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视频可以赚钱,玩游戏可以赚钱,跑步也可以赚钱……近年来,一批以“赚钱”为名的app异常火爆。看似“双赢”的营收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下载安装。
然而,没有所谓的“天上掉馅饼”。从用户体验来看,这类APP其实充满了套路。第一,“现金奖励”是用来骗新用户注册的,但总是比“提现”少一两块钱。为了完成这最后一步,用户必须每天努力签到和浏览广告。更气人的是,即使达到提现门槛,系统也可能提示你“一次只能提现3分钱”。为了不白费力气,一些用户甚至贴钱购买金币等虚拟产品。
如今,大屏小屏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这也导致了用户注意力的稀缺。于是,很多商家都瞄准了下沉市场,而这类“赚钱”APP只是获取流量的利器之一。很多网友认为“闲着也是闲着”“做点小改变不是损失”,但不知不觉,时间和精力被无限浪费,社交关系被软件绑架。自己的每一次点击、浏览、分享,都成为APP拉广告、扩张的资本。有的app甚至以提现的名义索要用户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最终,用户可能会卖掉自己,而不是赚钱。
“赚钱”APP远非“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中涉及的虚假宣传、侵犯隐私等诸多问题都触及了法律底线。尤其是目前很多老年人沉迷于这类软件,缺乏“反收割”能力,更容易上当受骗。对此,app市场必须在app上架前做好“品控”,而不是当“掌柜”。除了APP市场,浏览网页、扫码注册都可能成为非法软件进入的渠道。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管理范围,完善法律法规。
对于APP运营商来说,想要流量不是“原罪”,但拉人脑袋搞噱头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用户粘性的。近年来,能“长红”的软件,要么服务完美,要么内容优秀。简而言之,它不依靠“扔钱”或“画饼”。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其他方法上,不仅是守规矩、守规矩的问题,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