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指南:教师节、中秋节、十月初国庆节。这两个月节日很多,各种营销也在互联网泛滥。然而,品牌尴尬苍白的营销只触及了自己,却引起了消费者的不适。在本文中,笔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9月10日教师节,我打开朋友圈,被满屏的“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所屏蔽。
更有甚者,我毫不犹豫地说“一日为师,一生为父”。
面对尴尬和苍白的自立,我想为老师们说几句,“我很幸福,我不需要你苍白和莫名的祝福”,“谁要当爸爸了?老师,我不能凭空买这个礼物。
不管是品牌还是平台,他们都在蹭这微薄的流量和关注度。真的可以利用自己被嘴巴感动吗?
我看未必。与其顺势而为,倒不如换个角度自娱自乐。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营销的拙见。
# 01什么是顺势营销?
利用市场是一种利用各种手段和外力、资源为自己服务的营销手段。
相对于广告等传播手段,利用市场可以起到用很少的钱做大事的作用,往往可以达到四两的传播效果。
利用潜力不是自我推销。要从目的出发,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好借势的内容、动作和传播轨迹。
希望一个热点引发疯狂传播的时代不再存在,这样就可以看到热点鼻祖SNS热度的下降。
# 02为什么要占市场便宜?
低成本品牌露出:
人们常说,从内容中获得客户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准确的目标用户的方法。顺势传播也是一种内容创作。
与烧钱模式的粗暴营销相比,利用潜力的成本更低,适合大小品牌,且不受体量限制。
一个让用户遐想文案的趋势,一个让用户讨论谈论海报的趋势,好创意的融合,才是成本最低的营销。
获取用户注意力:
信息过剩时代,营销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是用户的注意力。
好机会是顺风方向。如果你熟练地联想自己的产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一张好的海报,甚至一份好的文案,就能坐上热点。如果你熟练地借用它,它会像一个打击在用户的头上。
为病毒传播埋雷:
病毒传播是一个系统的事情,利用它不仅仅是内容关联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思考如何把用户变成传播者。
例如B=MAT触发用户行为模型。动机、能力和适当场景的触发可以更好地促进行为。需要考虑潜力中北极星指标的k因子,即病毒系数来衡量推荐效果。
k因子=发起邀请的用户数*转化率。进一步拆解,即利用潜力成功有两个必要因素,即扩大为潜力代言的用户基础、提高潜力质量和提高转化率。
# 03疯狂营销有什么特点?
满足“弱传播”理念:
自然选择,弱者生存。与现实世界相反,生活中的强者往往会被舆论中的每个人批评得体无完肤。
现实中,你不能只是逞强。有时候示弱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
顺势而为也是如此,自下而上的设计更能引起共鸣。
以教师节为例,与纯品牌祝你教师节快乐相比,“再耽误大家5分钟就离校”的场景化弱势传播,更能让你想起一个曾经爱拖延5分钟的老师。
满足用户猎奇心理:
人天生就是一种好奇的生物,生活的单调让他的好奇心越来越膨胀。
好奇心使人唤起求知欲,发现不一样的东西,然后急切地分享。
通过嵌入热点,以提高开工率,标题
利用潜力创作内容前一定要想清楚,否则单纯靠自我宣传蹭热点不会引起交流。
以教师节为例。说到教师节的热点,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创作内容?单纯面对老师的语气,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目标用户群有多少老师会看?
与其做一个“做一天老师,做一辈子爸爸”的自我感动的祝福,不如用不同于目标与潜在点“老师”之间联系的语气去创造。
你的目标群体是什么?
妈妈群体,你可以从“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这个点出发,也许会引起妈妈群体一丝共鸣。# 04 为何如今大多借势营销都如鸡肋?
借势营销,已经被分得足够细致,比如,这6种常见借势营销技巧。
热搜借势:
从搜排行榜挖掘可关联话题,比如“今日热榜”可查阅综合及垂直平台热搜Top榜。
日历借势:
固定时间线,一年24个节气,18个传统节日。有交叉,如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竞品借势:
还记得真功夫借势案例吗?最初开店选址原则之一就是肯德基开哪儿,它就选人家附近。
抱团借势:
以海尔、杜蕾斯微博出圈蓝V品牌号。调皮得不像一个品牌,甚者围绕一个热点互相加油添醋, 让势能融合加大传播效果。
多层借势:
还是以鼻祖杜蕾斯举例,2012年6月北京大雨,杜蕾斯套鞋引发用户二次、多次传播。用户不止于转发,甚者基于原来势能二次创作自传播。效果堪比河南大水鸿星尔克捐款发酵程度。
势上借势:
立秋年年有,借普通节气之势用户已逐渐麻木,不能动容。然而,2020年起秋后的第一杯奶茶,却在朋友圈风靡出圈,引发用户主动晒图。
技巧,终究是表面的堆积。咱得从本质上去思考,为什么要借势?
是为了保持用户注意力?是为了通过低成本获客?是为了达成某一个行为动作的转化?出发点不同,设计动作都大不相同。
但,最终一定都是可量化、可评估。如果,不能达到某种目的,就是自我沉醉,大忌。
# 05 当下时代,品牌如何做好借势营销?
思考为什么要做借势营销:
借势,只是打辅助,不是万用药。一个小品牌想通过借势白漂流量,经过千万次的验证是行不通的,就算短期内流量爆了,后期系统化留存没跟上,一样是昙花一现。
所以,品牌要分清主次,更不可能啥势都去借,一旦借歪会对自身有伤害性,效果适得其反。
从投产比角度思考值不值得做:
一次借势可能是一句文案,一张海报,一场活动,一次会议。不同的形式输出,对应人员要求不同。
作为传播把控者,你得想好1人借势,和5人借势,在时间投入和资源投入上值不值得,评估投产比合理完全可以调动一切人、财、物全力展开。
系统化产出内容及传播路径:
内容创作上,比如24节气,18个传统节日,日常敏锐关联可用热点等,持续输出,形成自己的品牌势能风格,把用户养成习惯,随着时间推移,用户会不自觉的期待你的借势内容。
传播路径上,你得想好了内容好了后是否有足够多的私域流量来推动。比如品牌方,你有足够多的分销商、终端大B用户、小B用户、忠实C端用户,能量化是扩大K因子的根基。
从PGC发酵到UGC传播出发:
还是以“节日快乐”这个梗收尾,品牌方祝福老师解释快乐,是纯粹的从顶端出发的内容,除了品牌发出去,强行露出外,不会有老师看到会有所感动,也不会有用户的二次传播。
如果是向用户提问的方式?通过目标群体和教师节的关键词,引导用户自发的说出关于教师节有趣的事,就是从PGC像UGC的眼神,传播心理上也符合弱传播理念,也许更有趣,效果会更好。
## #专栏作家#
郑火火,公众号:炏的黑匣子(zydsgj),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从事母婴消费品多年,致力于做一名懂用户的产品人。专注用户研究、行为分析、消费者心理分析。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