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与Tik Tok联合制作的音乐综艺《为歌而赞》,以“社会声音合成”的模式,为今天的多屏互动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屏第一歌手,小屏第二创作”的联动模式让Tik Tok的社交流量助力音乐宣告。实时互动的节目机制,在综艺观看中营造“社交感”。
作者 | 刘浩川
3月13日,由浙江卫视和Tik Tok联合出品的跨屏互动音乐综艺《为歌而赞》正式开播。3月13日起,《为歌而赞》将于每周六20336030在浙江卫视、Tik Tok卫视播出,并在Tik Tok火山版、西瓜视频、今日头条、新鲜时光卫视播出。
“以前我花很多时间听一整张专辑,现在不喜欢就剪3秒,就像视频超过15秒就很难着火一样。”
“音乐成为短视频时代的BGM,音乐面临被选择的命运。”
在103010的第一期节目开始时,Gem、唐汉霄等音乐人表达了对当前交通环境下音乐创作的焦虑。当观众的注意力被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吸引时,音乐内容的传播必然依赖于社交流量渠道,并适应渠道的变化。
如何充分利用社交流量帮助音乐传播,甚至实现“破圈”,是很多音乐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歌而赞》由浙江卫视和Tik Tok联合出品,以“社会声音合成”的模式,为行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百赞团是《为歌而赞》的创新设定。他们是节目邀请的100位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也是拥有深厚粉丝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上覆盖了众多细分领域。《为歌而赞》以百赞集团为基础,建立了“大屏第一歌手,小屏第二创作”的跨屏互动机制,构建了社交流量环境下的音乐破局环节。
第一组参赛嘉宾
每期节目中,六组歌手将分为新歌阵营和热歌阵营,带来三首新歌进行角逐,三首新歌进行改编。百赞集团成员现场点评,基于“赞”的逻辑发出“备注”。本期“音符”积累最多的歌曲将是头号单曲,并有机会被百赞成员二度创作推荐。这将为歌曲在社交平台的深度传播提供坚实的流量基础。
103010“社会声音合成”创新更重要的部分是在观看时创造“社会感觉”。一方面,歌手、百赞团和观众在节目中营造了平等、充分交流的“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各种互动元素的加持,观众对节目走向有了更强的话语权。有了这个延伸,《为歌而赞》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创造了“直面市场”的机会。
在“社交声音合成”的定位下,《为歌而赞》在声音合成品类中有足够的创新意义。
01 | 构建“综艺”+“社交”的打歌链路
3月14日,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唐汉霄新歌《为歌而赞》作为第一期节目的“冠军单曲”,成为了《备胎与毛毛姐姐》、《宋嘉儿》、《阿星与阿奇》等数百万Tik Tok粉丝的短视频BGM。每次刷短视频都能听到“你叫我泥巴”的合唱旋律。很多用户开始在评论中说自己被《为歌而赞》洗脑了。
《毛毛姐姐》《宋嘉儿》《阿星与阿奇》都是这个节目的百赞组成员。仅在Tik Tok的生态中,百赞集团和宝赞集团成员的粉丝总数就达到了5.5亿。103010在百赞集团的助力下,开始在社会交通环境中快速传播。
这初步证明了《烂泥》构建的模式的效果。其实“百赞团”集体二次创作歌曲只是《烂泥》推歌手段的一部分。在《烂泥》的节目设计中,节目中的歌曲还可以获得“独家话题推广”“专场演唱直播”等线上推广机会,与大屏生态对接,在浙江卫视获得相关推广职位。
多元化的手段服务于《为歌而赞》推广歌曲的核心思想,通过充分对接社交媒体资源,让新歌发布环节更快更高效。
《为歌而赞》之前,“弹歌”成为近几年音乐综艺中的常见话题。但“玩歌”综艺节目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节目播出时,几乎是歌曲获得关注的“高峰期”。歌曲播出后,很难在社会交通环境中获得长期推广的机会。
