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开通抖音3分钟视频方法 抖音加长时间的方法

  

     

  

  孔令波同时处于两个边缘。28岁的他身高1.4米,是个“口袋男”。他也是皮影艺术家,是中国龙皮影艺术剧院的成员之一。   

  

  很难说哪个边缘让他更孤独。据估计,像孔令波这样患有垂体柄中断综合征的患者约有20万人,专业皮影戏演员不到1万人。这两个数据都不是权威机构经过详细调查后发布的,而只是由各自领域的从业者进行估计——可能是因为数字太小,无法仔细统计。   

  

  最近几个月,孔令波的生活似乎从边缘走向了主流。   

  

  他以龙在天皮影演员的身份开设了一个抖音账号,用传统皮影人物的形象和动作配合当下的流行段子,做成小视频发布。截至目前,他已经收获了33.7万名粉丝,249.7万个赞。   

  

  在他的视频中,配乐是搞笑版的《唐僧向鲁豫女儿国学习》。孔令波从之前的表演中挑选了两个皮影,一个是穿袈裟的和尚,一个是挽髻的古典女子。他和同伴操纵两个角色做出各种动作,斗嘴嬉闹,最后“唐僧”坐在地上。现在,这个视频已经获得了153.7万的点赞。   

  

  视频正在加载。   

  

  视频发布后,他的Tik Tok账号一夜之间增长了5万多粉丝,“连续四五天”。之后,他在其他视频中频繁使用和尚的皮影戏。“这和尚现在比我还辣。”孔令波是河北人,但他从长期的同伴那里学会了一种东北方言。   

  

  龙在天皮影剧院是半军事化管理,演员们住在一起吃饭,像学校宿舍一样。因为身高的原因,孔令波只有初中学历,会在剧场待6年,和在真正的学校待的时间差不多。在成为皮影艺术家之前,他是一名机械师。有一天,他在修车的时候,听到收音机里在介绍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当晚就去网吧搜索这个到处都是像他这样的“口袋人”的地方。   

  

  修车后,他“一直在想这件事”。几个月后,他独自去了北京,寻找剧院。   

  

  #艺术在博物馆蒙尘   

  

  2006年剧场刚成立时,只是一个位于前门大栅栏的小型“皮影博物馆”。代表团团长王茜和她的丈夫邀请了几位河北省的皮影演员。当游客进来买剧院的票时,老大师们表演了一场。大栅栏是北京著名的景点,一天到晚熙熙攘攘,但是走进这个皮影戏博物馆的人很少。   

  

  组里有八九个老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有的操纵皮影,有的摆弄道具,有的在旁边放音乐,很辛苦。皮影戏艺人一般都在幕后,看不到观众。有时候,一场热闹的演出后,老艺人出来看一看,前面坐着两个人。   

  

  “老年人受不了这个,”王茜说。“原来他们在老家,要去各个村演出。虽然有点难,但是人多,热闹。”很多老艺术家受不了这种孤独,很快就回到了家乡。在剧院成立的第一年,总共有三个皮影剧团。   

  

  王茜想找一些年轻人来继承这门古老的手艺。“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徒弟。现在的年轻人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从事这种传统艺术,皮影戏需要很长时间来锻炼技法,学习唱歌,学习民乐和打击乐,现在的年轻人跟这些有点格格不入。”王茜说。   

  

  在一次活动中,王茜偶然遇到了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第一口袋女歌手”吴小莉。“我们认为‘口袋人’传承皮影戏会有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身高的限制,他们在就业上可能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小时候的自然长相,他们会更容易与孩子交流。”   

  

  吴小莉当时是中国口袋人协会的主席。据她了解,身边很多“口袋人”朋友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她介绍了四个“口袋人”去剧院了解情况。经过三个月的免费培训,他们都留了下来,成为剧院的第一批年轻传承人。   

  

  李是最早加入剧场的成员之一,有着齐的,马尾辫和娃娃脸,像个小学女生。当被问及她的年龄时,她“通常不会说实话”,三十多岁。她曾在家乡守卫一家玩具店。十年前,当她听说剧院在招人时,她就写信报名了。她不懂皮影戏,却认为剧场里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口袋人”,“有共同语言”。孔令波向她学习东北方言。   

  

  早期训练很无聊。操纵一部皮影戏,主要是通过一根“颈杆”(操纵头部动作的木杆)和两根“手杆”(操纵手部动作的木杆)。训练开始时,两杆之间的简单开合至少要练习一周,每天重复五六个小时。李记得他手里有很多坑和茧都磨破了。三个月后考试合格才能上台表演。剧院要求演员8点起床,每天6点都有人起床练习。   

  

     

  

  对于“口袋人”来说,努力练习不仅仅是因为热爱皮影戏,更是一个证明自己的过程。王茜记得,当剧院开始招募“口袋人”担任皮影戏演员时,遇到了许多质疑。有些人认为自己是残疾人,打不好。每次演出,演员自己把道具搬上舞台,没人帮。还有人认为剧团雇佣他们是为了宣传自己和“演”。许多怀疑论者是做皮影戏的老艺术家或非遗产专家。   

  

这些声音在“袖珍人”的生活中早已不新鲜了。刚到剧院时,他们都不怎么爱说话,身上的自卑显而易见。有的“袖珍人”说自己上学的时候最想听到上课铃声,因为一下课,就有同学来“围观”怎么也长不高的自己。有人因为自己的病,父母离婚,母亲跟继父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有一次他在照顾弟弟,不小心摔了一下,母亲就把他打了一顿,说他“没用”。

  

