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6天零基础新媒体写作入门营第2课,10: 00开始阅读。我是10: 00的主编谢芳。
上节课我给新手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雷区和新媒体写作的三个特点,给大家介绍了育儿、文化历史、小说故事、情感四大领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创作领域。
在正式学习爆款文章和写作提纲之前,首先要做好能快速提高写作效率的准备工作,即收集写作素材。
我将分三个部分介绍它:
1.材料对写作有多重要?
2.收集材料的四种方法。
3.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我们开始学习吧!
01
收集材料有多重要?
首先,你知道材料是什么吗?简单来说,材料就是我们在一篇文章中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引用的东西。素材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
众所周知,每篇文章都需要素材。材料有多重要?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年初电影《你好,李焕英》热播,10点看完一篇文章发表。《你好,李焕英》一炮而红:贾玲的话道出了成人世界的真相。
这篇文章需要告诉以下几点:我们应该更加关心父母,像父母爱我们一样爱他们。
如果我直接告诉你这个观点,是不是有点干和说教?
这时,我们需要使用材料。本文引用贾玲同名小品《你好,李焕英》中的台词。她对母亲的怀念,体现在充满回忆的生活细节上,比如“冰箱”“绿色皮草外套”。
看着这些台词,读者很容易感同身受,体会到“孩子想被抚养却不被爱”的悲痛。
单一材料可能看起来有点薄。如果你把它读下来,你会发现岳云鹏父亲去世的材料又被使用了。
当岳云鹏的父亲突然去世时,他正在德国演出。他挣扎了很久,决定忍着悲痛上台表演。谢幕后,他痛哭流涕。父亲去世了,我离家很远,什么也做不了。
当你读这份材料的时候,你还能理解一点岳云鹏的心情吗?文章中的观点会得到进一步的论证,整篇文章也会变得更加生动。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材料和观点的结合会让一篇文章更生动,让文章中的观点更可信。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们感觉到材料的重要性了吗?
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两者缺一不可,才能打造出生动的新媒体文章。丰富的素材可以丰富你的文章,把握整篇文章的观点。
02
收集材料的四种方法。
我们刚刚讨论了什么是材料以及它有多重要。接下来,我用我的写作经验给大家展示一些收集素材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听!
当你想写一篇文章时,收集相关材料是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归纳为四种:亲身经历、新闻故事、书籍和电影。
接下来,我将逐一解释这四种方法。
1.个人知识体验。
首先是个人经历。仔细想想,你是不是经常在新媒体文章中看到作者会以“我是怎么做的”或者“我的朋友有什么经历”这样的故事开头?
与周围人的个人经历是新媒体文章中最重要的素材。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第一手材料,所以独一无二。而你或者你的朋友,作为证人,最了解这件事的细节,感受更深。
尤其是在职场、情感、婚姻、家庭等领域,我们每个人对这些事情都有相关的经验和看法。与给出一个虚假的例子相比,用一个真实经历的例子是远远不可信的。
如果你的个人生活经历没有那么丰富,可以和朋友聊天,了解他们的经历,也可以作为文章的素材。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你看过几年前在全网流行的一篇《我是范雨素》吗?没看过也没关系。我给你简单介绍一下。
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自我报告的文章。作者范曾做过多年的育儿妻子,也当过服务员。她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了这篇文章,感动了无数人,甚至有出版社请她连夜出书。
文章开头,她介绍了自己多年的经验,里面有很多细节。
比如她形容自己是个慢性子的工人,就会说:“手太笨了,比普通人还笨。我去餐厅当服务员,端盘子上菜,会摔破盘子。”
如果你没有真正做到,你可能无法注意这些细节。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你才会发现这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文章第一句“我的人生是一本我不忍读的书,命运把我束缚得很厉害。”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人都会感动,我也觉得很感动。我们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通过这句话,我们听到了一个命运悲惨的人发出她最真实的声音。
不管你写什么文章,都是真的,对别人来说永远是最感动的。
个人经历和感受是这篇《我是范雨素》在全网热播的原因,也是很多新媒体文章中最重要的素材来源。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物质,所以人们常说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很多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之前经历过很多事情,听过很多朋友的故事,但是当我真的想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为什么就想不出什么例子呢?
