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 !划时代的杰作!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的美学分析。
敬阳光。
一、音乐的介绍。
003010,又名《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4年春完成的一部交响曲,作品55。虽然这首交响曲是应当时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个人“量身定做”而作,但也掩盖不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因为曲调里充满了贝多芬向往自由和革命的精神,又总是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和自由的思想。这部作品的内涵是一种广义上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是狭义上的个人英雄主义。这部50分钟的《英雄交响曲》,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奋斗的英雄雕像。103010倡导的英雄主题和自由气息,是这首交响曲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贝多芬曾说《第三交响曲》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充分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气息,他彻底突破了过去莫扎特和海顿开创的传统模式,突破了旧模式,突破了新世界。这部交响曲被称为“创造英雄时期”的开始,是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英雄交响曲》的所有动作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结构和新的内涵。尤其是在第一乐章's快板奏鸣曲中,更加大胆新颖,冲突尖锐,整个乐章的总长度与内部结构各部分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突破。可以说,这种意境的来源,恰恰是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与革命”精神!
从《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到《英雄交响曲》再到《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的人生观、政治观、艺术观也随着时代的影响一步步上升。003010以他丰富的想象力重新出现。
而且“盖过”了他两位老师的特长――比海顿幽默,比莫扎特开朗;003010写下了比《教师》更深刻的人生经历,承担起了“艺术使命”,与旧世界的艺术决裂,吹响了最初的行军号;003010则更为大胆,描绘和反映了震惊全人类的世界性政治事件,塑造了其个人和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展现了作者英勇的创作思想。
这部交响乐篇幅极大,充满了情感和愤怒,声音像火山爆发。内容形式充满创新精神,和声节奏新颖自由;在曲式结构上,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是前所未有的。103010是宏伟的,是交响乐史上的里程碑!封建贵族对这部划时代的杰作极为反感。第一次演出时,台座上传来一声怪叫:“只要我不玩了,我可以再给一个铜板!”然而,这丝毫没有损害这部作品的伟大光辉。
://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d6e4ba74b24e428faabde5d4dd6a486c' alt='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划时代的巨作' />
主部主题
虽然素材简单,但是构成整个乐章最重要的素材。在高音部乐器连续同音反复构成的紧张背景烘托下,由大提琴组在低音区演绎,从容而又坚定地齐声弱奏出和弦分解音:
1=bE 3/4 快板
上面的旋律,好像英雄一样强有力地大步流星向我们走来,它的进行速度近乎圆舞曲,这是一个朴素流畅的三拍子主题,我们也可以称它为英雄主题,但潜藏着极为充沛的精力。接着其它乐器在高音区重复和展开。当它逐步扩散、触及全部音域,也就是从低沉而从容的音调到不协和音、切分节奏,再到乐队全奏的高潮、广阔的音域,这一主题汇成一股洪流,一浪高过一浪,翻腾汹涌,仿佛一下冲破了堤防闸口,引来无边无际、浩浩荡荡的洪水,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弦。谁都会为这顷刻之间由主部主题构筑出的音响宏伟建筑而感到惊奇。
