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短视频运营期末考试 短视频的生产方式

  

  文/颜   

  

  “八个人中有五个人来自培训机构。”   

  

  因为“双减”政策,已经失业的王晶,压力急剧增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王静在长沙周边的乡镇小学担任英语代课老师。前不久,王晶在老师“戴边”到来时被“挤走”。2019年毕业后,她开始了新一轮的求职。然而,她发现,在她的竞争对手中,有许多教师参加了校外培训课程。   

  

  其中有知名培训机构的教研组长,有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还有在美国、泰国教了三年汉语作为外语的“海归”,这只是一份没有准备的“临时工作”。   

  

  中国每年约有10万英语专业毕业生,其中约四分之一将流入教育培训行业。   

  

  “宇宙的尽头是考证。”校外培训机构的倒闭,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个笑话的正确性。   

  

  以前,王晶会把求职困境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现在,她后悔当初如果不选择英语专业,现在可能就不会这么“投入”了。   

  

     

  

  豆瓣“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救赎小组”成立三个多月,成员近万人(网页截图)。   

  

  “双减”之下,英专变“卷王”   

  

  新老师到了之后,乡镇小学的编制满员了。渴望准备的王晶选择离开这所学校,寻找新的机会。   

  

  但是,王晶知道,找一份有编制的工作并不容易。她询问后发现,她周围的几所学校都不缺英语老师。“我翻了招聘信息,大概长沙有10所左右的学校招聘了一名英语老师,所以我就招聘了一名。”   

  

  编辑岗位的激烈竞争也让王晶受挫。据某教师考试培训机构统计,今年长沙市开福区共招聘小学英语教师5名,招生1501人,比例为300.2。有777人竞争中学英语教师两个职位,报录比高达388.5。   

  

  学英语的人太多了。   

  

  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统计,2016年本科毕业生5人,在校生超过10万人,英语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有近1000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   

  

     

  

  2016年本科毕业生规模统计(来源: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在二三线城镇,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面并不广,当老师是大多数人的归宿。智联招聘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教育/培训/院校行业吸纳了约23.2%的英语院校毕业生,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   

  

  王静毕业那年,班里有同学转行考取了语文科目教师资格证,顺利参加考试,编著了《上岸》。王静安慰自己,如果毕业几年考编失败,还是可以去教培机构的。   

  

  “双减”政策的实施无疑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年的代课实践经验,曾经是她引以为傲的“竞争力”。然而,在她最近对两所学校的采访中,她遇到了许多来自校外教学和培训机构的竞争对手,包括高级教学和研究团队领导。一些在培训机构工作的同学也向王静询问考试和编研的情况,这让她哭笑不得。   

  

  王晶之前在乡镇小学工作,后来发布了新的临时就业岗位。王静打听了一下以前的同事,得知有三四个岗位收到了五六百份简历。一所资金少、条件差的乡镇小学今年收到的简历数量震惊了同事。   

  

  畅快校园招聘项目负责人李欣分析,受国内整个行业供需关系的影响,国内就业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依然饱和,尤其是英语专业逐渐感受到就业压力。   

  

  这种压力会传递给那些   

  

  前段时间,“上海小学结束不再考英语”的话题上了热搜。虽然不是新规定,但似乎结合近年来英语考试的低分,英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看完这条新闻,陈茜茜觉得就业前景更加渺茫。   

  

  然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赵辉表示,根据目前的需求,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多。事实上,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在职英语教师仍然不足,但由于工资差异,教学和培训行业的英语专业已经“饱和”。   

  

  “英语热”已过?   

  

  高中时,陈茜茜喜欢用中英文写作,这让很多人感到头疼。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自然更喜欢英文和中文。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有过一些纠结,但似乎录取分数“误导”了她。“我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学校的英语专业分数都比语文高,这让我产生了分数高的专业更好的错觉。其实分数并不代表专业优越感,我大概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2020年,国内多所外语院校报名“跳水”,四川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人数下降31689人。   

。即使是顶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整体上也有所下降。

  

在高考志愿填报这行,计桥升学规划研究院院长赵京工作了15年。在他与家长、同行的沟通中,他明显感到外语院校被提及的频次越来越少。

  

