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怎么把b站视频导出 b站视频缓存文件在哪2021

  

  来源:央视财经   

  

  进入大数据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并不是旅游旺季,机票价格却越搜越高;   

  

  聊天时随口提到某款商品,一转身就在各大平台上看到相关商品的广告推送.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似乎我们的信息和数据更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企业泄露或非法使用。   

  

  1 大数据“杀熟” 会员配送费高于非会员   

  

     

  

  不久前,一篇质疑某外卖平台“杀熟”算法的文章引发热议。该平台的一名成员用户指出,同样的订单,他的配送费定价时常比非会员用户的更高。.   

  

  肖老师:我经常从同一个家庭叫外卖。突然,在我开放会员资格后的一天,我去了发现配送费价格一下较之前涨出三倍.开通会员后,价格比非会员高,那么开通会员的意义何在?   

  

     

  

  文章引发热议后,相关外卖平台联系了肖老师.针对他的问题,平台给出的回复是:配送费上的价格差异是由于系统缓存而导致的误差。.   

  

  肖老师:我试过很多次,而且总是在一周内发生。缓存绝对不合理。位置缓存来自哪里?同样,成员和非成员之间也存在差异。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介绍,消费者对“大数据查杀”等问题的投诉日益增多。问题的核心是算法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和流量算法。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 陈剑   

  

  :运营商有可能对消费者进行准确的个人数据画像。这个人像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只是推荐给他的,所以他的知情权有很大的缺陷。   

  

  2 平台累积大量个人数据   

  

  “算”制用户画像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可以帮助商家发现你更喜欢吃辣还是酸的食物,并通过算法对更符合你口味的餐厅进行排名。用户的数据通常由互联网平台通过移动应用收集。   

  

  在处理App的过程中,也有让大家不断担心的问题,比如“App窃听”现象,“App偷听”是否存在呢?来看技术专家做的测试。.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如果你发表演讲,录音实际上会在你松开手后继续。   

  

     

  

  我们也可以去掉提示,测试需要两分钟。   

  

     

  

  两分钟后,记者看到测试程序中产生了一个120秒的声音。技术人员导出语音数据后,会进行检查。   

  

  证实了当测试程序置于前台运行时,“偷听”是可以实现的。   

  

  此外   

,经过对比实验,技术人员告诉我们, 在测试程序退至后台,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 ,但都会自行终止。

  

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

  

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偷听”手段,是否在市面上的App中被滥用了呢?

  

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 何延哲 :目前还没有发现哪款App有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

  

那么,平台对用户做出的精准个性化推荐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据专家介绍,主要是通过对我们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得以实现。

  

  

专家提示,用户可以在手机操作系统的权限设置里,找到麦克风权限,检查目前有哪些App被授权使用麦克风。根据自己的需要,用户是可以随时关闭对App使用麦克风的授权。

  

3 部分App隐私政策篇幅长

  

账户无法注销

  

App治理工作组的专家们在对市面上的App进行检测时,还发现很多App存在隐私政策篇幅长、用户难以读懂、账户无法注销等诸多问题。

  

在测试的过程中,专家发现一款壁纸App,隐私政策竟然有一万多字。

  

  

专家告诉记者, 账号注销难

  

,是目前用户投诉量很大的另一个问题。如今,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正处在一个摇摆天平的两端。专家表示,在这个天平的“配平”过程中,需要监管机构、平台和用户三方在互动中来探寻。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梁正

  

:有一些商业模式的迭代是很快的,这方面不能完全等到法律制定出来。针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应对它,不是没解的。关键是要把规则制定清楚。

  

对App“越界”行为要严打重罚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视频

  

工信部多次在官方网站上通报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其中不少App被通报的原因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技术是把“双刃剑”,互联网公司既能给用户推荐更适宜的商品和服务,也能利用技术侵犯用户隐私、损害用户利益。

  

对此,相关监管部门要对App的个人信息收集进一步规范和细化,还要强化执法力度,让相关的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完善惩戒机制,对不顾用户正当权益的App运营商予以严惩。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