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从业者的前沿观察。
文|集成电路实验室
编辑|张钊吕方。
特别观察员集成电路实验室
5月19日,李必立发布了2020年Q1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哔哩哔哩今年的开放度依然越来越高,月用户同比增长70%,万粉以上的UPs数量激增80%。
哔哩哔哩成为2020年最受创作者青睐的蓝海,越来越多的平面创作者开始转型哔哩哔哩进行视频创作和运营。
2019年4月,“IC Lab”刚刚在微信官方账号发布了第一个图文内容。到2019年底,我们开始尝试在哔哩哔哩进行第一次视频提交。不到半年,哔哩哔哩就有近80万粉丝。自从图文内容转向视频后,我们收到了很多创作者关于如何制作视频以及如何在哔哩哔哩运营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我们视频创作的原则和经验。
#视频和图形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在我被问到的众多问题中,“我应该去哪个领域?”以及“我应该为谁设置?”被反复提及。然而,最重要的问题从来没有被问过——内容应该如何做好?
这很奇怪,因为似乎所有人都把成功归因于领域和人,却对决定性的内容视而不见。
尤其是对于要做哪个领域,要设置什么人,如果你连自己擅长什么都不知道,对自己的性格特点一无所知,那么别人就更无法回答你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图形内容和视频内容的底层逻辑没有区别。看图文的读者和看视频的观众,甚至同一批人,没有明显的区别。
要确定要做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好哪一个字段可以连续导出一年以上。比如有些人以为自己厨艺好,可以当美食博主,却发现自己只擅长十几道菜,这和经常掌握上百道菜谱的厨师相差甚远。过了三五个时期,就陷入无饭可做的尴尬境地,毫无意义。
而视频,区别只是媒介和表达,核心逻辑依然是做好内容。
#哪些图文适合视频?
理论上讲,任何好的图文内容都适合做视频。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中长视频类型还不够丰富,所以从图形到视频的视频转换类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电影行业。一流的小说往往很难改编成一流的电影。相反,二流小说或通俗小说更容易成就电影史经典。
影视行业的成熟度远远超过视频行业。如果他们都解决了“文字转视频”的问题,最好避免做视频。
其实毕竟很简单,适合改成图像的图形内容。一般故事性强,但相对文学性可低。你把《百年孤独》交给任何一个导演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但是史蒂夫金的小说有很强的改编空间。
中长视频也是如此,故事性强的图文内容很容易做成视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长视频毕竟不是电影,不需要复杂的剪辑。同时,为了照顾观众的感受,最好不要在时间线上跳跃。所以,就像一些访谈专题文章一样,用文字阅读是很美妙的,改编成视频也需要一定的努力。
除了强故事,观众最关心的是信息密度。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图文时代的热门领域,比如吐槽香、情感、跳曼,视频是非常难的。相反,各种行业分析文章不是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看,而是视频很受欢迎。
#角度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的中长视频一般都在10分钟以上。你可以想象你什么时候会花十分钟甚至二十分钟看一个视频。
事实是,大多数人不会看完你的视频。
每个视频制作人都会想尽办法提高作品的播放率,但愿意看你视频的人永远是少数。在感官刺激方面,中长视频普遍不如短视频。
短视频的逻辑让人上瘾,中长视频则不然。
受时间长短的限制,短视频需要快速制造悬念,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中长视频有充足的时间讲一件事,把一个点描述清楚。
那么中长视频应该依靠什么来吸引观众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切入角度。
目前中长视频赛道逐渐拥挤,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比如瑞星,几乎每个博主都会讲两句。这时,决定性的因素是角度。
大多数人喜欢用“给你看瑞星股价为什么暴跌”作为思维方式,这不是不可能,但十个人中有八个人会去做,而论证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带来新意,最后变成对事件的描述,这才是新闻应该做的,观众也不是来看新闻的。
你的观点应该用一句话描述清楚,比如“瑞幸正在割资本主义韭菜”,“瑞幸背后的神舟系统有复杂的资本交易”,“中国人不喜欢咖啡”等等。大部分观众看完之后,主要是记住你的观点,在传播给其他人的时候,也会输出这些观点。
最好的例子是何。让他走红的5g视频,描述了5g有多快,做得有多好,但无法与其他数字博主区分开。最后,在4g上搜索过去的评论,与现在的5g进行对比,真是天才之举。这种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升华,在他和普通数码博主之间打开了几个位置。
我看过很多博主的视频,他们的剪辑、配乐、文案都很精彩。但是没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我给不了观众知道的以外的信息,结果就是无聊。
#
一定要做系列视频我无数次给朋友举知乎上的例子,有一位答主就靠着分析冰与火之歌迅速蹿红,积累了大量粉丝,每周更新一集,很多人看完电视剧后就要来翻他的答案。
还有微博上一些音乐博主,也是靠着每期评价《我是歌手》这样的节目积累了原始流量。
其实从前两年开始,就有无数内容行业的前辈,发自肺腑地告诫新手,一定要垂直,越垂越好。尤其像中长视频,争夺的就是细分领域,只有在细分领域获得专业认可,才有竞争优势。
我认识很多作者,普遍有一个错觉,就是自己什么都能写。我始终认为,什么都能写的另一种解释,就是什么都写不好。
这世界上全才是少数,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储备。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写,多数情况下只是“缝合能力”很强,可以找到很多素材去拼凑,但往往总结不出自己的观点。
当你成为全职视频博主以后,离一线工作就远了,对于行业的思考往往会迟钝。光埋头看资料是没用的,效率最高的办法是找一线人员去聊。找到对的人,你跟他聊两个小时,对方给出的观点可能足够你做三个视频了。
拥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之后,一定要成系列地去做内容。比如我看很多影视领域的博主,喜欢分析单个影片,或者科普一些影视知识,这本没有错,但你有没有想过每个影视博主都在这么做。
如果你去成系列地思考这个内容,你完全可以做一个好莱坞系列,首先用六期视频来讲六大制片公司(现在是五大了),这就基本上涵盖了好莱坞的历史。
之后再去做延伸,譬如做好莱坞影星系列,像四大天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克尔森。这样一来,观众对你的内容始终是有期待的,再穿插着去讲中国的电影公司、演员故事,还能随时贴合热点。
很可惜,我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看到哪位影视博主好好做这件事情。如果有的话,我想我是很乐意去关注的。
视频更新频率平均是比图文慢很多的,图文内容可以白天出热点,晚上就出文章,视频往往时效性没有这么强,系列的作用能很好地帮助你长期运营下去。
最后我想说的是,心态放平稳。太多人一开始就抱着过重的功利心去做视频,为什么会问怎么立人设、做什么领域?因为太急于求成、急于变现,而忽略了打磨内容这个基础和关键的步骤。
以目前中长视频的市场来看,好内容总有被人发现或是引爆的一天。所以确定方向,明白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把想讲的故事和观点讲给观众听,做到这些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