这一主题贯穿着整个乐章的始末,支配着它庞大而复杂的发展。与之相对的副部主题由两支旋律构成,其中一个如哀怨的诉说,另一个宁静而情绪缓和。但主部主题的急流势不可当,无孔不入。
副部主题
似乎很难与主部主题势均力敌,形成奏鸣曲式的主题对比。这个主题有两支旋律:第一支旋律是转入主调后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的温情平和的叙述,由木管乐器一个一个声部与小提琴依次轮番交替。也就是依次由双簧管-
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双簧管-大管-乐队全奏完成,有点长,但不难分辨。这是一个抒情性的主题:
1=bE 3/4
第二支旋律开始时,木管家族结伴吹奏出一长串上行模进式的平稳和弦,也就是由单簧管和大管吹出柔和的上行主题,使得气氛有所缓和:
1=bB 3/4
这两支主题旋律,可以看成是英雄温柔的一面。虽然转变成抒情气氛,但主部主题所展示的英雄意志仍在不断地撞击着人们心灵。
结尾 充满了欢快的气氛,仿佛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已经朔造完成,连续的弦乐颤音和军鼓的敲击声,让人觉得气势壮丽恢弘。接下来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展开部。
展开部(246小节)
,这个部分最为突出,在古典交响曲(包括贝多芬的其他交响曲)中,一般展开部都小于呈示部,大致把展开部控制在呈示部的三分之一,至多二分之一的范围内。而贝多芬在这里将这种关系大大地颠倒,使呈示部与展开部的比例为3
: 5,比呈示部大了三分之二,例外地扩展了奏鸣曲式的内部结构。整个展开部是一个巨大的战场――挑战、抗衡、退却、复活的轨迹在对位和复调的世界中展开。
这个展开部是对英雄与敌人斗争的重要刻画,也是本章最精彩的部分。乐曲进入展开部,首先是不安的小调旋律,仿佛乌云密布,敌人黑压压的一片,是副部主题的第一小主题的变化再现,虽旋律调性没变,但配器稍有变化,这是战斗来临前的稍事休息。接着调性转变,不安的旋律再次出现,并孕育出了新的小调主题,并在随后马上进行变调重复,力度有所加强,副部主题第一小主题再现,这是一个小赋格段,以示战斗到来,切分音用得很频繁,音响在不断加强,英雄在与敌人猛烈搏斗,达到高潮。随之高潮退去,英雄在战斗中负了伤,暂时撤下战场,紧接着主部主题再现,英雄们振作精神,负伤前行,誓不放弃。然后的旋律就像英雄在料理伤口,抖擞精神,准备再次战斗,接着大管吹出主部主题动机旋律,音响越来越强,仿佛英雄正一点点向前跋涉,目光如炬,最后圆号吹出主部主题的动机,象征着英雄即将重生。
这个展开部长而充满戏剧性,尤其在末尾的高潮处,音乐突然转入降六级大调,并且很快地轻了下去,似乎是描写英雄经过浴血奋战,不幸身负重伤跌倒在地。听!远处又响起了圆号的主题片断,象征英雄正从地上爬起,重新投入战斗。于是,再现部开始了。
关于这个乐章的展开部,在此有必要作一下说明:为了充分展示英雄的威力,将呈示部中的主题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调性不断地发展。正如罗曼罗兰对它有一段十分形象的描绘: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法国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再现部(155小节)
,从复活的情绪中引出的再现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英雄威武归来,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依次变化重现,主部主题采用了主题模进,依次由大提琴、圆号和全队激昂演奏,特别是第三次全乐队演奏中的小号和军鼓让英雄形象栩栩如生。
副部主题的第一小主题再现,配器调性无变化,紧接着是第二小主题出现。这个再现部开始时比较缓和,已没有呈示部那样激越,最后,发展成胜利和欢腾,一切都充满了胜利的凯旋之情,染上了喜悦的光泽。
尾声(159小节)
,这个尾声不是简单的几笔勾画,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贝多芬式的尾声(长尾声)――有“第二个展开部”之称的159小节欢庆胜利的热烈场景,第一展开部中那种紧张不安的争斗消失了。这里既没有杀气,又没有忧虑,更没有任何尖锐刺耳的音响,一切都变得宁静、安乐、无拘无束、潇洒自如,一切都那么和谐,一切都那么美好。最后,音乐卷入胜利的狂欢之宴当中,充满了酒神痛饮狂舞的力量,欢呼加狂舞,狂舞加欢呼。
这个部分的结尾,加大了军鼓的分量。乐队在交替演奏主部主题动机,暗示着胜利在召唤英雄。先是圆号召唤出主部主题,可以看出英雄在搏斗中已胜利在握,然后是小号的吹响,就像号角的来临,英雄大步向前迈进,以胜利的姿态走向下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