即使它可以与一个时间相关联。
经历,可是自己对于那件事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只能记住个大概,具体经过和当时的感受早就记不清了。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受呢?我建议你培养几个小习惯,或许能很大程度改善这一点。
备忘录:你可以利用手机备忘录或者自己的笔记本随手记录自己的情绪感受,还有所见所闻。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都可以用备忘录记下来。
记录身边人的故事:平时你也可以多和朋友们聊聊天,记录下身边人的故事。
聊天记录:和朋友的聊天记录要保留,换手机的时候也别忘了备份一下聊天记录。
养成这几个小习惯,以后你再需要寻找素材,还原故事场景的时候可以很快找到,不会出现提笔就忘的问题,这些回忆过些年再看,也会觉得非常珍贵。
2.新闻故事
亲身经历见闻的方法的确很好,但是,如果身边的故事没有那么多,我们该怎么办呢?
新闻故事也是新媒体写作素材中非常重要的来源,你可以根据一个新闻故事写出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新媒体文章。
我们通常更熟悉一些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关注的人多,讨论范围广,我们需要通过这些热点新闻,从中寻找适合写文章的话题加以延伸。
比如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母女三人用27元吃海底捞,吃完还抱怨服务不好。
这件事引来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这很合理,因为她们付钱了,也有人认为这种风气不好,还会让孩子尴尬。
十点读书有篇文章就是根据这个热点新闻发散而来:"妈妈,我们家很穷吗?"你的回答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篇文章通过“母女三人27元吃海底捞”的素材,来说明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再阐明我们的观点:
消费高低的确看每个消费者的意愿,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来看,这样的做法不妥,会让他们回忆起童年只能想到尴尬和窘迫,从而证明文章的主题"经济上的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
还有一个例子,去年,有个新闻:一个大胃王吃播佩琪,她只有3岁,却因为毫无节制地吃,被喂到了70斤,十点人物志根据这个新闻写了一篇文章10岁,我给爸妈挣了300万
作者首先用了佩琪的故事作为素材引入,以我的这张截图举例,短短几句话里,作者引用了多种形式的素材,有这件事本身的描写,还引用了卫生部的数据和日本作家的金句。
将这个故事说清楚后,又揭示了:像佩琪这样被父母用来盈利的孩子不在少数。
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热点新闻而来,再加入一些其他不同类型的素材,组成了素材丰富、不乏观点的稿子。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在想,“这些新闻我都看过,但当时没有想到将这些新闻写成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刷微博、刷抖音,所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要有意识地甄别和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关注可以发散地、有讨论度的新闻。
我的建议是,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类APP还是可以继续刷,了解一些当下热点动向,毕竟微博、抖音这种非常大众的手机软件,可以帮助你迅速找到当天最受关注的事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去下载一些专业新闻软件,专业新闻软件会有一手素材,也有很多微博热搜没有覆盖到的新闻。
在这里我推荐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网易新闻,只需要下载其中一个新闻软件,常常打开来看看,这些新闻app也会自动跳出推送,帮助你大概了解新发生的事件。
刚刚我们推荐的软件可以看到最近发生的新闻,如果你想找历史新闻,我推荐一个网站: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这个网站里可以找到很多多年前发布的报道。
使用方法很简单,你可以打开网址,然后往下拉,拉到页面中间,可以看到这个画面:
在“请输入关键词”那里输入你想要知道的信息关键词,再点击右方的搜索就可以找到了,使用起来方便便捷,这更适合进阶的朋友们,新手们还是推荐微博热搜和那些新闻软件。
3.书籍
在刚刚的讲述中,你是否对亲身经历见闻法和热点新闻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接下来,我还想介绍一种寻找素材比较经典的方式:读书。
从不同的书里找素材,是很多新媒体从业者都会做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从书里找素材有很多好处。
书里的素材非常丰富,什么类型的素材都有对应的书籍,如果你想写情感文,有很多情感向书籍能作例子,如果你想写干货文,也可以用到非常多的该行业畅销书。
互联网没普及之前,从书里找素材可能还有些麻烦,需要买纸质书,还需要一页页地去翻。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有一个读书网站或者读书app,就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的素材。
从书里找素材,可信度高,也更有说服力。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当你看完某一本书,书里的那个例子不仅可以用于你写的这篇文章,之后在其他文章或者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整个人的知识体量更大,还可以给人一些精神力量。
多数人肯定都有这样的经验,读一些励志书籍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被书里的能量感染到,比如《阿甘正传》,阿甘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的一生从未停下脚步,当你看完后,会觉得,面前的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从书里找素材的好处我们知道了,那么,我们要找书里的什么素材呢?
