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蓝皮书指出,网络信息不均衡诱发网络欺凌风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比如网络上充斥着超越言论自由和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范围的侮辱性言语欺凌内容,侵害未成年人的名誉和隐私,对其身心造成严重创伤。像“N号房”这样的网络灰色空间,也成为伤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温床,包括以“招募童星”“为学生兼职”为幌子,欺骗、胁迫未成年人参与“裸聊”、提供“裸视频”,以“PUA”精神控制等手段实施网络欺凌、关系欺凌等。还有很多暴力恐怖的信息,会带来潜移默化的精神污染,腐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让那些长期沉迷于网络空间创造的符号世界的未成年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互联网是人类解放的天堂。他们习惯了“调侃、幸灾乐祸”这样的越轨行为,“容忍门槛”不断降低,甚至上瘾,导致更多的网络欺凌。
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思想逐渐萌芽,未成年人被不良信息侵害的概率逐渐增大。高中生中,21.5%曾在网络上被他人辱骂,30%曾收到色情图片或视频,14.6%曾收到暴力图片或视频,27.5%曾遭遇骗子。在初中生群体中,这些情况有所减少。在接收色情图片和视频以及暴力图片和视频方面,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下降到17%和10.7%。只有15.7%的初中生遇到过骗子,6.4%被骗过钱。然而,仍有21%的初中生在网络上受到虐待。小学生中,遇到不良信息的概率进一步下降,46.7%的小学生表示没有经历过上述不良信息困扰。
从不良信息的接触渠道来看,调查发现,广告是给各年龄段未成年人带来最大风险的主要来源,占比最高。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机制,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有效避免不良信息在碎片化广告洪流中的干扰。此外,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视频已经成为不良信息接触的第二大渠道,18.7%的小学生和23.6%的初中生在观看视频时遇到不良信息。高中生中,搜索给31.5%的人带来了不良体验,成为不良信息接触的第二大渠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贾磊
编辑/崔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