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自然的力量,动物在帮助果实和种子传播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动物中,鸟类的贡献最突出。
谈论喜鹊种植花生。
作者办公室外的院子里有许多花草树木,树上总是挂着喜鹊。我试着用生花生喂喜鹊。喜鹊每次吃五六次就飞向草地。从观察的角度来看,他们把花生啄进土里以备不时之需。
半个月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花生苗竟然在一些地方生长。这是喜鹊“种”的花生。可见喜鹊无意中充当了花生繁殖的媒介。
事实上,不仅仅是喜鹊为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人曾在乌鸦屎里发现樱桃核。樱桃又小又红,鸟儿喜欢啄它的肉。有的时候,鸟把核吞下去,核不能通过鸟的消化系统分解,随粪便排出,部分果实长成新的植物。
寄生植物,如槲寄生,经常在山区的一些树枝上发现。这种植物是半寄生的,因为它的枝叶是绿色的,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一些营养物质,但它依赖于它的宿主来提供一些营养和水分。问题是槲寄生是怎么爬到大树上的?最合理的解释是槲寄生开花结果后,果实中有粘液包裹种子。鸟类啄食果实时,喙被粘液包围,很不舒服,于是飞到树枝上蹭掉粘液,无意中在树枝上留下种子。之后,种子发芽,侵入树木,以寄生为生。
记得河北承德有一个叫棒槌山的景点。在山的一边,离地面20米远的地方,有一棵古老的桑树。这棵桑树是怎么长在上面的?专家的解释是鸟类吃桑果,把果实带到山上掉进缝隙里。桑果发芽后长成小树,靠山上的自然雨水和少量肥料逐渐成活长大。但由于生活环境远不如平地,桑树不易长成大树,从而成为当地的一景。
# # #聪明的松鼠。
除了鸟类,还有许多种类的动物帮助植物传播果实或种子。松鼠是其中最聪明、最有趣的。《种子的信仰》年,美国作家梭罗曾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看到松鼠采摘松果,获取松子作为食物。每年秋天,他走进松林,总会在油松树下看到一些不太粗的带松果的松枝,松树技巧上也有咬痕。他由此推断松鼠咬掉了这些松枝。因为松枝落地后,松鼠很容易吃到上面的松子,或者直接把松枝和松果拖到山洞里储存。后来的观察证实了梭罗的猜想。
然而,被咬的松果或松子在处理或食用松鼠的过程中总是会散落。这些散落的松子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芽并长出新树。因此,松鼠为种子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在中国南方的一些竹林中,经常可以看到橡树的坚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橡子)粘在竹子的树枝上。
这种坚果表皮坚硬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按照常理来说,外表如此光滑的种子不容易卡在竹枝上。是谁干的?经过观察,人们发现是松鼠。原来松鼠喜欢吃富含淀粉的橡树果。为了把食物储存在更安全的地方,松鼠会想到树枝。因为树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食物放在上面比较安全,不容易被其他动物拿走。但由于橡木果实外观过于光滑,松鼠会在坚果皮上咬出一个完整的小凹槽,以增加摩擦力,使果实不易从树枝上脱落。
众所周知,松鼠喜欢储存食物,有时藏在树洞里,有时藏在地上的枯叶下。但由于地方太多,总有被遗忘的时候,遇到大风时树上的坚果可能会被风吹到地上,这就为橡树播撒种子创造了条件。
# # # #蚂蚁也有功劳。
在为植物播撒种子的过程中,蚂蚁也有贡献。比如紫花地丁(又名紫草)属于罂粟科,是一种果实窄椭圆形的小草,与豆荚非常相似,含有很多种子。种子有白色肉质肉阜。当果实成熟,种子释放时,
/70379e4b28a146558d194187a19bd7ff' alt='植物除了用“自然之力”传播它的后代以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 />蚂蚁就来了。原来蚂蚁喜欢吃种子上的白色种阜,于是会成群结队来搬运种子,种子也因此散居于各处,遇到合适的条件会重新发芽长成新的个体。
此外,马兜铃科细辛的种子也是蚂蚁传播的。