给家长推荐文科类专业时,语言类从不是赵京的首选,他更推荐金融、经济类的文科专业。“英语专业的下降不可避免,大部分人可能没必要选英语专业,至少应该比20、30、40年前少得多。”

  

  

电影中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培训班(图源:电影《中国合伙人》)

  

赵京觉得,如今学英语的方式越来越多,对英专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小。除非是做翻译、研究语言,否则没必要选择英语作为专业。

  

王菁、陈西西表达出同样的忧虑,有时,英语反而成为她们的软肋。除了这门语言,她们并无所长,但师范英语专业围绕教学设置的课程体系与要求,让她们忽视了对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持续精进。

  

陈西西的一个朋友立志从事同声传译,目标坚定,能力卓越。但陈西西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了,包括自己在内多是普通人,能力一般、院校背景一般,在职场上没什么竞争优势,还在为生计发愁。

  

李鑫认为,随着国内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英语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必备素质,在求职过程中已无法成为比较核心的求职竞争力。

  

  

上海初中生英语水平震惊外教(图源:视频网站)

  

对外语能力有要求的外企,在校招过程中只需重点关注有海外求学背景的学生,就可基本满足后续工作中的语言需求。

  

而国内大部分企业,除了特定的海外部门外,外语能力已经不再是重点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之一。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校园招聘白皮书》,雇主比较看重的学生特质排名TOP13中,外语能力仅仅排名第12位。

  

  

图源:前程无忧《2021校园招聘白皮书》

  

韦博英语、华尔街英语的接连破产,似乎也在昭示着,针对大学生与职场人的成人英语,其黄金时代已经逝去。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成人英语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从年中数据预测,2020年成人英语市场规模将降至595亿元,缩水37.6%左右。

  

李鑫也觉得,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职场环境,单纯为了增加职场竞争力而学习英语,一定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

  

英语“改革”

  

陈西西有些懊恼,自己“觉醒”得太晚。如今她意识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再加上比较出彩的英语能力,才算得上有竞争力。

  

最近,她动起跨专业考研的念头,有一天,她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直到次日凌晨。“我突然有了这个想法,但查阅之后,我可能还会坚持原来的路(继续学英语),因为我确实不太有改变的勇气。”

  

在陈西西的学校,除了教育方向,英专还可以选择翻译、商务英语方向。这种“英语+方向”的设置,也是近些年来外语院校、专业适应时代做出的改变。

  

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学院,除传统的翻译、英美文学、文化方向外,还设置“英语+信息管理”方向,学生要修习程序设计、网站设计、Python等信息类课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还需要电子信息科学知识。

  

赵京指出,如今大学的很多课程需要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改革面临着“精读+泛读”的矛盾,也就是把专门学精还是跨专业多学的矛盾。英语专业也不例外。

  

显而易见的是,大学课程的改革具有延后性,并非一蹴而就,但就业市场不等人。赵京建议,在大学课程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学生要结合自身能力进行自我改革,需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时间融进去,自己来改革、改变大学的课程。

  

当然,摆在英专人面前的另一道难题,是英语科目重要性的下降。辽宁、安徽等地中考英语分值下调,“取消高考英语科目”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难道我们不再需要英语了吗?

  

作为北大力学专业的“学霸”,赵京笑言读书时自己在英语方面并不灵光,也占用了很多时间,导致学数学的能力有所下降。之后,赵京在国外求学时对比发现,国内的英语写作“教得不好”,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需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的研究者,还要在后期慢慢学习。

  

因此赵京虽然不支持彻底取消英语科目,但他也认为,不必让所有中国人在一门外语上花掉大量时间。

  

储朝晖则认为,不能将英语学习过分功利化,而应该理解学习英语对拓宽视野、了解多元文化的作用,学习英语的价值客观存在。短期功利的看法不能作为取消英语学科的决策依据。

  

长沙地区上一轮的教师招聘基本在7月已经结束,王菁还在等待开学季的到来,期待有学校放出新的招聘岗位。

  

王菁打算继续找份清闲的工作准备考编,目前,她找到一份课后托管班的工作。“这个不怎么受政策影响。”

  

(王菁、陈西西为化名)

  

(编辑:黄玉璐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