有次演出结束后,王熙在回程的车上跟司机聊天,觉得工作辛苦,抱怨了几句。一位“袖珍人”坐在他俩中间,听了半晌,轻轻跟她说:“王姐,你知道吗,我十一二岁时知道自己永远也长不高了。对我来说,你这些事儿都不叫事儿。”

  

# 短视频让皮影活在身边

  

很多人在看过“袖珍人”演出之后,对他们改变了态度。有人开始在他们下台时帮忙搬道具。还有人邀请剧院过去演出,专门要求演员是“袖珍人”。“他们说,这些小个子能跟孩子们玩儿得很开心。”王熙说。

  

“袖珍人”加入后,剧院作出了不少调整。早先剧院里操作台的高度是按照成人的标准设计的,快到李晓爽的下巴那么高,艺人们表演时总要把皮影举过头顶。后来专门根据他们的身高设计了台面高度,从80公分降到了60公分,手杆长度也加长了。

  

传统的皮影戏里,艺人并不上台表演,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龙在天皮影剧院加入了舞台剧的部分,皮影戏和真人表演交替进行,舞台两侧摆放着为“袖珍人”演员们量身定做的服装和道具。

  

道具也更新了。孔令博懂一点电器知识,把剧院里用来布置雨雪效果的灯全都修理了一遍。以往人少,灯坏了也没人会修。他把灯光变换成红的、黄的、白的,分别用来表现火、雷、雪。为了让“火”更逼真,他还把红色的光调得一跳一跳的。“比修车容易一点。”

  

  

“以前要演炸房子的时候,就是把皮影放倒,观众会觉得太假了。”孔令博跟同伴们商量,把房子形状的皮影先切碎,在幕布后面拼好,等到上演爆炸桥段的时候,再把碎片突然拉开。

  

剧目上也有所创新。除了一些传统剧目,王熙和演员们还设计了关于垃圾分类、野生动物保护、儿童安全等实用性更强、更贴近现实的新剧。从2009年开始,龙在天皮影剧院就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皮影课程,如今已经跟五六十家学校达成了合作。

  

剧院当前的主要收入来自演出。王熙算了一下,去年一年的演出大概有三四百场,除了每周二休息之外,他们平均每天有两场演出,每逢节假日还会加场。一场演出的费用并不固定,通常是几千块钱。2012年之前,剧院一直处于负债状态。如今收支勉强平衡,年前接受采访时,王熙说:“不怕你笑话,我这现在12月份的工资还发不出来。”

  

按照王熙的设想,剧院以后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周边产品。她拿出了几个自己设计的钱包、化妆包、单肩包,都是淡黄的底色,上面印着一个女性皮影形象。“钱包已经卖没了,”王熙摆弄着嵌有皮影的镜子和壁灯,“我们的想法是‘让皮影戏活在身边’。”

  

皮影周边产品目前实际的设计、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我们没有专门的人在设计、推广产品,只是演员们在业余时间做,有时顾客在网上下单,我们很久也没人注意到订单,一直不发货,顾客都着急了。”王熙说。

  

# 抖音播放量超14亿的奇迹

  

新的传播平台为他们带来了意外的机遇。2018年年底,抖音发起“皮一下很开心”挑战活动,邀请用户跟龙在天皮影剧院的演员们一起“皮影尬舞”,模仿皮影人物的动作,或者用皮影表演时下热门的小视频。截至2019年1月,该挑战的总播放量已超过14.6亿。

  

王熙算了一下,如果他们剧院每场演出的观众能达到500人,想让十几亿人看过他们的演出,需要500年。

  

  

她出生于皮影世家,小的时候却从没碰过皮影,只是偶尔看见爷爷一个人摆弄过。那时的皮影个头小,颜色也深,跟现在经过改良的皮影很不一样。后来,爷爷的皮影被毁得差不多了,再没演出过。

  

家里没人学皮影了,“不挣钱”。王熙现在家里的家具还是20年前结婚时候买的。只有需要参加大型活动的时候她才不得已买几件“好衣服”。

  

玩抖音之后,她时常接到陌生电话,有小县城的饭店老板,也有村里的支书。他们希望剧院到当地进行一场演出。还有某知名快餐连锁品牌找剧院合作制作了一支广告片。

  

王熙希望皮影不只是“搞笑的东西”,“但是没办法,现在是过渡阶段”。她希望团队尽快有能力生产优质的原创内容,除了博大家一笑之外,还能有多余的力量传递积极、向上的传统美德。

  

还有很多人想来学皮影。孔令博记得有人在抖音上找到自己,想让他教皮影,用于艺考时的才艺表演。他给对方录了好几个视频,耐心地解释怎么用筷子练习木杆的运用。后来,对方考上了“四川的大学”,孔令博特别高兴。

  

他跟剧院里的很多“袖珍人”一样,在皮影中找到了尊严和价值。有人在老家买了房子,从父母的负担变成了骄傲。还有人在剧院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相爱结婚。他们觉得,身高正常的人能做的事,他们也能做,而且做得更好。

  

“一开始我总爱把他们当孩子,什么活儿也不让他们干。”王熙说,“时间久了,我发现他们不喜欢被当成孩子。他们也不是孩子。”

  

孔令博喜欢跟网友们互动,几乎每条评论都会回复,多的时候一天要发两三条短视频。有的时候在演出的火车上,没机会表演,他就在纸上画一个皮影形象,用笔抠下来,贴在车窗上。窗外的风景一路变化,人物看起来好像腾云驾雾一般。

  

他一直记得一条评论:“小时候总害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人传承。”孔令博在底下回复:“有我们在不用怕,我们会让它跟上时代一起前进的。”

  

  

―――

  

距离「 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 」发布

  

还有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