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杨俏
编辑|陆佳
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然而,对于爱美的都市年轻人来说,理发却成了略显沉重的“奢侈品”。
刘洋洋,一个90后科技企业的白领,平时喜欢梳头。随便剪个头发至少要100元。
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刚毕业工作时的一次理发经历,那是2017年的11天假期。她花了1300元在一家著名的美发连锁店做头发。
那一年,公司给了1000元的节日奖励,她决定用在头发上。为了避免“卖会员、烫发染发”的困扰,她直接叫理发师去做美发。结果两个小时后,原本计划几百块就能完成的项目,最终花了1299元。“烫完头发后,理发师推荐了一些产品,包括299元的护理液”。
年轻人的理发遭遇
2020年9月,刘洋洋计划再次理发,于是选择了朝阳区太阳宫附近的一家美发店。据她回忆,因为理发师是技术总监,从事理发行业近10年,价格接近200元。
但同样的,她还是遇到了理发店的促销。“当时美发师在搞活动,美发师长得帅,就办了会员卡”。那天,她办了一张4000元的会员卡。
然后在2021年3月,刘洋洋用她的会员卡去店里花钱。她剪头发和烫发的总价是3000多元,“但打折后是2300元”。她觉得折扣实际上并不强。而且理发师还告诉她“为了保持自然感,这种发型只能保持4-5个月,最好定期打理”。
“本来想剪一次头发,但一踏进美发店,就像进入了一个‘坑’。在各种打折销售和套路下,钱包里的钱不知不觉就落到了美发师手里。”很多人的感受在刘洋洋得到了验证。
另一位90后网络媒体从业者邵玥也有同样的办卡经验。她走进北京崇文门附近的一家理发店,当时的想法是只剪头发。然而,在理发师的推荐下,她拿到了一张3000元的会员卡。染一次头发就要花近1500元,打三折后大概要花1000元左右。
然后有一次,浅月打算仔细烫头发,于是在店里选了一个高档的价格,费用大概2000元左右。但在办卡转账结算时,店员告诉她“会员卡储值不足,建议重新充值,可以打五折”。
据浅月回忆,第一次开卡充值后,她花了一些修眉小项目,全部花了不到100元。不知道什么时候金额会不足,好像她还没有体验过打折的好处。
这次在店员的介绍下,浅月干脆一次性充值8000元。
对于很多男性消费者来说,这么高的理发成本就更离谱了。“当初,10元理发的‘黄金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现在理发店一般100元起。”根据刘洋洋一位男性朋友的经历,2020年4月左右,他理发的地方起步价在38元左右。一年后,店铺已经涨到98元一次,翻了一倍多。
有的男人吐槽说:“花几百块钱剪一寸,还不如回老家花10块钱赶紧剪”。甚至有人说:“为了省几百块钱理发,我自学理发。”在他们看来,发型师剪男士头发的技巧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价格涨到这么高的水平简直不合理。
其实,即使在刘洋洋、浅月这样爱在头发上“下功夫”的人眼里,如今剪头发确实更贵,理发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花2000元烫发的效果和正常价格第一次烫发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价格翻了一倍。”浅月这么说。
理发师的“高端”称呼
为了配得上飞涨的物价,前托尼老师都成了设计顾问、设计总监这样的“高端头衔”
通过打开一个团购平台,我们可以发现各个美发店理发的价格水平对应着美发师的水平。从最低的19.8元到最高的378元,不同的摊位对应着不同的理发师等级。例如,北京国茂附近378元的理发是由设计总监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茶和咖啡。
以沐贝造型为例,目前理发的价格分为三个档次:58元、98元、158元,这也对应了理发师等级的不同。
出生于千年的王毅,在同龄人上大学的时候,已经在美发行业干了快7年了。
据他说,在他成为理发师之前,他在一所培训学校学习了一年,然后去各种理发店实习。实习通常从助理开始,做发型师的助理。
“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但是它有一定的排名。生意场上人多,一步登天很难晋升为美发师。没有耐心也不行。”王毅说。
他说,在自己店里做活动时,新人理发价格会降到9.9元,团购平台会降到26.9元。如果平常理发的价格是58元,由酋长支付。
设计师负责,还有280元的则由店长负责。他当时的底薪是2000元,每来一位顾客他还可以拿到这一单30%的提成。“刚来理发店的前几天,没多少人找我剪发,我才赚了二十多块钱的提成。”王艺说。
为了提升自己的手艺,王艺每年都会去培训学校学习,向资深发型师们学习目前最为时髦流行的发型,培训费一般在5000元以上。
在他看来,自己在行业呆了快7年了,经验和常年培训的付出也应该值现在的剪发价。“我们一般是觉得自己手艺到位了,达到那个价格就涨价了。但如果盲目涨价,手艺不到位,会砸了自己的招牌,本质上服务很重要。”
他还表示,自己此前认识的朋友,在云南开了一家近400平米的美发店,提供美发美甲服务,剪发价格100元起步,但服务质量非常高,“就像海底捞一样”,还可以拍照打卡。
同样在北京从事理发行业的90后何汶,也从事了理发行业超7年的时间。在培训学校经历完学徒阶段后,从烫染师升级为发型师,他用了2年的时间。据他介绍,在升级为实习发型师后,也还会定期参加培训,每次学习需要3000~4000元。在他看来,每年学习培训的费用需要花3万元以上。
价格贵,客户和店主都焦虑
据美团平台数据显示,美容美发店铺开关更迭较为频繁,美业门店较多的新店当中,经营时间2年以下的商户占比高到40.3%。