我们从书里找素材可以归为两种形式,引用书中故事和引用书中观点。
十点人物志发过一篇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的故事,有钱有颜,男友无数:论传奇,张爱玲比不过她母亲
这就是一篇引用书中故事的例子,了解张爱玲的朋友或许知道,她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但我们从哪里知道这样的信息呢?
这篇文章引用了张爱玲的半自传体小说《小团圆》这本书。
文章引用了两处《小团圆》的故事情节,一处是女主角将所有的钱都还给自己的母亲,想要用这种方式割断两人的母女关系。另一处是女儿和母亲生活中的激烈冲突。
这是一篇半自传体的小说,看了这两处故事的引用,哪怕你再不了解张爱玲,也能大概体会到她和母亲黄逸梵的冲突有多么严重。
张爱玲和母亲关系的例子是引用书里的故事,另一种方式是引用书里的金句或者观点。
我们同样用十点读书的一篇文章举例:从今天开始,要带现金出门了
这篇文章说的是"被智能时代抛下的老年人",智能时代,为了方便,有些地方不收现金,这个现象年轻人或许觉得很方便,但是会为不少老年人带来不便。
老人不擅长用智能设备,也不会用各种手机软件,出门吃饭、坐车都会变得不那么方便,这篇文章就是呼吁大家关注这个社会现象。
文章呼吁,要对老年人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不要对老人大喊大叫,也不要嫌他们麻烦,引用了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经典对白:“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引用这些名著中的观点,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也能突显作者的知识储备,让读者信服。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从书里找素材的好处了,现在我为你推荐几个常用的读书软件:豆瓣读书,藏书馆,微信读书,掌阅。
尽量选择自己熟悉、使用过的软件。如果没有用过这些软件,我最推荐用微信读书,使用简单,用微信号登录即可,还可以看到朋友们正在看的书。
还是那句话,不管用什么软件,能够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4.影视
影视也是一种经典常见的新媒体素材来源。影视的不同形式都可以作为我们新媒体写作的素材,比如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纪录片、短视频、音频、播客等等。
从影视里找素材的好处是,受众广,看的人多,画面感比较强,当你说到某个影视内容时,可能不少人都看过,能迅速感知到你想要传达的情绪。
在这里我们会用影视最有代表性的三种形式举例:影视剧、综艺、纪录片。
(1)影视剧
电影和电视剧被引用得最多,尤其是一些现在热播或者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看的人非常多,对剧里的角色也非常熟悉。
从事新媒体写作这些年,我发现了一个小规律,读者通常会对熟悉的内容更有耐心,能够一直看下去,我们用一篇文章举例:
越没本事的人,越喜欢做这三件事
这篇文章中,讲述了几种不好的行为习惯,第一种是“埋怨别人”。
文章用了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的例子,田雨岚可怜又可恨,孩子成绩没考好,她埋怨老师出题难,
自己工作出问题,她抱怨别人使绊子,就连婆婆给她钱,也得埋怨为什么不转账,怪别人羞辱自己。
光是看到这段形容,看过《小舍得》的同学是不是就能联想到田雨岚?
