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古筝演奏的一般技巧。
在古筝演奏中,肩膀、手臂、手腕和手指是主要的活动部位。本文简要介绍了上述部位肌肉在表演中的作用,以及伸展和收缩的原理、表演姿势和表演方法如下:
一个肩膀。
演奏筝时的肩部运动主要由肩关节外三角肌、胸大肌和胸小肌组成。肩胛骨上方的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斜方肌等。初玩筝的学生,由于掌握方法不当,容易过度紧张,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如果这些部位的肌肉没有及时放松,就会出现背肩酸痛的症状。因此,肩部放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肩膀高度放松,上臂、前臂和手才能处于放松状态,用更少的力量就能获得更好的表现效果。
2上臂
打中上臂往往需要外展、内收、屈伸。上臂向外和向内抬起,分别称为外展和内收。上臂向前的运动称为屈臂,向后的运动称为伸臂。这些动作是在胸部的胸大肌和胸小肌,背部的背阔肌、萎顿肌和斜方肌,以及肩部的三角肌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的。打球时,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和紧张程度直接影响上臂动作。只有在大脑的控制下,演奏动作才能放松、自然、协调。
在实际表演中,上臂和肘部不要抬得太高。一般来说,上臂与侧胸壁成45左右的角度伸展为宜。如果上臂太外展,肘部会抬得太高,会导致上臂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相反,如果上臂握得太紧,也会造成上臂紧张,影响上臂和前臂的灵活性。
3 .肘部和上臂屈肌(肱二头肌和肱肌)。
而伸肌(肱三头肌)起于肩部,止于前臂,中间与肘关节交叉。因此,它们的扩张和收缩可以使肘关节活动。肘关节屈曲时,屈肌收缩,伸肌适当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的张力,从而保证肘关节适度屈曲,准确移动琴弦。如果伸肌绝对放松,屈伸幅度过大,那么屈肘幅度大,使屈肘超过预定位置;如果伸肌放松很少,那么屈肌的收缩一定不要大,屈肘也要小,这样屈肘就不能达到预定的位置。可见,弹奏动作的准确性是由屈伸肌群控制的,只有屈伸肌群适度收缩和拉长,动作才能准确。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训练,提高其动作的准确性。
4前臂
前臂屈肌群可以弯曲前臂,使其向前旋转,弯曲手腕,使手内收,弯曲近端指关节、掌指关节和拇指关节。前臂延长组在前臂应用后可延长手腕、手、指外展、拇指外展、拇指掌骨关节延长。伸展拇指指间关节。所以上臂肌内群的放松直接影响前臂,前臂肌内群的放松直接影响手腕和手。
5个手腕
手的屈伸以腕关节为铰链。腕关节由八块小骨头组成,方便上下左右旋转。在弹奏中,手腔的放松和灵活直接影响手指的弹奏,因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手腕不灵活,必然导致前臂过度参与运动,会拉长力臂,增加弹奏动作,导致动作缓慢,发音僵硬。一般手腕常见的问题如下:
(1)手腕太屈。由于前臂屈肌的张力(即收缩),
手腕屈曲,屈肌肌群张力越大,手腕屈曲程度越大。过量的
(4)手腕向右弯曲。手腕扭曲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手掌和前臂肌肉过度紧张。如果长期采用这种不正确的姿势,不仅会影响手指的弹弦方向和手指运动的灵活性,还容易拉伤手腕肌肉。
(5)手腕僵硬。控制手腕运动的屈伸肌群完全处于紧张、僵持的状态,使手腕难以屈伸。
以上列举的五种常见缺陷是指一般打法情况下不应该发现的手型和中间区域的打法位置。由于郑板弧度的限制,手腕屈曲的程度要随着打球面积的变化而调整。在低音区,手腕屈曲的程度较大,而在高音区,尤其是弹奏旋律和右手“抖”的时候;由于面板弧宽和离上半身距离的变化,手腕无法弯曲,但有时不得不向下塌陷才能发挥好。
左臂和手腕紧张是演奏颤音时常见的问题。要克服它,和初学者一样,首先要学会放松左臂,然后再学习颤音。
弹奏颤音手法时,左臂应始终保持恒定的张力和肌肉的支持张力,使左臂保持抖音姿势。当手指按下琴弦时,手臂具有“功能性张力”。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同时收缩,使手腕有力。手臂和手作为一个整体,指关节站立,不要虚脱。用整个手臂的重量压下郑的弦,从而提高弦音。然后,控制前臂肌肉及时抬起前臂手,放松手腕和手的肌肉,恢复弦音。手臂放松后,上臂和前臂保持“支撑张力”和“恒定张力”,从而实现抖弦动作。根据这一方面,抖音技术是通过以一定速度连续移动几次而形成的。
6手指控制的手指运动肌肉在弦乐演奏的瞬间,屈肌应迅速收缩,伸肌应迅速放松,演奏后,屈肌和伸肌应同时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的张力(
