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打着“赚钱”旗号的各种应用层出不穷,它们的广告充斥了整个网络。在很多应用的推广中,听歌、散步、刷视频、玩游戏等。都可以赚钱,而且他们可以随意赚几十或者几十块钱。
在这些应用厂商疯狂的广告轰炸下,很多人心脏病发作,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下载了这些软件。据了解,一些赚钱的软件下载量已经达到了上千万。
那么,用户真的能从中赚钱吗?
日前,央视《第一时间》通过亲身实践揭开了这些赚钱应用的套路。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表示,他下载了一款名为“猜歌名”的应用软件赚钱。按照系统要求,用户登录十天,每天猜80首歌,就能拿到300元钱,提现。
但是,经过实际操作发现,用户完成这些任务后并不能立刻体现,提现标准又变为猜对5000首歌。
这样,平台不断改变和完善提现标准,可想而知,在可预见的未来,用户会想要提现。
同时,记者还下载了玩游戏、看小说等赚钱应用软件。结果可想而知,想要体现哪里那么容易。
最终,记者看了一天各种广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后,终于赚达到了2.3元。
现在市面上的各种应用都充满了套路。
一是,看广告、拉新才能赚钱。
很多应用都说刷视频睡觉能赚钱,但其实没那么容易。用户需要看广告,拉新的等等。以便查看显示金额的增加。
如果广告刷得太多,可能会被平台认定为恶意刷,直接封禁账号。
二是,离提现永远只差一点点。
这些赚钱的应用会设定提现标准,刚开始对用户来说可能很简单。但达到现行标准后,APP会给出更高的提现标准。
或者说,在看了无数的广告之后,用户能够提取的金额总是只有几块或者几毛钱,非常困难。
除了这两个套路,赚钱APP还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隐患。
在提现时,这些APP会要求同支付宝等实名支付平台进行绑定,用户的个人信息有可能因此被读取。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所以这些赚钱的app虽然说得好听,但其实都是满满的套路,就算能体现出来,也只是几毛钱或者几块钱,离宣传还远,一天能赚几十块钱。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银行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可能被平台获取。
文本/业务部门审核/Q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