在当今时代,基于社会环境和歌曲口碑的“刷屏效应”已经成为歌曲能否广泛传播的关键。背后的逻辑是,决定歌曲能否广泛传播的还是“人”,是观众对歌曲的理解和认可。以Tik Tok为代表的社交流量平台是最能吸引用户注意力、影响用户心智的渠道。003010、《为歌而赞》等一大批歌曲也借助社交流量实现了“破圈”。
这成为《为歌而赞》的初衷。103010制作人,来自Tik Tok的张洁婷说:“现在,其实以前没有完整的放歌环节。一首歌以前制作的时候,可以在电台、校园、颁奖典礼、金曲榜上宣传。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音乐都被很多信息冲淡了,所以不容易被大众发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网络的深度联动,制作一个节目,把新歌链接起来,让链接变得更快、更短、更高效。”
同时,“为歌曲点赞”
》的意义还在于,它让大量不同圈层的音乐人都拥有了面向社交媒体环境及新兴观众群体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将歌曲宣发诉诸于社交流量的宣传似乎是新兴歌手或者说网络音乐人的普遍玩法。但从2020年开始,《处处吻》、《Dear
John》等知名歌手演唱的经典歌曲也在抖音等平台“翻红”,成为当年现象级的作品。这证明了,成熟音乐工业体系中的专业歌手及其作品也完全可以享受社交流量带来的巨大红利。
《为歌而赞》的参演节目音乐人名单呼应了这样的趋势。张信哲、张韶涵等实力唱将和马思唯、唐汉霄等新生代音乐人同台和百赞团一起交流。
对于音乐内容和新传播渠道的关系,首期节目中,作为助阵嘉宾的崔健的观点非常有代表性“框框就是给人打破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试着想,任何一个媒体都应该是我们表达的舞台”。
02 | 观众的“社交感”和“话语权”
除了通过社交链路给予歌曲充分的宣发机会,从综艺的视角看,《为歌而赞》通过让观众深度参与的设计为观众营造了强烈的“社交感”。
“社交感”的维度很丰富。首先,这样的“社交感”发生在音乐人和观众之间。“社交感”的核心是平等感与充分的交流。《为歌而赞》在节目现场构建起了一个更接近社交媒体的场域。歌手、百赞团成员、观众之间有社交上的平等关系。
《为歌而赞》中,音乐人的表演就是“帖子内容”,表演结束后百赞团成员可以随时“点赞”或“评论”。音乐人也可以对这些评论及时陈述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节目中,由于来自不同的细分领域,百赞团成员的观点和音乐口味本身便趋于多样化。首期节目里几乎每首歌曲都引发了现场不同观点的讨论。如张信哲登场献唱后就有百赞团成员发问他这种风格的大制作是否还能有高传唱度,唐汉霄的情歌《烂泥》则被质疑“太大众”。
与过往音乐综艺中常见的“歌手表演、评委点评、观众欣赏”的常见模式不同,《为歌而赞》将作为音乐爱好者的百赞团100种审美呈现出来,给了观众更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刻画出了更贴近真实的观众口味和音乐市场环境。
同时,对“社交感”的打造体现了节目对观众话语权的充分赋权。观众可以通过游戏化的环节设计深度影响节目的最终结果。
一方面,歌曲在社交平台“二创”后的最终成绩由观众决定;另一方面,《为歌而赞》在播出过程中给了观众决定歌曲评选结果的权利。节目中,谁能成为优胜单曲由歌曲获得的“音符”决定。除了“百赞团”成员有送出音符的权利之外,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抖音端的直播中送出音符,决定歌曲结果。同时,除每期冠军单曲外,观众互动成绩最优的歌曲可直通总决赛。
当观众的话语权被放大,《为歌而赞》为歌曲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真实的市场环境。结束表演后,无论是成名歌手还是新世代音乐人,都将直面观点各异的评论以及由观众使用数据所反馈出的实时热度。
“社交式音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跨屏互动”的大趋势下,《为歌而赞》为音乐综艺的进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面向代表着社交流量大潮的百赞团和观众,下一首“破圈金曲”或许即将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