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探讨了“创作激情”这个话题。
什么是“激情”?“激情”是一种非常强烈且难以抑制的情绪。表现出兴奋、激动、激动、愤怒等。作为一个摄影师,他应该有这些激情,尤其是创作的激情。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首先是摄影思维。
有句话说,摄影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们用相机到处拍照,按下快门只是一张照片。看似很简单,实则不然。一部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摄影者用敏锐的头脑去思考,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用勤奋的双腿去捕捉,用稳定与控制相机性能的最佳结合,以瞬间的速度定格。这是我对摄影创作的体会和理解。
103010全国摄影大赛金奖。
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是这五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当然,有人会说:某人的一幅画,来源于他在街上玩耍时的“扫街”,但他对它的拍摄能力,反映出摄影师有这样的创作意识,这样敏锐的头脑,这样的观察能力。这是一种激情!为什么不在同一个场景拍摄?或者为什么我没有抓住最好的时刻?所以,不亲自到现场就拍不出好的摄影作品,有敏锐的头脑(视觉)就拍不出,对定格瞬间把握不好就拍不出,构图等某些基本功没有用完就拍不出。可想而知作者为一部好作品付出了多少心血!
103010全国摄影大赛银奖。
还有一种说法:任何人都可以按相机傻瓜,更不用说去上学了。这种思维很常见。社会上举办各种各样的课程。父母送孩子学习美术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钢琴和乐器、武术等。但他们不送他们去学摄影。但是会拍照不代表会拍照。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拍照。
阴影艺术和照相机混淆了。相机就像拿着一支笔。仅仅因为你会写会画几支笔,并不意味着你会写会画。用相机拍出好照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还需要有智慧和创造力,像绘画一样熟练和熟练。一部好的摄影作品必须由作者用意念表达思想来拍摄。美国著名摄影师菲利普。
哈尔斯曼说:“我一直认为摄影艺术家最重要的手臂是头脑。”无论摄影作品是什么类别、什么题材,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摄影师的意见和情感。
103010全国摄影大赛银奖。
镜头不是相机的眼睛,而是摄影师的眼睛。在创作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摄影师的素质,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才华、知识、艺术、文学修养、体质等方面。我经常对年轻的电影朋友说:我要拍什么,要表现什么,得有自己的想法。拍美丽健康是主题,可能是唤起亚健康不良的呼吁。找到这些需要摄影师有敏锐的观察力。为什么两个摄影师在同一个场景一起拍的照片效果不一样?也就是构图思维的表现不同,要表达的思想也不同,每个摄影师的创作能力的差异就在于此。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能力离不开知识和生活经验,但也需要一定的智力,包括审美、构图、灯光、色彩等。只有将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你最后的创造能力,也就是你的摄影头脑。
103010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
第二,摄影力。
有些摄影师拿不出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地区没有名气,没有景点,没有历史遗迹,没有地域民俗,相机感弱,找不到好的拍摄对象。好像没什么好拍的。不像云南、藏区、沙漠、海洋,视觉冲击力强,地域特色明显。所以大家都想出去创作,似乎只有出去才能拍电影,才有创作激情。我和其他人一样,曾经有过这个想法。出去创作很有必要,主要是因为这样可以开阔摄影师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学会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虚空破日映瓯帆》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组织一个创意小组外出,全副武装,身穿胸甲,上进心强,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在其他地方新颖独特。看到什么都是新鲜的,尤其是可以锻炼人,丰富生活体验,这是出去创作的优势。但是如果你盲目地把你的好作品寄托在出去创作上。
作是很不现实的!首先,走马观花,这样的拍摄绝对没有当地作者或专业人士拍得有深度;其次,观察能力的欠缺,人生地不熟,很多特点你根本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再次,没有强大的经济能力,跑不起。许多得奖作品的作者基本都是当地人,他们熟悉情况,如国展金牌《气贯长城》得主周万萍就是住在长城脚下的农民,用的也就是一台国产相机。《下涯湿地晨曦》
所以,我们创作的激情还是要立足本地。有人说,天天生活在这里,已见怪不怪,
这是审美疲劳的表现。如果都这样想,就谈不上有激情去创作了。这说明我们观察、思维还不到位!摄影题材有大、小、主、次之分,但拍摄题材还不等于拍摄主题,各地都有结合自身特点的题材,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结合自已本地特色开发挖掘潜力,农村的民俗、新农村的翻天覆地变化,大学的校园生活、生活小区周围的人和事等等都是我们拍摄的对象,都是我们创作的题材和动力。我们都希望生活在本地的人能够拍出本地的好的作品,可以在全国拿奖。但我认为拿奖也不是唯一的目标,只要把拍摄激情立足了本地,大家都在用心去思考、去研究、去行动、去拍摄身边的人和事,去享受拍摄的快乐!
