机只能在人物的同一侧180°范围内活动,如 果越过轴线到另一侧拍摄,则会出现背景和空间的错乱,
后期剪辑中会出现“跳轴”画面,组接起来的人物关系会 显得很混乱。再如,拍摄一组人物运动的画面,摄像机应 在运动轨迹和方向的同一侧,不能越过轴线到另一侧,否
则会出现画面运动方向的不一致,后期剪辑时会产生“离 轴”画面,组接起来人物运动方向会前后矛盾,不符合我 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观察习惯。
美化产品包装,增强节目“元素”可视性
当前,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全方位 变革,受众逐步转变为“客户”,节目也形象地被称为 “产品”。作为产品,必不可少的就是包装,靓丽的面貌
和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受众、更多流量。
笔者所在的单位地处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专业 技术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完善,融媒体中心建设可谓 困难重重。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发展环境下,单位毅
然决然聚集各类媒体人才和资源要素,挤经费组织节目包 装培训,千方百计引进特殊人才充实到新媒体产品制作 包装中。尤其是在节目包装中,注重超前思维,将原有的
新闻节目改版升级,片头将蓝色调改为温馨的橙黄色调, 重新进行板块化编排,以便快速拆条分发到全媒体平台。 另外,注重专题节目的包装,将不同类型的专题片归类播
出,节目突出本土元素的固定片头,在固定时段播出,全 媒体传播平台有相应的浏览窗口。同时,在电视新闻专题
节目和短视频、H5、VR全景等新媒体产品中注重音乐的使 用,根据不同报道内容、不同情感表达、不同目标客户,
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做到“慎用音乐”,力求用音乐渲 染情绪、烘托主题,为提升整体节目质量画龙点睛。经过 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融媒体中心节目可视性不断提升,逐
步建全全媒体阵地,新媒体产品积极抢占手机屏和电脑端 市场,形成“端、微、网、台”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全 媒体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逐步增强,在甘肃省
内融媒体建设中跑出了“加速度”。
总之,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融媒体产品都是做给观众 看的,无实质内容的节目,杂乱无章的摄制,粗枝烂叶的 包装,这些都会影响节目的可视性。面对人人都是新闻的
发布者、人人都是短视频的参与者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 研究节目的可视性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紧迫而又长期的课 题,创作更多品相俱佳的节目和产品成为融媒体生存和发
展之道。
参考文献
[1]贾万韬,王莹.如何增强电视节目的可视性[J].活 力,2013(2):81-81.
[2]赵博.论剪辑意识在电视摄像中的重要性[J].电视指 南,2017(11):215.
[3]张世雷.浅议电视节目画面编辑[J].商情,2013,000(018):196-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