### 谁也比不上人
人在植物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是巨大的,谁也比不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总是经常帮助植物旅行。有的种子或果实非常细小,当你无意踩上它们时,它们就沾着或嵌在你的鞋缝里,你走多远,它也跟多远。当你略一顿足,它们就和尘土一起掉到了新的领地上。另一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上长着各种各样的刺或钩,一旦人和它接触,那些带钩、长刺的家伙就能牢牢挂住人的衣物,被散播到远处去。这类带钩、带刺的种子或果实,最常见的有牛膝子、苍耳子、窃衣、鬼针草等等。
车前草属车前科,是一种多年生小草。这种草在亚洲、欧洲都有好多种类,美洲从前没有。但自从哥伦布航行至美洲后,那里逐渐有了车前草。
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哥伦布和他的队员踏上美洲土地时,他们的鞋底上沾了车前草的种子,让车前草顺利到达了美洲。从欧洲到美洲要渡过大西洋,只有人才能把它们带去,靠风,靠鸟都达不到。就这样,车前草在美洲繁殖起来,也成为归化植物。车前草因此还添了个别名,叫“白种人的脚印”。
不过,上述传播应该只能算是人类被动传播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其实,人类更主要的是会主动传播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大家都知道在人类种植水稻和谷子时,总有两种杂草,一种叫稗草,主要跟水稻“走”,另一种叫谷莠子(即狗尾草),主要跟谷子“走”。
人们在种植上述两种作物时,混在里面的那两种杂草也一同生长,很难除尽。随着水稻和谷子栽培领域的扩展,两种杂草的生存领地也扩充了不少,这都是人类帮助传播的。
豚草属于菊科豚草属。从前,我国无此草,因为它们产于北美洲,美国就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笔者在南京卫岗看到了这种豚草,此后于1978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内也见到了它们的身影。又过了几年,在北戴河海滨又见到很多。其繁殖能力惊人。毫无疑问,它们是人类从美洲带到亚洲来的。
许多栽培植物对人类有益,通过引种驯化将它们传播,对全人类都有益,但像上面提到的豚草,只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想要做些有益的引种工作,往往却得到负面影响,这不是个别之例,如美国曾引种中国的葛,希望它的藤子保土,花也好看。可是葛到了美国,没有天敌,大量繁殖,致使当地植物受损,成了一害。这是由于人们不了解被子植物的特性,未能适当管理造成的。
前几年,笔者去深圳植物园看到一种不认识的草,也是藤状。它们爬满了树冠,爬遍了路边荒地,看那架势,被爬的植物活不了多久。一打听,才知是菊科植物薇甘菊,来自美洲,繁殖力极强,在该园已成害草,且一时无法清除,令人头疼。毫无疑问,这也是人类带来的,并且已成了入侵植物。
以上所举,仅少数突出例子而已。如何引种有益的植物,防止有害的植物,正是生物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 自力更生播种的植物
有些植物的果实在传播种子过程时,不依赖任何外力,而是自力更生,令人称奇。
生长于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的喷瓜属于葫芦科藤本植物,果实有些像黄瓜,但比黄瓜小。当它的果实成熟后,果实里充满黏性浆汁,浆汁里包含很多种子,由于浆汁不断在果实内部对果皮产生强大的压力。当果柄熟到撑不住而脱落时,从果柄脱落的洞口里马上喷射出浆汁,连带种子一起喷出去,如同小火山喷发,因此人们称其为“喷瓜”。
借助浆汁喷出时的力量,喷瓜种子被喷出很远,达到了向外扩散的效果。
另外一个例子是凤仙花。
凤仙花是庭园栽培的一年生草本花卉,花色各异,十分美丽。当它的果实成熟时稍一触碰即会自己开裂。开裂时,果皮卷起,同时弹射出小型种子,种子射到一定距离后落地,达到传播效果。凤仙花是利用果实内外张力不同所造成的弹出运动来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
南美洲有一种林木,名叫沙箱树。当果实成熟后也会开裂。开裂时会发出很响的爆破声,同时射出种子,这些种子射出的距离可达10米以上,人碰上了,会被射伤,人称此树为“炸弹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