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vivo在深圳召开科技创新媒体沟通会。会上,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正式宣布了vivo自主研发的首款专业视频芯片。
――V1,并表示将由9月发布的旗舰X70系列推出。
“芯片自主化”是近两年科技行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国内替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维沃V1。
芯片的正式公布自然备受关注。但有些朋友会好奇,作为一家手机公司,为什么vivo的第一款芯片从“影像”的角度切入?
近两年,联想智能手机行业对拍照格外重视,让人不禁好奇:
“形象”真的那么重要吗?
vivo有竞争力和几何吗?
影像会是高端智能手机的破局点
首先不得不说,这两年智能手机品牌真的太注重拍照了。
看看越来越多的旗舰手机,越来越大的摄像头,越来越漂亮的拍照功能,发布会上谈图像的篇幅越来越长…
种种迹象表明,拍照正成为手机厂商角力的焦点。为什么呢?
这要从智能手机市场的现状说起。以中国为例,手机市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尤其是近几年。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7年至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三年下滑,渗透率增速也在逐渐放缓,因为已经到了2019年。
95.6%,基本没有增加。
总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虽然明星产品发布的时候话题还是很多,但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没有那么强烈,平均更换周期的延长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然,“瓶颈”并不代表“末日”,而是刺激破局行业新生的“鞭策”,但破局之道在哪里?IT之家认为是高端。
如何理解高端?其实就是为了更深入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然后用比以前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刺激购买。
那么一般的需求和偏好在哪里呢?答案是“拍照”。
艾瑞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消费者最关注的手机元素“拍摄”毫无悬念地拔得头筹,可见“影像力”对手机的重要性。
又如,根据2020年1-6月中国智能手机常用应用单日使用时长比例报告,短视频应用。
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短视频是与拍摄功能密切相关的应用。
因此,“影像”正成为当前智能手机市场打破瓶颈期的关键点。虽然不能说是“独一无二”,但其重要性绝对足以引起厂商的强烈关注。
所以手机厂商特别注重拍照是可以理解的,vivo的第一款专业芯片选择切入影像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要想让手机的形象更强,还需要抓住关键点。手机成像系统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其中光感系统价值较高,在手机关键部件中的价值占比高达。
46.6%,相当重要。
智能手机图像中的光传感系统主要由芯片、屏幕、算法和镜头组成。这些应该是手机厂商关注的焦点。
光感知系统全覆盖,vivo 悄然积累的技术护城河
为了澄清智能手机市场的这些情况和断点,让我们看看这次推出的vivo和V1。
专业影像芯片,就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知道,vivo 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有重点布局的四大赛道,分别是设计、系统、影像和性能。这四大赛道是 vivo
基于过去几年用户动态研究和技术动态研究,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后而拍板的。
“影像”正是这四大赛道之一,也是 vivo 将倾注全企业之力要发展的方向,可见其决心之大,重视程度之高。
我们刚才说,光感知系统是智能手机影像力的重中之重,对 vivo 来说,强化自身在光感知系统各个环节方面的技术能力,也是必须要做的。事实上,vivo
已经做了很多。
1、镜头组与算法
比如首先在镜头组方面,vivo
已经和国际光学顶级公司蔡司达成了深度合作,借助蔡司在光学镜头领域深厚的积淀,双方彼此联合研发的光学镜头在透光率、畸变率、色差,抗眩光能力等核心参数上可以达到顶级水准,更为
