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元代临沂东阳后土寺从一个侧面看舞台。照片由杨提供
中国戏曲成熟于北宋。宋金元时期的舞台造型和结构,为了满足演员表演和观众听觉的需要,经历了从露台到四面观、大三面观、小三面观、一面观的变化。那么,这些形态变化的原因、逻辑和结果是什么?不同时期的改善是否与人们的审美、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有关?
中国古代乐舞表演历史悠久,其共生的表演场所自然历史悠久。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辽宁牛河梁女庙发现了大型祭坛。自周代以来,在祭坛、祠堂和大厅里举行音乐和舞蹈表演,但它们不是供人们观看的。然而,在基齐尔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中,天宫乐师的演出场所周围有许多悬挂的栏杆,这是研究古代演出场所的重要史料。
北宋的戏曲叫宋杂剧。它受先秦“傩游”、戏、唐戏、歌舞剧的影响,由化妆舞会、平话、滑稽戏、故事戏等各种内容复杂的艺术表演组成。梯田是表演宋杂剧的重要场所。北宋和元宵节期间,城市里经常设置临时梯田。103010年“每次去元朝看花灯,楼前都有露台,台上放着教坊音乐,孩子们的队伍在跳舞”。
从现有文献来看,山西省芮城县金台《宋史乐志十七》、东岳庙三年(1203)碑文中有“只有一个梯田,为之土累”、“继承旧传统,造圬工以增其基”等记载。遗迹的例子有山西晋祠的金仁台和河南登封的中岳寺梯田。晋祠任堇台是一个方形基座,用砖石铺成,没有顶盖,四周有砖砌围栏,前后有台阶,距离圣母院50多米。根据露台的位置和形状以及祭堂的创建时间,推测金庙金满台最早是与正殿同时创建的。
晋朝开始大规模修建梯田。在露台建成之前,大部分演出都是“弃场”,大量的人以演员为中心围成一圈观看演出。露台的设立提升了演员的地位,“看就是听”,演员的声音可以从露台直接传达给大众。
晋代戏曲的形式主要有本元、杂剧和朱功调。随着杂剧的兴盛,山西泽州地区出现了一个四面的古戏台,即露台上的四角柱,柱上建有天花板,角柱之间不筑墙,四面都是空心的。这是继梯田之后舞台形态演变的第一个节点,如高平市王宝村二郎庙舞亭,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从满足实际性能需求的角度来看,单檐歇山顶的外屋顶可以遮挡雨雪和阳光,保证了性能的流畅;从提高视听效果的角度来看,沉箱内部天花板将原本从这里散射的声音反射到台面和舞台周围,提高了舞台音量。
当表演内容从百戏歌舞逐渐发展为剧情性较强的戏剧时,舞台上的演员大多为正厅表演,人们也相应地在舞台的正面或两侧观看。结果,金代出现了一个在两个后角柱之间建造山墙的舞台,其形状是三面的。从优化视听的角度来看,后山墙将原本从舞台后部散射的声音反射到了桌子、舞台前部甚至是正厅。
元杂剧的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增多,换景就成了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就有了小三面观的阶段,也就是在大三面观的基础上的圣
此时,宋、金、元时期的古戏台,将原本分散在表演者上方、后方、左右两侧的声音在主厅和台前向观众反射,实现了定向传声甚至声能汇聚,同时隔绝了环境噪音,突出了声学功能。古戏台形态结构的演变兼顾了表演发展的需要和视听效果的优化,实现了建筑艺术与声学技术的完美融合,两者互为精华,相互映射。从本质上来说,单侧造型的舞台已经被围合成一个方形空腔,可以在一定的频率下产生共鸣,改变音响效果,成为中国古代舞台早期设置空腔助音的做法。
(作者系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所教授)
003010 (08版,2021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