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app的兴起,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屡屡引发争议。杜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3月30日召开第五届“杜南数字经济治理论坛”,发布《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经测试的应用均没有达到对未成年人的高度保护水平;一半的测试应用鼓励和引诱用户进行奖励,并且缺乏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退款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郑宁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该通过复合验证等技术,对青少年进行实名身份验证;另外,人脸识别技术不成熟,在采集生物信息时要更加谨慎,采取更好的替代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赵辉也表示,收集孩子个人信息的前提是确保孩子的安全。他认为,保护未成年人数字环境,既要注意未成年人数据使用权与预防其他伤害之间的平衡,也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教育、心理、健康和安全。
对比两年评估,杜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发现,目前平台青少年保护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具备青少年保护模式的app占比从76.7%提升到85%。
郑宁建议,企业应加强技术投入,控制青少年上网总时间,允许监护人远程控制,提高密码难度,防止出现过于简单、容易被破解的问题,如无限期输入密码,避免青少年卸载后重装就能绕过的缺陷。
“获取短视频也是孩子的权利之一,对未成年人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他们合理使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孙鸿雁建议,尽快推出数字时代网络素养和公民素养课程,并纳入中小学必修课,让他们成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刘庚超认为,短视频、直播app的技术、服务、内容均由企业提供,企业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主体责任。“如果企业没有从心底做到这一点,总会有漏洞。(文立)
来源:Guang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