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然而,一直以来,历史纪录片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文本解读上,很少借助心理学对文本的创作者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以纪录片《甲午》为例,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创作者对故事的选择、结构和叙事,探究创作者的心理动机、审美趣味和价值选择,了解该类型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深层次因素,并对历史纪录片的生产现状进行评价,从而为纪录片开辟新的机遇。
中国图书馆分类编号。文件识别码:A文章编号。 1672-8122(2019)04-0000-03.
一、 历史题材纪录片与叙事心理学
(1)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定义
“历史”一词内涵丰富。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理解。过去和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生活将成为“历史”。从这个宽泛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纪录片都可以说是历史的记录,都是历史纪录片,但这样一来,专攻历史纪录片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在研究历史纪录片之前,我们应该限制电影所涉及内容的时间范围。本文研究的历史纪录片聚焦于“过去和与过去相联系的现在”的范围。目前,学术界对历史纪录片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这里列举了其中的三种:
高辛、张绍刚在《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电视栏目节目策划》中认为“历史纪录片是用现实的手段,记录历史考古、历史遗迹和历史民俗文化,描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纪录片。”[1]
在他的硕士论文《论我国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中,王艳萍认为“所有使用以前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电影资料和相关真实文件、照片、实物等的纪录片。作为创作的素材,或者加上对当事人、与事件有关联的当时人的采访,来客观地描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都称为历史纪录片”。[2]
张在他的硕士论文《纪录历史: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兴起发展及其生存状况研究》中,将历史纪录片定义为“用纪录片的手法,通过记录历史古迹、历史遗迹或历史民俗文化,重新展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反映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纪录片”。[3]
(2)叙事心理学与纪录片
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纪录片,首先要分析创作者的行为过程,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了这种表达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题材的选择和拍摄。其次,要分析创作者的人格特征,包括拍摄和剪辑过程中的取舍所揭示的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文化价值取向。最后,对文本本身进行了分析,对前面的结论进行了回顾,并对研究进行了深化。事实上,叙事心理学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这样分析纪录片,我们学会了面对创作者讲述的故事的态度:好奇、谦虚、投入,而不是带着无数偏见和理论观点去评论。
(3)纪录片 《甲午》 梗概
103010有五集。第一集《甲午》,主要讲述了1836年到1894年,中国和日本分别被美国和英国打开国门之后,导致大清国的军事留学生“睁眼看世界”的过程。第二集《开国》,从中国水手抵达纽卡斯尔进行海外购船开始,介绍中日购船情况。第三集《龙腾》以马吉芬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大清国由盛转衰的原因和日本迅速崛起的道路;第四集《竞逐》为北洋水师访日铺路,导致远东风云突变,日本选择。第五集:《备战》,通过对日本重要军舰的介绍,北洋沦陷的地方刘公岛,战后士兵的墓地,战后谈判的地方马关,引发了对中国与北洋舰队战争的思考。
(4) 《沉没》 主创团队的工作
除了总导演胡,103010的创作人员还包括分集导演Z和导演J,摄像机W和摄像机B,剪辑T,剪辑F和剪辑Y,以及声音处理c。
剧本创作过程中,每集每段加字幕是胡导的创作习惯。除了避免跑题之外,她认为制作字幕的过程也是规划整部电影布局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每一次段落主题的提炼和改变,所有的故事都被重新洗牌。在放置和调整信息元素时,还应考虑这些信息的到达率。影片最后两个字的标题看似简单,但“两个字”的集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位分集导演将根据总导演创作的第一版评论补充细节,导演们将仔细核实每一个历史事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其中,J主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她会根据自己扎实的专业背景权衡每一句话。从写稿子开始到编辑之前,经历了编辑和导演无数次的整改。当遇到敏感话题时,主编和导演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历选择最合适的叙事方式,避免史实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如果内容有差异,主编会根据他原本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来选择事实。
二、内容层面的生产者影响研究
(1)事实选择
从120年前的中国和日本开始,电影导演们手中掌握着丰富的史料,几乎每一个小小的信息都能写出一个大故事。然而,导演只选择那些被人们忽视或扭曲的重要的、排他性的细节。
比如日本使团出国访问。
,因为这是日本最高集团的访问,对日后以及如今日本的发展态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片中多次提到了日本的岩仓使团出访。关于慈禧挪用经费修建颐和园一事,编导认为已经老生常谈,而且此事的真实情况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慈禧只是将海军军费存在了国外的银行,收取高额的利息,用利息修建的颐和园。如果要详细解说这件事,需要花费太多的笔墨,编导认为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关于这个历史故事,只用了几句话带过。(2)价值判断
