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历年,藏语被称为“罗沙”,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按照传统习俗,每年从12月开始,每年的准备工作都在进行,青稞酒是用黄油和面粉制作油炸“水果”(将白面做成各种图案,放在油锅里油炸)和“西马”(在粑粑中加入黄油和糖合成的)来酿造的。
“果”有很多种,如穗状的“苦经验”、细长的“夏娜”、大麻花状的“木东”、圆盘状的“布鲁”、勺状的“宾多”。随着新年的临近,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个名为“竹苏琪玛”的五谷桶,里面装着糍粑、炒麦粒、人参果拌黄油,还有用青稞穗、鸡冠花、黄油做成的五颜六色的花板(叫子濯),还有用五颜六色的黄油雕塑塑料做成的羊头(叫鲁果)。所有这些装饰标志着过去一年的收获。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农牧业丰收。
从12月底开始,家家户户打扫灰尘,打扫房前屋后的垃圾,洗衣服被子,缝新衣服,换上新的卡垫,贴上年画。在厨房的中央,通常会撒上干面粉。大门上用石灰粉画着吉祥永恒的“米”;有些人在梁上画了很多白色的粉点,表示生活富足,食物丰富。在一些村庄,麦穗和哈达被放在他们家的柱子上作为祭品,或者在门顶升起的每一块木头上都涂上酥油,贴上牛毛,希望来年牲畜兴旺,食物丰富。
除夕夜,藏族家庭在梁、柱、门上用白面装饰各种吉祥图案,其中最常见的是“吉祥八宝”。藏历12月30日,我们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大家兴高采烈地吃牛、羊、猪、鸡和各种水果蛋糕,喝青稞酒和酥油茶。
新年的第一天,鸡第一次啼叫。起床后,男女梳洗,女子提桶,桶上放一条哈达,拿一块藏香和一小坨酥油到河边或井边,背上争水。去沟里或井里时,她先在石头搭成的石台上插香,然后把酥油抹在石板上,把哈达挂在树梢或岩石上(以示对水神的敬意),再把水运回家。回家的路上,不管遇到谁,都不回头,也不会说话,因为水桶里装满了好运。当你回头和某人说话时,好运会降临到别人家。根据传说,新年的第一天,头水被称为狮子奶,有人称之为金水。喝了之后可以祛病祛邪,用沾了水的柏树树枝洒在房子的各个角落,可以消灾避灾。
主人在家时,先点燃柏枝和祭品,在家中佛龛内拜神,祈求守护神保佑一家人平安无灾无病。然后,左右邻居相约,肩并肩“松手”(一端装有祭神的祭品,另一端装有五色丝线作粮的钱夹,将柏树树枝和经幡带到村庙或各种山神、水神烧香拜祭,而远处是骑马,最近的是步行)。去烧香的时候,不管是在这个村里遇到的人,还是在村外遇到的人,都要相互洒一下,恨不得扎西德勒吃完早饭才回家。
藏历年的第一天,早上第一次喝粥,藏语叫卓琴。这是一种非常古老且被认为是幸运的饮食。方法是:将小麦放入石坑或木坑中,加入少许水,用木头或石头磨掉小麦皮,然后放入一些奶酪和肉熬成粥。第一次吃麦片粥,表示一家人的好运,恭喜发财。
另外,大家都要尝尝“西马”,用手指捏一点,撒上三次拜神再吃。吃完“西马”,他们会吃吉祥的酥油人参果。大年初一,全家人要起得很早,不扫地,不串门,在家自娱自乐或看电视。大人小孩不会说不吉利的话,即使背上做错了,也不会打骂,避免吵架打架,避免摔东西。从第二天起,亲戚朋友开始互相拜年。男女老少要说“扎西得勒”(好运)和“洛萨尔桑”(新年快乐)。客人来访时,会把簸箕里的牛羊肉、炒花蕊、糖果拿出来,倒一碗青稞酒,同时请客人切肉喝酒。第三天,我要去拜山神,拜佛,拜见活佛。
为过年准备的年货,要先留作祭品,再让家人食用。除肉制品外,各种产品都要齐全,要求格外干净。主人在厨房神龛的祭坛上安排各种祭品,煨烧香草,撒谷物和巴赞,这意味着通知家庭神接受支持和崇拜。祭品中的各种谷物表明请求神灵保佑谷物丰收;黄油奶酪意味着祝福畜牧业;各种水果都表明万木的叶子是饱满的。
三年级以后,将成为人们集体庆祝的大好机会。县城里的人会唱藏戏,跳锅,弹弦跳舞。各个村庄的村民点起篝火,通宵唱歌跳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摔跤、投掷、拔河、赛马和射箭等一系列比赛。这样持续3~5天后,人逐渐变成了正常的生产劳动。现在,生产劳动在新年的第十五天之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