vivo 手机带来了独家的 T * 镀膜、Biotar 人像镜头,让画面表现更加出色。
上面这些只是 vivo 和蔡司合作的短期呈现,即通过蔡司的技术评审、技术指导和技术认证,来实现 vivo
手机影像力的快速提升。他们与蔡司的合作还有更长远的规划,会深入到系统性的光学影像技术,还有对未来影像技术的探索上。为此 vivo
和蔡司还成立了联合影像实验室,整合了蔡司和 vivo 在影响方面的科学家,共同探索移动摄影的未来。
镜头组方面除了光学镜头,还有重要的传感器,vivo 内部也有资深专家在跟索尼进行比较深入的合作,去提高传感器本身的光电转化率,提高转化效率,降低噪声。
镜头组之外是算法,这是 vivo 自身的强项,主要体现在夜拍和人像方面。智能手机拍夜景照片,算法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光学硬件本身,vivo
在夜拍算法方面有长足的积淀,集中体现在目前最新的黑光夜视 2.0 技术中。人像方面,vivo 也有自己独特的自然人像算法,在消费者群体中也是有口皆碑的。
光感知系统中的屏幕和我们这里主要关注的成像方面关系不大,所以暂且不谈。
2、最难啃的芯片
接着就是最重要也最困难的芯片了。过去这可能是 vivo 相对弱势的环节,但现在已经强势弥补。
关于这次的 V1 自研影像芯片的具体参数细节,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在这次媒体沟通会上,胡柏山已经向外界透露了一些信息。
根据胡柏山的介绍,V1 是一颗特殊规格的集成电路芯片,可以同时服务用户在预览和录像等影像应用下的需求。
这款芯片开发历时 24 个月,投入研发人力超 300 人。这些庞大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影像算法,vivo
有专门的算法部门配合芯片研发,其二是算法转 IP,这主要是由芯片团队完成,第三个就是集成芯片 IC
的设计,这里主要是框架设计,更细节的电路设计等则是由合作伙伴来完成。
这枚 V1 影像芯片能为 vivo 手机的影像能力带来什么呢?这其实和算法密切相关。以 vivo
比较关注的夜景拍照和人像拍照为例,这两种拍照都需要通过强大的算法来弥补手机影像模组在物理硬件上的先天不足。
而不同的手机品牌需要的算法不同,如果都在 SoC 上跑,可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造成耗电、发热大的问题,整体的性能就会受限。
有自研的 ISP 芯片,vivo 就可以对自己的算法进行固化,将软性算法变成硬件的东西,功耗就会随之降低,进而,影响系统整体就能释放出更广阔的潜力。
比如胡柏山透露,即将搭载 V1 芯片的 vivo X70 系列,就会在人像、夜景、防抖和视频等方面有极大提升。
简单说,有了 V1 自研芯片,算法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能力,进而带动影像系统整体表现原地起飞。
不仅如此,V1 芯片还能进一步为视觉识别、AI 算法提供辅助作用,包括视频插帧算法灯,为手机影像系统带来更丰富的可玩性。
目前,夜景、人像仍然是 V1 芯片在应用层面的主要聚焦点,未来 vivo 还会再影像赛道上继续计划,例如把夜景再区分几个场景,做进一步聚焦。这会是接下来
V2、V3 芯片要发力的点,甚至未来不排除在四大长赛道中的其他赛道中布局芯片。但有一点,就是 vivo 会始终围绕消费者洞察和算法转换强相关的领域去布局。
说到这,相信大家已经发现,vivo
目前在光感知系统成像的关键环节已然做到了全覆盖,芯片、算法、镜头组都有布局,并且有些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放眼手机行业,能做到这一点的委实不多,这就是构成
vivo 影像竞争力的关键。
当然,目前做到这些还不是终点。光感知系统本身也在持续发展,未来与 AI
的结合就是一大趋势,两者会爆发强大的影像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计算摄影。只是这会是一个长线的发展过程,会是一场持久战。
想到这一层,再看 vivo 此次在自研芯片方面的补足,会更加觉得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棋,既提升了当下的影像力,也为未来奠定了基础。因为 AI 的核心,就是芯片
+ 算法,其中芯片的门槛还要更高一筹。IT之家相信,随着 V 系列芯片的迭代升级,必定会强化 AI 能力,这能持续巩固 vivo 在影像力方面的领先优势。
影像持久战,技术是武器,用户需求才是大脑
成立至今,贴在 vivo 身上的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标签,就是“从用户需求出发”。
他们每打造一款产品,都会基于严谨的用户研究结果来辅助决策,这就是为什么 vivo 给人的印象是明明技术上不那么激进,却总能在市场上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原因。