胡导是央视《新闻调查》的资深编导,受新闻生产习惯的影响,一直追求客观真实的创作理念。她创作的每部历史纪录片,态度始终是中立客观的。她只把事实呈现在荧幕上,至于这些事实要说明什么,就让观众自己去理解。胡导在片中虽没有进行张扬的评价,但往往会利用专家之口、书信日记等方式内敛的传达价值观。在专家的选择上,她通常会选择那些因兴趣爱好对那段历史有所研究的人,他们的回忆和讲述带有许多故事和情节,使得过去事实的呈现包含了许多情感的张力,在叙述时非常亲切和生动。《甲午》一片与同类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专家采访也都是以一批民间海军研究者为主,即海军研究会的成员。他们均处于对甲午与海军的热爱自发的去研究这段历史,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发现积累了许多实物资料和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渗透着他们对这场战争的自我观点和内心情感。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蕴涵在其中的编导基本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中国对于甲午这段历史一直在拼命记住,号召要以史为鉴、富国强兵,而日本则很平静。但是,中日两国到底谁真正记住了历史?在片子中胡导用很多细节给出了答案。胡导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片子得到启发,从而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历史的态度。例如,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已经做好开战的准备,编导用了这样一句解说词“日本,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甲午战场。”编导认为,历史总有它的必然性,与其说是刚好赶到,不如说是日本在基本的准备完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战了。但是如果这样说,就会显得过于主观,于是编导便在采访的专家学者中,找了他们的评论代替解说。在谈到黄泥沟炮台被冷落时,编导借寻找炮台的专家的同期声来表现,画面内容是角落里的炮台及旁边的宾馆,略带讽刺意味。
三、 形式层面的生产者影响研究
(1)叙事方式
《甲午》一片主要运用了过去时态现场化和时间顺序空间化两种叙事方式。
所谓过去时态现场化就是指把过去发生的事件变成一种现在正在展开的过程,每一集的开头都从现在时态切入,把很多年前的事情置换到现在的时空当中。在现在的时空中纪录过去的故事,形成的召唤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消除观众因时空距离产生的心里隔膜。片中马关、刘公岛、旅顺、纽卡斯尔等等每一个历史地点,编导都会到现场去拍摄今天它的容貌,让观众获得一种真实的感觉确定性。
时间顺序空间化,是指整个情节结构以空间的转换为主要脉络,并把时间顺序消融在空间转换之中。抽象的时间顺序只有融入到空间场景的转换之中,才能更好地符合观众的视觉思维结构,也才能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和自然。《甲午》一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将时间顺序消融在了空间的转化当中,借助空间场景的具像性来体现。在片中,导演会在一些看似“唯美”的叙事段落中加入“粗暴”的镜头,这些段落看上去衔接的并不和谐,但胡导想要的就是观众收看情绪的“被撕裂”。当观众带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再次回到历史叙事的时候,观众看到的就不会再是那个单一时空的“从前”了。发生在故事相关地点的“今日”的镜头被一次次带入“昨日”,观众无法“集中精力”停留在一个历史层面的叙事上,他的思维会不断被“今日”打断,内心不断被搅动。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也出现在她以往的作品中,被证明打动了许多观众。
(2)视听语言
历史本身是以文字叙述和文物留存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电视媒介的展示就要符合视听语言规律。胡导每部纪录片的影视语言,看似都是由很传统的元素构成,但并不显得乏味,而且声画结合的非常细腻。胡导认为打动观众的应该是故事本身的魅力,而不是特别的影像语言。创作时如果极喜爱这个故事,从那些“影像简单”的史料本身中,已经获得了极大的震撼和满足,所以打动了她自己的东西,就将它们呈现给观众就好,但这也得益于导演扎实的电视语言功底。
在将解说词转化为画面语言时,胡导唯一的要求就是真实。她不喜欢用搬演或者情景再现,只用简单真实的素材。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甲午》一片中常用的画面语言手法:
1、让静态的照片动起来
片中对于照片、史料、书籍等与故事有关的静态事物,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前期拍摄或者后期剪辑时让它们动了起来。例如李鸿章和森有礼的对话,用的是他们的一张合照,李鸿章问的时候,画面是合照中李鸿章的局部,森有礼问的时候是森有礼的局部,一直到最重要的部分,才露出他们两人的脸。这样的方式比情景再现更具有真实性,也不显乏味,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而《北洋海军兴亡史》中,这段对话则是用搬演的方式来演绎,相比之下,真实的史料照片比搬演更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
2、将乏味的东西拟人化
编导面对乏味但比较重要的内容时,都将其简单化处理,例如在第四集中谈到《申报》的内容,其对话都是古文晦涩难懂,导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动画的形式,将其变得生动有趣。《北洋海军兴亡史》中也提到了这个内容,它的处理方式是把《申报》的内容打在荧幕上。
3、特技的运用
片中大量使用了叠画技术,这种手法在导演的前两部纪录片中也大量出现。它能够加快片子的节奏,给观众以视觉冲击。例如第三集中修铁路的部分,用四个修铁路的进程的照片和地图叠放在一起。谈及慈禧大寿发生的事件时,将发生的事件照片与慈禧的照片叠放在一起。介绍吉野舰时,编导制作三维动画来进行演示,编导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要比直接放置战舰的模型更能吸引观众。
参考文献:
[1]高鑫,张绍刚著.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电视栏目节目策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2000.
[2] 王艳萍.论我国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D].南昌大学,2011.
[3] 张尧臣.纪录历史: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兴起发展及其生存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