企查查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现存“理发店”相关企业共114.4万家。近几年注册量持续走高,其中2018-2020年这三年一共注册了52.9万家企业。2021年前8个月共注册了11.5万家企业。
这无疑给人的感觉是,理发店倒闭现象极为普遍,经营困难是行业常相。与此同时,新开的理发店也还是层出不穷,还是在不停的推出各种收费套餐,而且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物价、培训费用、房租水电费都在涨价的情况下,行业的平均价格就起来了”,何汶表示,“房租加上人工成本就占去了整个店铺营收的大部分。”
另外,在他看来,现在的剪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剃头匠,而是更具有潮流与时尚眼光的手艺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剪发当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价格上涨也就很自然。
"这个行业每个从业者的工龄都很长,这毕竟是手艺活儿。很多人会觉得,我辛苦付出这么多,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何汶说。
但涨价还是会引起不少消费者们的不满。据美团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2020年美发客单价提升了26.4%。其中女性平均客单价为137元/单,男性平均客单价为95元/单。花100元甚至200元剪一次头发,在一般消费者看来,的确不是很值得。
但不少理发师、店长们却对AI财经社表示,员工工资占去了大部分的成本,再刨去其他费用,“店长其实挣不了多少钱”。
何汶表示,为了留住店内的发型师们,每个人会在底薪基础之上,每完成一单有30%以上的提成。
由于单纯通过基本项目进账较为微薄,许多理发店开始用推高理发师提成的方式,提供额外项目,比如推销会员卡、折扣卡等。
在他们看来,只要消费者踏入门店办了卡,无论实际消费多少,美发店在几乎没有代价的情况下,就提前实现良好的现金流,只要会员推销的足够多,就能以沉淀的现金去投资获利或者继续开店,这已经成为理发店的常态。
在这种模式的刺激下,理发店的经营行为也发生了变异。此前,青岛文峰国际美容美发就因此出现连环忽悠消费者充值办卡的情况,据媒体报道,其涉及金额高达23万元。成都文峰理发店更是在消费者充值会员费后关门停业。同时,上海永琪美发在广州的门店也关停,不少消费者的账户里还储存着上万元的金额。
这种推销式经营模式,一方面导致价格越来越贵,一方面让很多发型师不专注于美发。这让客户感觉到其技术不高,性价比差,还有被“套路”的感觉。
网红转型,价格还是越来越贵
美团平台数据显示,2017年,美容美发行业营业收入达到了1142.4亿元,利润总额超200亿元。同时,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2年我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在规模扩大,竞争加剧的美发行业,不少理发店向轻快式网红店转型,但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王艺表示,此前开店选址都会选择人流量大的商场,现在只要有地都可以开店,“写字楼犄角旮旯也能开个小理发店”。在他看来,美团、抖音、小红书等众多渠道可以用来宣传,在哪儿开店都无所谓。
美发店铺们不再依靠传统的剪发烫染,而是后续获取更多流量后持续进行“收割”。现在的理发店也很懂得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包装自己,一个面容普通的女孩在发型师巧手改造之后,可以瞬间变成时尚精致的美女。
王艺认为,渠道多了之后,店面可以迅速打造成“网红”店铺,价格就自然而然上涨。王艺此前在美发圈内认识了一位“大拿”,至少已经有20多年的手艺经验了。“他的理发店在三四线城市,但专门找他的顾客非常多,剪一次发都需要500元的价格,很多用户听闻其手艺专门飞过来找他。”王艺说。
据了解,为方便网红们打卡拍照宣传,该理发店还加上了顾客喜欢的装潢和设计。还有到店后,顾客能够免费按摩、零食随便吃等等,这些都变成了理发高价里的“隐形消费”。
除此之外,在王艺、何汶他们看来,前期低价引流,店铺火起来之后,闻讯而来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忙不过来的他们只能涨价,从79元剪发上涨至129元,淘汰一批在乎价格的客人,留下忠诚用户。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模式也饱受争议。它更多是适合小店主的经营方式,对于整个美发的连锁店和产业来说还有待发掘。
在资本市场看来,理发店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但从业者进入门槛低,服务难以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持续的盈利性也就难以证明。
还有一些实体连锁美发店,向“美容+美发的综合体”升级,但不少投资人发现,这两个实际上关联不大,店主更多的是为了增加新的盈利点,但往往也成为了新的入“坑”点。
如今,在涨价潮愈演愈烈之下,整个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经验的发型师辞职,回乡自己开店,成则涨价,败则退出。这个行业,仍是逃不出人员流动大,市场分散的状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洋洋、浅月、何汶、王艺等均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