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培训迅速普及。但目前直播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消费者不小心报名了不良机构的培训,就不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李佳琪”和“威亚”,很可能会被学费一扫而空。今年5月,浙江省瑞安市消保委接到一个直播培训团的投诉。一家注册为“杭州网红推手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构租用了瑞安一家床上用品企业的工厂基地,开始了现场培训。十余名消费者在未签订任何合同的情况下,通过微信转账向机构支付了1万至10万元。然而,在那之后,该组织失踪了,并带着钱逃跑了。最终,消费者只能选择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为此,温州市消保委与瑞安市消保委合作,收集整理近期关于直播培训的投诉,发现直播培训行业存在四大消费陷阱:
培训教师变身带货销售,“专家”名不符实
一些“黑心”培训老师以培训班的名义,将各种所谓的“爆款产品”卖给消费者,鼓励他们购买进行直播练习。但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直播技巧,也就那么几个字。最后消费者发现自己的直播能力没有提升,但是价格高的商品根本卖不出去。当他们要求退货时,培训老师都走了。此外,培训机构在宣传时,有的把自己包装成“培训专家”,不亚于李佳琪、维娅等知名主播,消费者也需要更多关注。很有可能他们只是刚入行的普通培训师。
在线直播变录播学习,虚假承诺不靠谱
报名时,我承诺课程为线上直播培训,一对一指导。几期播出后,我翻了脸,只安排学生看录制的内容。一对一的指导更加虚幻。此外,一些培训公司承诺,消费者报名时会获得1万元以上的收益,但实际上,在完成课程之前,粉丝数量没有任何进展,消费者要求退款的机构也没有任何消息。
名为直播培训,实则网络贷款
一些直播培训机构积极收钱,甚至主动帮助学生支付贷款,但并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当无法达到承诺的培训效果时,学生会想尽办法要求退款,导致学生不仅无法退还学费,还会为不满意的培训课程支付更多的利息。
不签合同或合同有漏洞,发生纠纷索赔难
一些不法组织抓住消费者法律意识淡漠的弱点,在未签订任何合同的情况下,要求消费者通过私下转账的方式进行支付,或者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订合同,利用网络默许协议内容。这些签订的合同往往故意表达模糊的培训效果,但对消费者退款的要求极其苛刻,后期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将难以维权。
在此,温州市消保委、瑞安市消保委提醒有兴趣参加直播培训的消费者注意:
理性看待直播行业,避免跟风心理。毕竟只有少数成功的企业家活着,背后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成功也和创业的机会、主播销售的综合能力、行业内的竞争有关联。消费者要理性衡量。
确认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办学资格,即是否取得了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并提前了解机构的运营是否规范,运营期限和社会公信力是否良好等。
消费者在购买培训服务前,应仔细查看合同内容,关注课程设置、师资要求、违约责任、退款规则等重要条款。签订合同时,不要提前支付大量费用,以免培训机构倒闭或破产时面临退款风险。
对于培训机构提出的“学费贷款”和“培训贷款”,消费者应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细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