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佘宗明
短视频能装得下李白吗?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康震的一句话。
今年5月27日,在Tik Tok直播时,他说:“如果Tik Tok在古代存在,我相信李白会是第一个发表关于Tik Tok诗歌的人。」
原因是:“古代诗人为什么要在墙壁、柱廊、器物、山川、驿站上写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希望用更多的媒体把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
所以,很多古代诗人需要和麦克卢汉联系。
问题是,符合白的短视频吗?
他是唐朝的顶流。如果他穿越到短视频时代,会不会被Rap和喊麦打败?
现在,至少解读李白的人可以容忍短视频。
这两天,莫言开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消息备受关注。这背后的趋势显而易见:学者破圈,知识出圈,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名人开始拥抱新的表达载体和方式。
对于短视频来说,继戴建业、孟曼、康震、易中天、王立群、于等学者之后,就在几天前,文史学者纪连海也落户。
罗翔去哔哩哔哩普法时留下的“法外狂徒张三传”中,也有不少是网络名人。
李白绣口吐时,已是半个唐朝。在短视频平台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召唤一个上线的《百家讲坛》。
我们曾经一起听“喵喵喵”的地方,正在变成知识流动的地方。
01
那些用“怀旧滤镜”把过去描述成乌托邦的人,总会以各种方式否定新技术、新模式。
他们经常用“雅/俗”来评判一些新事物。
可能是我在郭德纲没听够相声。
他们的“ 无用论”没有错过短视频。
但知识正在涌向短视频,它正在悄悄地打它的脸。
短视频是一个工具属性很强的内容容器。是好是坏取决于人。
将有价值的东西注入容器,辅以破茧房的算法,可以让它成为一个“价值网”。
现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02
目前,知识正在为短视频注入更多价值。
说“短视频的结局是知识型内容”当然不准确,但知识型内容确实给短视频带来了更多有趣的灵魂。
相应地,短视频让知识走出学习和课堂,走进普通人的家中。
说到学术,“范式”、“模型”、“结构”、“领域”等术语,让很多人听了就长大了。
尤其是科学知识、冷门术语、复杂模型、晦涩公式、枯燥理论,几分钟就开启了“说服模式”,让很多人避之不及。
然而,当知识遇到短视频时,会产生许多化学反应。
中科院“物理大神”曹则贤对此做了一个注解:课堂上,他用电磁学原理纠正“两种情绪若长,还在暮年”,用异地恋的窘境来对比电荷的静电屏蔽效果。讲座视频传到Tik Tok后,迅速爆红,几秒钟就成了“科普网红”。
大学老师陈正在科普中经常用左手和右手写诗:“为什么白帝的云里晨光五颜六色?”“野外没有船渡。为什么船会自己穿越而不是跟随、倾斜或旋转?他曾经演示过利奇滕贝格的图形“光束树”中“几百万电子伏爆炸而出”的场景,并配以打油诗。结果视频播放量超过3600万次。
戴建业教授对唐诗的神奇讲解也是掀起了一波大粉。
本质上都是“带货”,但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知识干货。
这些干货并没有让人觉得“不清楚”,只是让人“明白”和“大为震惊”。
什么是学术血统?就是这里。
03
学术上的“血统”,可以通用。
“学习型社会”恰恰需要知识包容性。“包容性”包括“广覆盖(普及)、可及性(受益)”的双重诉求,这就要求知识的内容池要不断扩大并向公众开放。
知识价值最大化,需要知识充分流动,实现普遍收益。
在管理科学中,知识流动的过程和处理机制被概括为“知识流动”,其内容是一个四重(KL、KT、KFx、KV),即知识层次、知识类型、知识流量和知识流量。
知识泛化是通过让多层次、多类型的海量知识快速流动,充分激活知识的效用,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从知识供给端的丰富到受众的扩大,从知识呈现方式的改进到理解门槛的降低,缺一不可。
而短视频的兴起,为普及知识提供了极好的载体。
短视频的许多特性与通用知识所要求的“标准配置”高度耦合。
从用户群来看,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内容承载形式。庞大的用户群为基于知识的内容的广泛覆盖提供了支持。
在呈现形式上,与图形形式相比,短视频的内容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动态,理解的门槛也更低。与长视频相比,短视频更轻,不会造成知识过载。
“一分钟阅读……”的体式
,能避免传统知识传播的「言必大架构」窠臼,减轻认知负荷;生活场景化的特点,寓教于乐的表达,也比刻板的专业论证有趣。就知识生产主体看,短视频去中心化的生产传播逻辑、「UGC+PGC」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块化的内容制作,会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知识生产中来,形成知识共享网络。
从分发逻辑上讲,「知识找人」也让知识得以通过趣缘网络实现价值传达。就算是冷门专业知识,也可能吸引特定领域的「发烧友」,实现「冷」知识「热」传播。
说了这么多,其实可用四句话概括:
知识传播即时化。
知识呈现人格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
复杂知识通俗化。
这就是知识能在短视频上涌动的秘诀。
04
20多年前,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勾画出了「知识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社会」图景。
在知识付费模式下,这番图景并未实现:那些订阅专栏、付费音频、OBS网校、讲座课程等,的确丰富了知识供给形态,但「付费」会筛掉那些「长尾用户」,限制知识触达半径。
到了短视频时代,在短视频技术模式创新的红利惠泽之下,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遇上了知识不限量、低成本的供应,「知识社会」这才变得触手可及。
揆诸现实,变身知识普惠重镇和泛知识学习平台,大力扶持知识型内容,也成了短视频平台们不约而同的动作。
抖音推出「DOU知计划」、「萌知计划」,快手推出「快知计划」,B站上线「知识区」……都是嘴上说重视,身体也很诚实地扶持。
说到这,打个岔:我有个师兄,在抖音上做了个「××财经」,专门给小白普及财经知识,现在粉丝上千万……每次看着他们的内容,我都感觉有人拍了拍我并甩来一段话――知识是会被犒赏的。
05
在短视频平台上,可以看见知识的力量。
毫无疑问,社会需要更多这类知识加油站和线上版「没有围墙的大学」。
回到开头的问题上:短视频能容得下李白吗?
答案不言而喻:容得下。
不止容得下,他的《将进酒》《蜀道难》配上BGM,还能收获「刘德华级点赞」。
毕竟,短视频勾画的知识社会图景就是――
知识为术,圈粉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