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成为家长和学校之间融合沟通好帮手的微信群,每次出现在与家校合作有关的新闻里时,却总是与“压力”“冲突”有关。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痛陈老师在微信群中让家长批改作业,继而愤然退群的新闻似推倒了家校间的又一副多米诺骨牌,视频甫一发出,“家校矛盾”迅速登上各社交软件的热搜位置。不少家长谈到自己对学校教育的不解:“科技作业、PPT、演讲稿、剪贴报,这些都是给家长的任务”;“除了改作业,还要改卷子,甚至还要轮流批改同桌的作业”;“早上7点到校指挥交通”;“午餐时间到校帮忙打饭”;“课余给班级出黑板报”;“课后轮流打扫教室卫生”,如江苏这位家长一样,不少家长甚至发出诘问:“除了不能替老师上讲台,还有哪些教学任务是我没做到的?”
家长不满,教师也有委屈。微信群的一点一滴都有被放大的危险,上海市杨浦区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李黎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她告诉记者:“每天发通知、发作业之前都要想好措辞,很担心一不留神就被截图发出去”。
本该团结在一起的家长和教师,本来有同一个目标的双方,忽然之间变成了“拉锯”的两端,“大家勉力维持着表面的和平。无事则已,一旦有一点点冲突,就有可能酿成很大的矛盾,带来严重的后果。就像‘改作业’这件事一样,一个导火索引爆的可能是爆竹,也可能是炸弹。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很难。”李黎说。
这场风波表面的焦点,是家长该不该批改作业,而此后引发的,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和底线问题。哪些应该学校传授,哪些应该家长指导?边界是否应该厘清?又如何厘清?在教育漩涡中载沉载浮的双方,应该如何携手出发,新时代的家校合作,有范本吗?
1 家长困惑:“一旦上学,永不下课”
新闻事件发生后,李莉曾在某调查网站上就老师和家长之间孰对孰错进行了小范围随机投票,获得有效票3585张,其中2600张投票认为“老师有严重问题”,超过总票数的70%。
父母有最深的体会。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三个小学生的父母刘有元是“二胎妈妈”,大女儿上四年级,小女儿上二年级。当谈到新闻中家长对学校的“抱怨”时,她说自己“很能理解”。“我们学校没有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而是家长每天签字监督背诵,总有轮流站岗、打扫学校的。大女儿上高三,作业很多。科技作业、小实验又占用了几个休息时间。我很难应付孩子的学习,我最小的女儿现在储备充足。所以,我特别理解父母的吐槽。”刘有元告诉记者。
刘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的。吃完饭,他散步,回家有时间学习,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我认为学校是主体学校,德育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职责。”刘有元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刘幼仪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在北京西城区的另一所小学,大二学生王峥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母亲总是担心收到老师的微信。“本次数学测试班有20名成绩在98分以上的学生,以下学生均未达到平均分”。算上名单,王峥总是在名单上。家长群中的信息,每一条老师的留言都以感叹号结尾。“请不达标学生家长分析原因,明天私信给我!”“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父母!”
王政的母亲说,每一个感叹号似乎都击中了她的心,她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所以她实际上被贴上了“失职父母”的标签。“我这次没做好。你能改正错误,下次继续努力吗?为什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承受这种压力?老师不负责吗?”
上学的时间挤掉了家庭教育的时间,反过来又影响了学校学习的效率。据王政的母亲说,自从孩子入学后,每位家长似乎都成了老师的“助手”。孩子放学后,继续在家“上学”。“一旦到了学校,那‘小夹板’就戴上了,你永远不会下课。”王政的母亲这样说。
2 家校双方:焦虑与期待下的“紧螺丝”状态
《教育法》和地方教育法规对中小学作业管理都有详细规定。如浙江省规定“要求家长完成或为其做的作业不得布置,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山东省规定“作业批改必须由教师完成”。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师也有自己的难处。对于家长“批改作业”“批改试卷”的说法,李莉莉认为,这不是老师在推卸责任。“我了解到周边地区有些老师会留一些作业给家长批改,但很多家长对此并不理解,认为‘家长的作业批改不能让老师了解学业情况’。其实我了解到的情况并非如此。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他们要求学生做好课后复习,把作业分为‘1号’和‘2号’。‘1号’由学校完成,老师批改,而‘2号’则是家长的责任,重点是课后复习,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李莉说。
李莉莉认为,如果真的推卸责任,可以“按规矩办事”。“课后,不要留作业,也不要计算效果,而不是现在那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家长提到的“在校站岗”“大扫除”“出黑板报”等现象,李莉莉认为这也是家校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据我所知,这些情况基本上都是为了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我希望孩子们通过看到父母充分参与学校的工作,对学校有更强烈的认同感。"
/p>无论如何,在压力的裹挟之下,家校之间走入了“一个导火索就能点着的状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于晓冰用“紧螺丝”形容家校双方目前的焦灼之态。“其实,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存在相当强的期待,而且非常焦虑。这种焦虑反过来会推动老师在学业方面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当老师做不过来的时候,总会希望家长能够做得更好,于是在双方的焦虑与期待下,这个压力变成了一种‘紧螺丝’的状态,对孩子的学业,越压越紧。”
3 专家:理想的家校之间应该有一定界限
每一次家校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候,于晓冰都忍不住想:“其中,最可怜的是孩子。”
“我们经常说,学校和家庭应该拧成一股绳,现在拧成的这股绳,拧成的这股劲儿,都用在了孩子身上,所有的压力都让他们承受了。教学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全系于孩子身上。我认为,理想的家校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界限,如果过于‘亲密无间’,一点风吹草动家校之间就要互相诘问,那么孩子的成长空间就越来越小了。”于晓冰这样说。
他的观点得到了北京市101中学原副校长严寅贤的佐证。严寅贤认为,家校之间应该有一定距离,“无论任何时代,最有效的家校沟通都是面对面”,所以他认为,微信群不该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工具。“尤其是给高年级学生布置作业、通知事情不需要用到微信群,他们已经可以做到自己记录了,不像低年级时候识字水平有限,需要告知家长。而且,高年级同学随时看手机上的作业,反而会引起电子产品的滥用。”严寅贤说。
对于家校之间的分工,是否应该各有侧重?不少专家认为,应该有相应界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学业主要应有学校和教师负责,家长应该在学习习惯养成和为人处世方面多下功夫。“对于不少学生家长而言,三年级以上的各科作业,在批改和修订上可能就有一定误区了。因此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其实并不科学。”
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不同,家庭以生活教育为主,注重孩子的社会能力培养;学校以生产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家庭教育体现亲子关系的感化,学校教育体现师生关系的强化。“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延伸的家庭作业,教师是主要责任人,但应要求家长关注,鼓励参与和监督。学校工作鼓励家长以志愿者形式参与,不应强迫。有效的家校共育是双方发挥各自的教育优长,实现互补,而不是把教育责任推给对方。”
尽管各有侧重,但又一脉相承,相互融合依存,这是家校之间的奥义,如何能发挥最大优势,等待每一朵花开?于晓冰认为,应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其实,双方都缺少一些耐心等待的心态和能力,更多的时候不断地加压,拔苗助长。”
同时,储朝晖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缺少也是家校双方矛盾的原因之一。“从根本上说,解决好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问题,矛盾就会相应化解。”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