其实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也能看到,vivo
并不是不精于技术,只是不会盲目堆料。在竞争的战场上,技术向来都是“武器”,需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挥动武器的人,才是竞争力的来源,是支配力量的大脑。对 vivo
来说,这个大脑就是“用户需求”。
那么在影像这条赛道力,vivo 怎样一直精准拿捏住用户需求呢?这就要说到 vivo 内部的“铁三角战略”和“技术灯塔”了。
铁三角战略是指产品规划、技术规划和技术预研。产品规划是想清楚用户需要什么产品,技术规划是针对用户要的东西该怎样去满足、实现。两者结合后,就会决定未来要做的一系列技术清单,这个时间可以规划到
36 个月以上,也就是“技术灯塔”,vivo 的中央研究院就是负责“技术灯塔”,给 36
个月以上的产品规划技术,树立方向。最后是技术预研,即把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结合产出的东西落地下来。
铁三角战略和技术灯塔的核心就是对用户需求进行洞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洞察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产品有什么样的功能,然后通过技术去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消费者。
相反如果盲目追求先进技术,忽视用户的需求,则产品反而容易给消费者带来麻烦。
比如 2016 年前后不少手机在用 USB Type-C 接口,它相比 Micro USB 的确有优势。但当时 vivo
经过充分调研发现,就当时的时间点来说,USB Type-C 还并不普及,除了线上渠道,线下要买 USB Type-C 很麻烦,且那是 Type-C
标准设备还很少,可能反而对用户带来一些困扰,要准备足够多的线适应不同场合等等。在经过客观调查后,vivo 还是毅然在 Xplay6 中使用 Micro
USB 接口。待时机成熟后,vivo 则毫不犹豫地转向 Type-C 接口。
再比如这次打造 V1 芯片,vivo
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距离消费者更近,所以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洞察消费者在影像的需求上,并将其转换成核心算法。至于芯片设计本身和流片,则交给合作伙伴,一是因为
vivo 需要将精力放在消费者身上,二是芯片设计制造目前 vivo 还不是很擅长,正在培养能力。
在 vivo 看来,芯片就是一个硬件载体,它与 vivo 通过消费者洞察得出的核心算法结合,然后将这些转化为服务消费者的、属于 vivo
自己的影像处理系统,这是 vivo 的目的。
正如胡柏山所说,即使今后将芯片扩展到其他长赛道,也是要围绕消费者洞察和算法强相关的方面来做。
“本分、设计驱动、用户导向等”是 vivo
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从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十几年来一直是如此,他们手握强大的技术武器,却能始终保持清醒,知道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盲目也不冒进,恪守本职,这才是
vivo 在影像赛道上能够打好持久战的底牌,也是这家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结语:打好影像持久战,vivo 已有一手好牌
在我们不经意间,小小摄像头背后的影像能力,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核心功能,甚至是手机市场突破瓶颈期的关键破局点。而在影像系统中,又以光感知系统最为关键。拿下这个战略高地,会是手机厂商们接下来很长时间的竞争焦点。
而 vivo 在祭出 V1 芯片后,已然凭借在光感知系统环节全覆盖的技术实力抢得先机。
正如 Omdia 移动终端市场分析师李泽刚所言:
“此次 vivo 推出了自研的 V1 影像芯片,是对自己在影像系统技术上的再次重大升级。自此,vivo
从摄像头镜头技术,摄像头模设计技术,再到独立的图像信号处理技术,几乎完成了在整个影像系统的软硬技术布局。”
他没有提到的还有 vivo 始终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本心,对于 vivo 来说,这是比技术更加重要的基本盘。
在这场持久战里,他们从技术研发到战略、从武器到精神上,都做好了准备,俨然已是争胜者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