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视频已经成为必需品。/@羊料理
食物是人民的头等大事,吃饭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饮食男女,家乡的黄花,追忆往事,都是美食的故事。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面临的食材、烹饪方法和饮食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饭碗里的场景快速迭代,社会的变化集中在餐桌上。
作为最新犀利生活方式的记录,我们时刻关注着人类和食物的命运。
走进厨房,走向餐桌,是对自然礼物最直接的感谢。2013年,《新周刊》以《我们星球最美的食物》期感谢胃里所有的食物。
舌尖上的中国之旅后,美食家陈晓卿向我们表达了他的情感:“最好的食物是能抚慰你心灵的食物。”他认为食物离不开分享,于是开创了美食行业。
“我心目中的美食家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有敏锐的品味和好奇心;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一家人围坐敬酒的场景,品评美食、追寻原点的惬意画面,随着老照片的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某一顿饭对一个人的孤独。
2014年《新周刊》专题《私享家》与《孤独的美食家》背后的漫画作家久住昌之聊了聊,谈及此后的独食热潮:
“一个人吃饭并不孤独,因为和食物的交流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如今,随着现代城市的疯狂发展,人与食物的关系再次受到冲击。
一方面,随着餐饮业的工业化,中央厨房和烹饪袋的兴起,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得食物。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的超负荷挤压了个人空间,使得食品生产过程退出年轻人生活的前台。
幸运的是,美食还在。
随着美食博主职业的出现,通过手机荧光的反射,海斯的味道又香了。
003010显示,在所有短视频博主中,美食博主数量已经排名前三。在城市生活中重拾味蕾的敏感度,已经成为年轻人最感兴趣的工作之一。
坐在你对面的美食博主,在山林里钓鱼烧烤,在米其林餐厅偷老师的分析,在街巷里寻找没落的店铺.
食物、陪伴和逃避都是伴随着食物而延续的故事。
作者/荷西帕
编辑/曹吉利
“早起逛市场让人耳目一新。”
凭借押韵的文案、鬼畜图片和翻车的花絮,被称为哔哩哔哩美食区Aragaki Yui的博主“羊料理”一次又一次地带我们走进陌生的厨房和市场。
严肃的美食教学一直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个看起来和普通残疾青年没什么两样,像实验室一样走进厨房的都市青年,却成长为700多万人用餐时不可或缺的“客人”。
五年来,我们早上去市场选暖牛肉,中午蹲在角落品尝猪粉,晚上在郊区烤乳猪.
每周,我们都在屏幕的另一边,等待着羊的最后一口大口的食物的声音,从实用的生存料理到城市美食的寻宝,再到豆芽和竹面。
看来美食视频提供的能量已经突破了菜品的灵感和烹饪指南。
年轻的米饭厨师甚至不知道,从他们神奇的食物视频中获得了更多的“笑声”和“共同成长”。
om/large/pgc-image/e7ad1d9a72be41d394428a1318eb50e3' alt='美食区新垣结衣,不只是做下饭视频' />“对美食的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吧”
能把吃当作职业固然令人羡慕,但自己做得好吃是一回事,次次能让既闻不见香又尝不着味的观众们流下不争气的口水,则是另一种本事。
绵羊从前并没有发现自己有这种本事。
虽然从小就喜欢蹲在学校门口缠着妈妈买吃的,但对她来说,对美食的好奇心还只是人的本能。
即便开始在B站做美食博主之后,绵羊也没想过要以此为生。不过迟早,食物会超出享受和工作的范畴,成为她的生活和个人的一种记号。
翻车是美食博主的日常修炼。
在绵羊料理的视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长沙似乎是一座全民爱美食的城市。
当绵羊试图把登上国宴的湘菜之首的“东安鸡”,介绍给观众的时候,家里的亲戚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妙招,放醋的时机之争、过不过冰水之争,看热闹的观众们可能没有那么在意,但在这些坚持之中,却感受到对美食一丝不苟的乐趣。