《卓木拉日脚下的牧羊》
这里也顺便谈谈个人对各类摄影比赛评片评奖的认识:不管是国展、省展还是市展,评片是没有绝对的,片子的好与坏只是相对。不同评委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没有绝对的正确,很多例子都说明了这点,有些国内比赛的作品没有入围的反倒在国外拿了大奖;有的是在A比赛中没有拿奖却在B比赛中得了奖;有些在甲比赛中拿了大奖的反过来在乙比赛中没有入围。当然,还有些有内幕的、不公正的比赛……。参与者不要把某一次的比赛看太重。好作品有高低,是好的作品总有一天是会被认可的。摄影者要看重自己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
《普者黑》
记得上海建筑学教授金石声先生,这名业余摄影家从十四、五岁开始热爱摄影,积累了六十多年的感受,他说:“摄影之道,在于‘摄’而不在于‘影’,事物不在于名贵事物,只要你目有所视,心有所感,有些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新境界,你也能看得见抓得住,便会化平凡事物为神奇佳作。”
这就是说我们的激情要放在身边,“美就在身边”这是大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我们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去实践,去从中尝到甜头!更好地去体会拍摄过程,而不要过多的在意作品得奖与否。
《藏族孩童》全国摄影大赛金奖
三、摄影眼光
摄影创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眼光”,通俗而言也就是“悟性”。摄影艺术是一种平面表现,摄影者要学会利用摄影器材作为工具来熟练运用,表达自己的思想。摄影是视觉艺术,只有可视的形象才是摄影创作的唯一素材。眼光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可以综合表现抽象的感受,摄影作品是门很实在的艺术,它是由摄影者经过自己的意图取得(构架)由形、光、线、色的平面组合。这就是视觉要素上的形状、线条、结构、光影、色彩、质感、空间等各个方面。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常有这种体会,按下快门时激动不已,感觉特别好,但出来片子的效果却和想象中的差别很大。
《构成》
这种形象表现与现实感受的差距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摄影眼光不到位,审美判断能力及艺术素质上的欠缺。摄影要符合视觉要素,一些摄影者往往会忽略了用肉眼或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景象与按下快门后通过设定了的光圈、速度、测光点的不同等系数形成的影像是不同的。这个过程就是创作者的眼光,这个眼光就是对摄影工具特征的深刻了解和熟练的运用。
《藏族大娘》
摄影者必须训练自己的眼睛,我们的眼睛观察事物都要形成一种框架,也称为构图式观察。“观察的艺术就是摄影艺术”,这是加拿大摄影家弗里曼.帕特森论述的。对观察有两种理解:一是对拍摄对象的观察,二是对想拍什么的观察。我们有些朋友学习摄影观察能力较差。我说的是对想拍什么的观察。如有次“爱摄网”组织了一次人像创作,我发现有些参与者除了对几个模特左右拍外,对周围其他一切事物都不去观察。完全没有想去拍摄的意识。
《寻觅古格遗址》全国摄影大赛佳作奖
周边的荷塘、公园的人群、钓鱼者……是有很多可拍对象的。不是说今天拍人像就只观察模特,摄影者要学会有这种全面观察的意识。还有一些大学生热爱摄影,但他们谈起来总认为没有时间出去创作,也认为摄影创作就非要外出不可。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校园就是一块创作的园地。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就是一个整体,不要以为只有背起相机踏上旅程才是深入生活。要把“火热的生活”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结合起来。去年在师院讲课后,该校有的学生就开始在校园创作,前几天他们打电话告我说已经准备搞一个校园生活摄影展。观察生活的眼光是可锻炼成的,要善于总结经验,让自己炼就成一双摄影的眼睛。
《色达晨曦》全国摄影大赛佳作奖
科学发展给现在喜爱摄影的爱好者创造了优越的数码环境。初学者不要过早追求高档产品,两三千元的相机就可满足摄影的要求,多拍、多抓、练头脑、练眼睛、练手脚,可以少花成本。数码相机没有舍不得按快门的概念。不像胶片时代我们初学时,按一下快门就意味着几角钱,那舍得呀!记得年轻当工人时我厂铸钢车间主任只顾完成产量而不顾质量,钢水浪费严重,厂部批评他,他开车间大会时说了一句:没有产量哪来的质量!我当时认为这是什么逻辑?现在我感到用在摄影方面还有一些道理,不多拍怎么能拍出好质量呢?但我还是认为多拍是为练,练为提炼,要动脑筋会找出毛病才能有进步!我不赞成想出好片是从乱拍中得到,或抱着守株待兔拍摄的侥幸心理!
《天人国里有耕田》全国摄影大赛佳作奖
四、摄影手段
摄影手段也就是摄影者利用各种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里有拍摄方法、技巧、角度,制作过程、新技法、新工艺等,这些运用都是为了突破摄影的局限,让影片更有冲击力,当然更要有它的内涵。这也表现和拓展了摄影者的眼光。摄影手段有它的局限性但也有很大的可塑性。
《梯田神韵》
同样的题材,同时一群人都在拍摄,这种情况会很多,一群人到一个地点或是一个模特围绕一圈人,这是最考验和锻炼摄影者的时候,你就要施展你的拍摄手段、眼光、用新的技法和完美的构图以及后期制作来脱颖而出。我们通常称这为打群架的拍摄方式,虽然大家都不愿意,但这确实能激发创作热情,锻炼摄影者的技能,学到不少的东西(观察人家怎么拍,现场请教比平时说教要深刻百倍)后期一起观摩时能找出差距,得以提高!,
《雪寒小村暖》
摄影手段有很多,它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抓、摆、偷拍、特写、广角、角度、色彩、清晰、模糊、变形、后期制作等等都为拍摄手段。只是每副作用的应用不同罢了,视觉表现形式可多样,目的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没有顶端终点,只有创造创新。
《藏族老汉》全国摄影大赛佳作奖
一张摄影作品的成功环环都重要!有些人你给他提出来他说都知道,但就是不做,这点要从开始就重视,养成好的拍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一张有内涵的照片不要轻易地放弃!殊不知许多佳品都是通过第二次创作得来的!剪裁是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要反复去斟酌,剪裁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是多种效果!
《藏族汉子》
综上所述:对一名摄影作者来说,他的思维、观察和想象都必须从摄影手段的特殊性出发,加上个人的审美追求相结合,通过摄影创作实践,在别人看来很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中充分发挥一个摄影人的一种特殊的、专业性的视觉感知能力,形成“瞬间的敏感”和“摄影的眼光”,达到对摄影的完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