恒常性紧张),以备下一个演奏动作的进行。手部肌内在整个演奏中,一直处于这种张与弛的无限反复状态。
弹弦时,应以掌指关节带动手指关节运动为主的运指方法。指尖动作要灵活主动。各指的弹弦点应基本保持在与前梁相平行的一条线上。手型始终成漫圆型。各指指关节和掌指关节不要塌陷,否则手臂力量不能直接下达指尖,没有进行弹奏的各指要自然下垂,不要翘起来,有人不自觉的把小指翅起,这是小指肌肉紧张所致,即不美观,又影响其它各指的放松和用力。弹奏时要训练指尖弹奏瞬间的爆发力,如果爆发力大,出音才能坚实响亮。在弹奏抒情慢速乐曲时,虽然手指动作相对减慢,也要注意手指触弦瞬间的爆发力。后者与前者对比,只是爆发力大小不同而已。即使用扶弦演奏方法也不能用指尖轻飘飘的去抹弦,否则会使声音轻弱无力,不能给人以清心透明之感。
弹筝运指技巧的关键,在于手指动作的准确与速度。筝的发音是靠手指弹弦而发出,手指的弹弦动作极度准确是靠日积月累、艰苦的训练而获得。如果能把乐曲中最困难的技巧用正确演奏方法反复训练几十次乃至几百次,使有关肌肉得到充分训练,那么,将必然精通这一技巧,达到极度准确的程度。
二、关于古筝独奏曲的欣赏
民族器乐曲,是浩瀚如烟海,灿烂若繁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古曲《古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1]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欣赏方法作如下解说:
(一) 乐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筲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
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国分段标以夕阳筲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筲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2
(二) 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变奏曲。这种曲式由一个音乐主题乐段作基础,其它各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推进了音乐发展。这种手法善于细腻,深刻地从不同的意境和角度,去揭示乐曲主题内容,塑造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抒情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各种演奏技法,有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贴切地表现了乐曲的诗情画意。下面就曲中的几段音乐做简要的介绍:
引子部分,乐曲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显示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奏法起奏开始,形象的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筲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即变奏部分集中在每个乐段的前半部,而后半部则基本相同,也就是前变后同,故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几前发展。
(三) 筝曲移植
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筲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在曲调的进行中,各种技巧的施展,往往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大有“你简我繁”,
我简你繁”和向更高一层,深一层的“由简入繁,繁又简,简中尽是精华点”的艺术情趣发展,听起来“慢得情联而不绝,紧得意蓄而断。”做到取意干净利落“,绝无客声”(浊清)
,对比流畅而多变(滑、奇) ;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疾、徐) ;音质“响如金石”“, 轻而不浮”(脆、轻)
,力求圆、润、甜、脆的美声,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优选弹点。运用刚柔虚实,脆中之力,明确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着意高洁雄美。在练习过程中百练知其妙趣(觉得好听)
,千练习得其趣妙, (理解它的用意) 万练则忘其为古筝之声, (化为自己情感的再现) 。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