于是一段时间里,在常规的美食之外,她还做了一档《长沙美食图鉴》。
燃烧的剁椒鱼头、几十串不够开胃的湘西小串、邋遢老板的深夜米粉、拌饭神器牛肉煎生鸡蛋……这种从街角飘到巷尾的烟火气,成了好吃的一部分。
鱼头在发出邀请。
然而绵羊在对家乡美食引以为豪、自认100%湖南胃的同时,却对美食与城市的“必然联系”保留了一丝质疑。
“我不确定(这样的生活趣味)是不是和城市有关。”不论是广州、顺德、成都还是长沙,绵羊都认为这种“全民爱美食”的爱,或许只够去爱本地美食。
“在本地美食大放异彩的同时,外来美食却难有一席之地。”就如搬到上海工作不久的她,虽然面对着应有尽有的菜系,却每天在为楼下没有湘菜吃而发愁。
所以在绵羊看来,所谓好吃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抽象定义。
寻常小店最能拍出滋味。
在她的好吃哲学里,“一般很有本地特色的小店、或者融入了创意的小店,我都会比较喜欢”。
创意是不能套路化的,保持着“选题、研究、制作与拍摄、剪辑和文案、补拍、发布”的严谨流程,虽然会让视频周期更长、少了些灵活机动的好处,但也让每一种创意和尝试更经得起推敲。
在最受欢迎的视频中,“把草莓打碎再重捏一个方的”的创意分子料理、在家里甩出印度飞饼的杂技表演、或是花十天做一只创意炸鸡腿的菜式开发都是个人特色,也是对美食的态度。
龙吟草莓的妹妹:羊啸草莓。
就像绵羊早先说的:“不管是真的好吃还是看起来觉得好吃,都必须是自己觉得好吃、想去做,才会有激情和动力。”
虽然因为工作太忙,基本都是点外卖的美食博主其实自己吃得并不好。但在经历过这么多与食物的打打闹闹、分分合合之后,还能经常为一些细节苦苦摸索,实在教人感谢:
幸好,对美食的好奇心,是一种本能。
美食博主更重要的工作
是陪伴
刚做视频的时候,绵羊也以为“关注美食博主是为了学做菜”,但现在她更多地感受到,看短视频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最近我越发觉得,无论美食视频还是科普视频、无论游戏还是电影,用户需要的可能只是片刻的逃离――逃离紧张的工作和学业,暂时忘记生活的压力。”
这样的观察不仅仅源自从观众到制作者的身份变化,可能也因为绵羊额外留意着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早上~五点~
在视频中,绵羊一向以长沙姑娘“霸得蛮”的开朗姿态不断探索新店、“勾搭”老板、“调戏”粉丝。但绵羊告诉我们,其实自己也是一个没有什么社交的人。
“其实,不仅仅是UP主陪伴观众,观众也在陪伴UP主。”
绵羊说自己的朋友一只手能数过来,某种意义上,这些素未谋面的观众就是最亲近的朋友。
“如果不是有了被陪伴的感受,也许不可能在前两年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一直坚持着更新。”粉丝的探店反馈、作业打卡就是她最大的满足。
确实,回顾绵羊最初的视频,并不能感受到这会是一个一眼看得到成功的故事。甚至内容的重点、拍摄的方式、用户的反馈都与现在截然不同。
直到对美食视频和用户需求的理解渐渐改变,绵羊发现:因为追求“有用”而把翻车的“宝贵镜头”全剪掉,或许还有点可惜。
她于是下决心改变,去尝试“自己喜欢的快节奏鬼畜风格,增加娱乐内容,希望大家能在看视频的时候收获快乐”。
自然光和美食,最般配。
因为之前在电视台的编导经历,绵羊的自媒体转型得以无缝衔接,但这并不是说她没有经历过对拍摄内容、制作方式的疑惑。
在慢慢获得粉丝认可、决定成为全职美食博主之后,绵羊开始想,自己或许需要一个独立的工作室了。
新的片头、新的厨房、新的器材,在对拍摄和制作的过分追求之下,不到三个月,工作室就解散了。
现在绵羊说:“电视台要正,自媒体要真。但改变之前做电视节目的想法和方式,却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错和思考。”
意识到经验中电视化的制作思路反而会与自媒体的网感和创新背道而驰之后,绵羊再次搬出了便宜桌子、打开了几十块包邮的柔光板,想要找回让自己喜欢和享受的感觉。
一种更加个人化、更具陪伴感、更难以被他人取代的尝试,让绵羊料理走了下去。
吃饱了才有力气剪片。
不过绵羊料理的秘籍也不是什么兴之所至的随意发挥,相反,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内容一直是其有别于其他美食博主的特殊吸引力。
即便如此,要长期保持可持续的更新和对观众的吸引,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绵羊坦言在2019年年中的一段时间里,她的状态很不好。
“当时很多UP主都是一周两更甚至日更,所以我也希望能提高产量,常规的做菜类视频和《长沙美食图鉴》都是一周一更,工作量突然加倍,一周得熬两三个通宵才能完成工作。”