《小舍得》是今年收视率非常好的热播剧,很多人都对田雨岚这个角色印象深刻,用田雨岚来解释这种“埋怨别人”的人,再合适不过。
这就是用热播剧的好处,受众广,读者能很快有共鸣,理解你要说的意思。
(2)综艺节目/真人秀
电影、电视剧是比较常见的例子,近两年新媒体流行一个新现象,作者们开始用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素材放进文章里。
虽然有人质疑真人秀有剧本,但是不管怎么样,真人秀和综艺节目里,会展现明星/名人较为真实的一面,哪怕是扮演,ta扮演的也是自己这个角色,适合作为这个人物或者某个话题的素材来源。
我们用十点读书的一篇文章举例,51岁吴奇隆当众痛哭,原因让人心疼:有些感情,注定不能长久
这篇文章说的是曾经的小虎队成员吴奇隆的故事,由吴奇隆引入,来说明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状况:你和曾经的一些朋友渐渐失去了联系。
这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综艺《追星星的人》来讲吴奇隆和小虎队成员的故事,第二部分引用了《向往的生活》片段。
另一位演员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扰,问黄磊,“黄老师,你遇见过这样的朋友吗?你们小时候关系很好,但因为你的事业越来越好了,他觉得你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然后他自己就疏远你了。”
黄磊回答他:人永远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意思是,有时候人怕的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怕自己身边的人拥有的比自己多。
这个片段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成年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了。每个人的节奏不同,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
这篇文章,既引用了综艺节目中的故事情节,同样引用了综艺节目中的演员金句。
(3)纪录片
还有一种影视题材经常被人忽略――纪录片,其实纪录片作为素材有很多好处,多数影视剧是虚构的,但纪录片的内容是真实的。
比如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就在开头提到:本片中的内容都有史实支撑,不恶搞,非虚构。只是演绎的形式比较“喜闻乐见”而已。
其次,纪录片有一定权威性。纪录片的出品平台,一般都是以各国的官方媒体,老牌媒体为主。
比如像中国的央视、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探索频道等等。
最后,也是我推荐纪录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通常比书更容易看下去。
为了确保自己的受众更加广泛,纪录片也会想办法,让它的内容更精彩一些。
这些影视资源,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都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看到,比如爱奇艺,优酷,bilibili,根据你想看的影视题材选择就好。
03
如何分类记录+整理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在第二部分,我完整地介绍了收集素材的方法和渠道,不知道你有没有记下来。
当我们收集素材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呢?
收集素材之后,最重要的步骤是整理收集来的这些素材。
学会整理素材很有必要,能让一堆杂乱、不同类目的素材变得更清楚。
整理素材的过程,也是建立灵感库的过程,之后无论你想写什么文章,都可以在你整理好的素材库里查到想要的信息,不会错失生活中的灵感。
我推荐几个整理素材的常见工具,Word文档、腾讯文档、石墨文档、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建议新手朋友尽量选择平时比较熟悉的工具,在这里,我用平时使用的印象笔记举例。
印象笔记的好处是可以即时保存,手机和电脑可以同步。另外,印象笔记可以给素材贴标签,可以按关键词搜索。
如果要想弄懂素材整理,先要弄懂分类,新媒体的文章多数分为以下六类:
婚姻家庭 亲子教育 女性成长
职场励志 暖心鸡汤 娱乐八卦
你可以先建立一个大的分区,然后依次按照这六种类别添加。
这张图片左边红框的内容就是一种分类方式,你在新媒体文章/书籍/新闻/影视看到的素材,包括你自己的经历感悟,都可以按照分类整理到这个地方。
你可以在复制粘贴的时候将关键词/标题分类加粗,这样更醒目,方便查阅。
我们为什么要积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呢,因为这可以收集生活中的灵感,建立自己的外脑,不丢失生活中的灵感,这对写文章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如果你想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直接调用自己的素材库,而不用到处去盲目寻找。
当然,素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们建立素材库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不错失每一个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灵感的细节。
04课程总结+下节预告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快结束啦,不知道你有哪些收获呢?无论你是新媒体的新手还是老手,坚持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坚持学下去,总有一天你也能写出素材丰富、数据好的爆文。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素材,素材对于一篇文章有多么重要。第二、我们详细学习了四种收集素材的方法:亲身经历见闻、新闻故事、书籍、影视。还为你介绍了找到这些素材的渠道。
第三、我们进一步帮助你了解:找到素材后,如何整理这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