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
最近,Tik Tok的最后一个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你的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
评论区已经满了。
看了看,明显分成了两组:
更小的孩子“妈妈,妈妈”不停地尖叫。
大一点的孩子叫“妈妈”,没有一句废话。
老母亲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被称为“妈妈”的人,不仅享受亲密的感觉,还对“一切都叫,一切都催”感到疯狂。
被称为“妈妈”的老母亲既失望又喜忧参半。
一个婴儿的母亲期待着她的孩子早日独立。不要每天无数次叫她“妈妈”。
最大孩子的母亲,却错过了孩子小时候的那句“妈妈”。
有网友已经打破了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
“孩子不经意间就长大了,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叫妈妈,整天黏在身边了。”
01一声“妈妈”,像无形的脐带,连接着彼此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它是与生俱来的依存,也是温暖包融的港湾。
流行音乐短片《萌芽》生动还原了现实中的场景。
吃饭的时候,女儿不动筷子,因为“要等妈妈坐在旁边”。
我生日那天,女儿拿着蛋糕说:“妈妈,生日快乐”。
睡觉的时候,女儿上了妈妈的床,拿着牛奶和牛奶喊“妈妈”。
当我出去工作时,我仍然能听到女儿不情愿地喊着“妈妈”。
对于妈妈来说,那一声“妈妈”,更加意义非凡。
是依赖,是信任,似无形的脐带,连接着彼此的生命。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第一次被叫妈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网友的回答开心到可以溢蜜:
>> “为了这一声妈妈,做什么都值得!”> “每个细胞都兴奋,觉得世界是如此美好。”
>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喜悦。”
渐渐地,“妈妈”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不光吃喝拉撒,连牛奶洒了、玩具掉了、需要开电视、想玩游戏……每一件事情的前缀,必有“妈妈”。
把娃扔游乐场,花钱买清净?
很难如愿。
因为“整个游乐场里荡漾着不同声线的‘妈妈’。”
但,烦躁过后,享受感更多。
因为 叫多少声“妈妈”,就有多少分的依赖、信任和需要。
即便沉甸甸,也是甜蜜的负担。
02长大,或许就从那一声“妈”开始
不知从何时起, 挂在嘴边无休止的“妈妈”,变为了干脆利落的“妈”。
曾经滔滔不绝的言语,也随之惜字如金。
“妈,我上学去了。”
“妈,我回来了。”
“妈,电视声音小点。”
……
再以后, 这一声“妈”的后面,是孩子渐行渐远的脚步。
“妈,晚上我不回家吃饭了。”
“妈,这个长假我和朋友出去旅游。”
“妈,今年过年回不去了。”
……
从“妈妈”到“妈”,意味着孩子势不可挡的成长。
每个做母亲的,都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变化。
* TA的心理更加成熟
前些年刷屏的青春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李霹雳的妈妈一直把她当小孩子,即便她已成年,付父母离婚依然瞒着她。
母亲准备和父亲复婚,李霹雳以一段成熟理性的话,刷新了她的认知:
> “如果二位单纯为我,而不是出于个人意愿才决定复婚,就别勉强了。我放了你们俩,让你们自己做主。
> 如果你们经过思考,认为还有感情还有共同生活的意愿,我非常高兴看到你们破镜重圆。”
孩子的成长,是生理与心理的双轨线。
他们不再用叠字,不再盲从依赖。
那个曾经分分钟都要追随妈妈的跟屁虫, 变得成熟干练、独立思辨。
* TA的自我意识更强
泰国有个热播短视频。
青春期的女儿,有繁忙的课业,有同学伙伴,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可妈妈还像从前一样――
早上掀被子催起床。
晚上训斥孩子不早些回家。
周末拉着孩子在菜市场货比三家。
终于,孩子忍无可忍,声泪俱下:“妈,你要给我一点自己的空间啊!”
小时候,孩子和妈妈共生一体,视妈妈为全部世界。
长大后, 妈妈不再是孩子认识世界和心理营养的唯一来源。
他们有想法、有选择、有隐私。
他们需要空间和界限、尊重和信任。
* TA渐渐走向独立
有一期《妈妈是超人》中,董洁7岁的儿子顶顶要完成“独自乘坐地铁和妈妈汇合”的任务。
起初,董洁在顶顶后面偷偷跟着,用对讲机保持联系。
后来,对讲机信号中断,母子失联。
顶顶第一次独立坐地铁,董洁无比担心。
没想到,顶顶淡定地往和妈妈约定好的汇合地点走去,提前抵达。
孩子走向独立,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世界广袤,母亲不再是他能依靠的唯一。
TA可以轻松找到方法、关照好自己,甚至还能顾及大家。
原来那句“放心吧”,不是随口应和。
03“母爱的本质,是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
“妈妈”到“妈”的几年,对于母亲,弹指一挥间。
我们早就期待孩子快点长大,而那个节点到来时,却又忍不住失落难耐。
因为成长,意味着依赖的结束,自我的开始。
母子(女)曾合体,可终究是两个生命。
一声“妈”意味着,他们曾经有多依恋母亲,如今就多渴望掌控生活。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 “母爱的本质,是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与自己分离。”
而为人母者,这时能做的,不是顾影自怜、阻挡羁绊。
而是 将孩子放手给世界,同时找回自己的一方天地。
* 你可以臣服岁月,积极转变
孩子长大,意味着母亲要退场。
但不必为此悲伤。
因为妈妈依然重要,只是形式发生变化。
从“救火队员”退居幕后服务,从“安全基地”变成隐形支撑。
站在人生的长度看, 成长是势不可挡的生命力。
我们将这份丰富的情绪体验,转化为与孩子的良性互动。
这也是自己重新了解生活和世界的机会。
* 你可以尊重孩子、给予空间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热映不下,易烊千玺再次用演技证明了实力。
这个宝藏男孩,不仅会唱歌能演戏,还会跳好几种舞蹈、吹葫芦丝、变魔术、写得一手好书法。
这得益于母亲的尊重和放手。
热爱文艺,从小苦学,易烊千玺的母亲疼在心里,但选择尊重意愿、支持选择、鼓励拼搏。
尊重、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
而是深知:
我们谁也做不了谁的主。
我能做的,只是在过程中,全力支持。
最后的结果,是你自己书写的一本书。
* 你可以撕掉标签,拥抱世界
远离舞台居家多年的伊能静,起初拒绝了《浪姐》邀请。
儿子的一句话给了她启发:“你下半辈子很重要的事情,是对我们这个家庭的用心,去对全世界吧。”
最好的养育,不是单向输出、不是全能自恋,而是与孩子肩并肩。
你有你的人生轨迹,我亦要找回我的世界。
04从“妈妈”到“妈”,是一场彼此成就
大家一定还记得印度电影《神秘巨星》吧。
女孩尹希娅热爱唱歌,母亲排除万难支持她的梦想。
她唱得最多的歌曲,就是关于母亲:“我自由自在地舞蹈, 亲爱的,是你的光芒照亮了我。 ”
所以,不必担心――
从“妈妈”到“妈”,并不是真的解体。
我们依然是母子/女。
你只管义无反顾,成为你自己。
我短暂失落后,更多是宽慰、欣喜。
我也从未失去你。
我们各自荡开,但没有天涯淡泊。
变化的,只是亲昵无间的形式而已。
我们终将彼此成就,各自收获。
最终,我们拥有的人生,一定比想象中,更加丰富精彩,高远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