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品质”和“高品格”问题,是突破当前戏曲创作瓶颈的时代命题。著名戏剧评论家卢玉忠日前指出,创作水平是戏剧舞台艺术创作达到高峰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戏曲的制作质量不断提高,但剧种仍然匮乏,创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1)有歌无戏、有舞无戏等现象较多;现实题材的创作中,有些作品主题不清,故事没有重点,缺乏吸引力。有造型化、同质化、片面性、构思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有的嘲弄历史,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以毫无根据的想象描述历史,使历史虚无。有的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以次充好和炫耀。
吕玉忠的观点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业内人士认为,每一条都是当下戏曲创作的关键。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戏曲创作的生命线。
院团一把手,是创作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在吕玉忠看来,有些作品低于合格线,首要责任在书院负责人。
一方面,作品中的问题首先源于创作策划中的问题;要繁荣创作,就要把创作策划从粗放、随意、即时转变为科学、精准、前瞻。吕玉忠长期与相关部门和院校打交道,在制定创作计划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回应评价和检查的策划,创作项目没有基于对这部剧艺术特色和实力的清醒认识,为主要时间节点策划的项目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扎根人民生活的重要创作环节。这些都导致项目最终明知做不到,火速上马,敷衍了事。
即使有一个好的创作计划和创作主题,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院的负责人。鲁豫中认为,一个书院负责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决定着一部作品、一个团体、一个职业,甚至一部戏剧的成败。因此,作为研究所的负责人,“你敢,我就不能给钱,我不能被造物主在迷雾中的自我吹嘘所愚弄、愚弄或影响。反而要以‘坚持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坚守艺术底线,恪守艺术良知。”在这个前提下,我要找到最合适的创作者。在这里,“最合适的创作者”的标准不是名气和地位,而是不同类型的主体因经验、阅历、知识和见识的不同而具有的适应和把握不同类型主体的能力。同样重要的是医院负责人的视力。“没有创作的技巧,医院院长的审美眼界就不应该被录取”。
正视自己的短处,是创作者的职业涵养
说到具体的创作环节,创作者的技巧非常重要。吕玉忠认为,创作者首要的职业涵养是自我意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行动、有情怀、有责任、有追求的创作者,如果手中没有金刚钻,就不该拿自己做不到的瓷器作品,也不敢拿任何作品、写任何题材。相反,你应该结合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谈剧本了。吕玉忠总结了目前在戏剧剧本创作中一直坚守的五大壁垒:生活壁垒、思想壁垒、文学壁垒、人物壁垒、想象壁垒。比如生活习俗:剧作家不从生活中打捞剧本,而是抓了一些材料后再写,从百度开始;比如想象:剧作家无法使用想象的翅膀,无法用对形象的感受、思考和理解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他创作的剧本生硬、感伤、毫无生气。
鲁豫中还特别提到了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近两年来,随着现实题材作品成为创作重点,部分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也有部分作品受到了业内和外界的质疑。比如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一上台就是假的。在吕玉忠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的简化艺术创作,缺乏遵循艺术规律,片面地认为只要有好的题材、好的模式,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不管题材是否适合舞台艺术创作,也不管题材能否富有戏剧性;有些人为了争夺时间和速度,忽略了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每出现一个高级人物或模型,他们就立刻抢题材,导致想法先行,缺乏吸引力。有些是创作者,缺乏修养和技巧,创作急功近利。
精准施策,是各剧种发挥优长的重要条件
除了不断纠正策划和创作过程中的错误,吕玉忠还指出,戏曲创作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一步提高质量,这离不开用明德引领时尚,同时从根本上掌握艺术规律。
吕玉忠认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品种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艺术趋势和艺术品格,有其适合表现的主题和风格。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348部电视剧,需要密切关注其丰富性和独特性,在明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精准的政策,使其优势和劣势在各自领域得到充分发挥。比如上海创造性的“一团一策”激励机制,就是精准政策的成功实践。历史证明,“每一个艺术门类、每一个艺术品种,都只能从自己的历史传承、地域风情、文化精神、艺术特色等方面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规律找到发展的道路,培育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孕育出符合自己文化身份的文化生态,才能让我们的艺术创作充满活力”。
作者:邵玲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