超负荷的运转极大地透支了绵羊的体力和脑力,导致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了些问题,人变得很焦躁。
美食博主的十八般武艺。
绵羊决定放慢更新的频率,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她如今会认为:“拍视频不一定要高产或者维持更新,真正好的内容才能留住用户的好奇心。”
对“好内容”与“蹭热度”的爱恨取舍,所有内容创作者都难以回避,对此绵羊的态度也很坦然,她觉得自己不是不“蹭热度”,“我想蹭,只是反射弧比较长,很多热点热完了我才反应过来。”
她曾经花了一个星期写了一首《卡路里》的鬼畜歌词,但等到写完才发现,当下最火爆的鬼畜素材已经变成了坤坤。
至于维持关注度,绵羊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经验,也在苦苦摸索中,“只能尽全力做好每一期内容吧。”
把每期的视频做好、给观众更好的陪伴,说起来似乎并不新鲜,却是美食博主最大的、最真实的挑战。
城市与美食的关系
不会越来越单薄
美食博主们各自可爱、各尽其才,让视频美食区的发展繁荣耀眼、令人瞩目。
人们在屏幕前日行万里、各处探店的同时,却发现生活中街边巷口的本地小吃、良心小炒越来越少。
美食视频的发展和餐饮行业的工业化、看上去毫不相关,但当你刚好打开一集下饭视频又点了一份外卖料理包的时候,这个故事的两个侧面便合在了一起。
炒饭,完胜料理包。
城市里,小店的消退和厨师的消亡已经成了备受争议的话题,绵羊对此却并不报以非常悲观的态度。
“我觉得无论工业化发展如何迅速,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餐馆都中央厨房化、不可能所有的小店都品牌化。就像UP主,不可能全部机构化。食材不可能标准化,创意不可以套路化。”
在绵羊的日本探店视频中,站在别人身后等位的拉面店、像动漫人物一样煮面的老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餐饮工业化的巨兽,特色小店或许也没有这么脆弱。
美食,永远不会落寞。
绵羊认为日本餐饮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但依然有二郎先生的寿司、早乙女先生的天妇罗这样的单体小店,收着最高昂的价格,提供着最精致的食物。
“虽然成功品牌化之后一定更赚钱,但不是每家店每个人都具备品牌化的基因,我相信,也不是每一个餐饮人都以赚钱为唯一目的。”
对绵羊来说,厨师、理发师都是艺术工作者,既然是艺术工作,就无法简化和标准化。
至于那些“校门口的小店”“巷子里的小馆”的消失,绵羊并不把它们看作城市与美食之间关系的日渐淡薄,因为它们原本寄托的只是一部分人的情怀。
“比如我2001年的表妹,她眼中的美食代表,就是茶颜悦色、是文和友;而她父母眼中的美食,是巷子里的臭豆腐摊、是开在社区停车坪里的米粉铺。”
当食物承载记忆的时候,陪伴着每一代具体的人成长起来的具体食物,总会失去它曾经舞台中央的位置。但美食长在。
喝不到的茶颜悦色。
不过作为一种桥梁、一种陪伴、一种时代特征的美食博主,却时刻面对着变化的挑战。
即使在绵羊眼中,UP主这个职业,也“已经到了九死一生的激烈程度”。
“虽说拿一个手机就能做UP主,但门槛越低竞争就越强,你能想到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人在做了,现在才入行,想做出成绩,难于上青天。”
内容的精致,才是所有创作者永远的追求。
因此面对压上自己荣誉和信誉的“绵羊料理”,绵羊几乎还保持着最初的“忐忑”。
凌晨五六点去菜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准备三次以上的原料拍到满意为止,在备忘录里要列满朋友家人观众的推荐,记录在外吃到的菜品、在书和资料里获得的灵感。
“我对绵羊料理也没有太多的规划,现在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把菜做成功、如何把视频剪得好看,然后就想下一期该做什么内容。”
美食博主,什么都会。
所以总得来说,绵羊对美食博主行业的理解,依然谨慎而乐观。
“我以前会焦虑,怕观众哪天不看视频了,但后来想通了,短视频和社交一样都是刚需,而且是免费的。经济不好的时候、会节省购物开支,但是视频还可以照看。“
在最近的视频中,已经懂得该用什么样的押韵文案、翻车集锦、鬼畜画面满足观众期待的绵羊,依然没有回避投入真实的自我表达。一道擂辣椒扣肉的复杂料理,也是她的思乡之情。
这是爸爸教她做的第一道菜,现在已经去到了更远的地方。
策划 | 新周刊新媒体
作者 | 荷西帕
编辑 | 曹吉利
校对 | 凌晨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