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太混乱了,人们无法理解。最近,福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福源是什么?“佛院”是佛教女子的简称。这里的佛教系跟佛教有关,指的是网上名人,喜欢晒手写经书,在寺庙摆姿势,炫耀茶香禅修。
从字面上来说,佛源似乎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果是这样,那也只是个人的一个小小选择。但是在短视频平台上,
真实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衣着暴露、配饰奢华,哪一样都很难让人相信这与“佛”有什么关系。
网上名人对佛像进行了各种拍摄。
在佛媛那里,礼佛只是一件拿来运营人设的马甲,表面上分享的是佛经,实际上生意经才是佛媛的追求。
一位短视频爱好者透露,“佛缘拜佛的姿势不重要,对佛教的理解也不重要,但要穿素袍、扇子、玉首饰,表情要冷淡,才算达标。”另据媒体报道,佛源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接广告,也卖衣服和礼佛用品,利用私域流量卖货“变附”。
这样看来,福源虽然是个新词,但它的套路并不陌生。人设好了,操作准了,带货了,但就像之前网上名人的一些翻车经历一样,蛋糕堆积,问题暴露,待遇自然就来了。目前,Tik Tok已处罚48个利用“福源”形象构建器设置虚假营销行为的账号,其中7个被永久封禁,148个非法视频被清理。
可以预见,福源在道德、法律、法规上是有缺陷的。佛原的行为,频繁的专车接送,以及在身上加上她的名字,无疑打破了相应的宗教规则。法律法规方面,《宗教事务条例》第53条规定,禁止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把镯子戴在佛经上,真佛元就成了真师父。借助互联网,佛元有了大师般的气场,一个赚差价的生意打动了佛元。老式的欺骗已经成为实现它的新手段。
通过梳理近期网络名人中的翻车现象,不难发现管理上存在滞后性。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网络名人运营模式的出现,与它的微利和广泛关注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一旦有利可图,就会受到网络名人的青睐,然后这种模式很快就会被置于舆论的放大镜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客观地说,在一个有道德或法律争议的视频拍摄技术之初,直接的平台管理很难介入。
一是因为其流量或许还没有达到人工审核的程度,二是因为在争议视频尚未引发关注产生后果时,很难据此做出处理。
因此,明确责任、缔结公约是解决管理难题的方法之一。如今很多短视频平台都缔结了创作者公约,但公约本身能否在道德和法律层面进一步细化,公约的内容能否还原为形式,这是一个问题,其实创作者是知道的。如果鼓励创作者多发布视频,必然会降低发布和开通号的成本,甚至会支持创作者在公约指尖“滑到底”,最终可能导致公约的缔结徒劳无功。
要降低风险,让创作者尊重平台规则,就要确保创作者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公约成为共识。哔哩哔哩、虎扑等互联网平台规定,根据社区惯例原则,回答问题后才可以发帖或留言。这条规则是前期管理的反映。类似的操作确实改善了平台环境,但也增加了用户成本。
对于新兴的短视频平台而言,如何做到管理前置,要不要学习这种答题模式,或者尝试新的规范,无疑是一道需要探索的选择题。马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