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上中班去幼儿园了。一天,我和他一起在社区散步。他不自觉地哼起了《学猫叫》。街对面的路人笑着说:“这颤音视频肯定太多了。”事实上,我们通常不会给他看手机。我们发现他在短视频中也知道其他流行音乐。虽然歌词错了,但曲调可以哼唱出来。据他说,他是在课堂上从其他孩子那里学来的。
如今,人们在公共场所时不时会听到音乐的短视频,每个人都会随着音乐哼唱几句。因此,即使我们不在手机上给孩子看短视频,他们仍然会通过其他渠道直接或间接受到短视频的攻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用户数达6.48亿,用户利用率为78.2%。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74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
事实上,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父母的担忧从未停止。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电子产品从未停止过对人的攻击和绑架,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这些电子产品的批判和砍杀。
如今,不仅青少年对短视频着迷,成年人也沉迷其中,乐此不疲。无论如何,保持理性,权衡利弊,才是我们面对一切新事物的正确态度。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有些商业模式会让人上瘾。“上瘾”是否有毒,涉及到商业道德。就像“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如果一款电子产品对人的生理甚至思维意识产生负面影响,必然会遭到反驳和批评。
互联网时代,在不断更新的电子产品中,有些会让人沉迷其中。毫无疑问,短视频填补了一些人内心的空虚,成为释放无聊的出口。
除了无聊,有的人还有好奇、好奇、审丑的心态。他们越是偏离正常和出格的事情,就越容易吸引一些人停下来等待。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直播平台的主播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不得不做出一些离奇甚至违法的事情。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电子产品的“上瘾”其实是对人的思维多样性的破坏,是对人的多重潜能的压制甚至扼杀。在火车和地铁上,当所有人都在低头看短视频时,他们所有的乐趣、行为和激情基本上都被短视频“绑架”和“操纵”。人们消磨时间方式的简单化是以思维的多样性为代价的。
当然,短视频的流行也不是没有它的优点。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它是传播信息、促进文化和引导青年价值观的有效和方便的媒体。不少主流媒体也纷纷进入短视频平台,及时掌控技术,抢占舆论“高地”。从个人角度来看,它也为很多人提供了机会。比如,一些“小城镇的年轻人”通过拍摄农村生活的原创视频,似乎一夜之间就走向了“舞台”的中心,并获得了众多粉丝,成为小众场景生活中的“网络名人”,甚至以此赚取了不菲的收入。
目前,短视频平台正在一哄而上,但大浪淘沙,这一切都要经历一个用户重新选择和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所有的噪音都是暂时的,或许有些人会因为审美疲劳,自动屏蔽短视频,彼此敬而远之。又或许未来随着人们不断寻求新的刺激,短视频会被新产品所取代。然而,在各种喧嚣的背后,商业模式中的“瘾”总会以不同的模式存在。
人们对短视频的抗争,归根结底是对内心“瘾”的抗争。只有压制住这种无聊又好奇的“瘾”,他们才能不被裹着华丽外衣的“糖衣炮弹”所“入侵”。
为了不被电子产品彻底绑架,人们不得不加强自律。柏拉图说:“自律是一种秩序,是对幸福和欲望的一种控制。”要真正消除对短视频的沉迷,人们要克服自身固有的惰性和欲望,不断约束自己,与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保持距离。
胡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