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间地头去体验和学习农耕文化。如今,孩子们经常开“在葡萄藤上摘土豆”和“在树上挂西瓜”的玩笑。开展农耕教育,不仅能让孩子知粮有常识,还能让他们热爱劳动,懂得勤快。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wenjuan.com)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0%的受访者认为周围有许多青少年。95.7%的受访者认为,对青少年开展农耕教育,有助于他们长大后参与乡村振兴。71.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在春耕秋收季节带学生参加劳动体验。
93.0%受访者感到身边五谷不分的青少年多
从任丹大学毕业两年后,他回到家乡广东阳江,从事电子商务扶贫和特色农产品、名优产品推广工作。她身边有很多分不清谷物和莜麦的孩子。“很多孩子不知道食物是怎么来的。成年人通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看看。在大城市,他们远离农田和果园。
与农民沟通,走访田间地头,是任焕丹的日常工作。她有一个2岁多的女儿。平时不管是吃饭还是聊天,她都经常告诉她吃什么蔬菜,碗里的饭是怎么上桌的。
北京的刘念(化名)是自由职业者,女儿今年上小学。“我做饭的时候偶尔会试探她,认识糯米和薏米,给她讲各种蔬菜的名字,至少出门不用开玩笑”。她曾经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孩叫马兰花大蒜苗,还有一种绿色植物叫韭菜。
数据显示,93.0%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有很多青少年,37.8%的人非常直言不讳。根据互动分析,这种情况在二线城市最常见(94.7%),其次是一线城市(93.0%)。94.8%的中小学生家长这样认为,明显高于非家长(80.6%)。
如今,孩子们经常开“在葡萄藤上摘土豆”和“在树上挂西瓜”的玩笑。69.8%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强调书本知识和应试技能,64.0%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忽视生活知识教育,62.7%的受访者指出孩子通常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
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认为,孩子开这些玩笑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我们的教材太都市生活和文艺;第二,我们的教学仅限于学校和教室,远离农耕等现实生活;第三,目前一些面向人才选拔的家庭教育、课外学习和考试设计也远离农耕文化。
进行农耕教育,72.1%受访者认为能让孩子更懂得珍惜粮食
任丹觉得,青少年中经常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教育青少年务农,会让他们明白,小小年纪,一粥一饭难得”。
有农耕教育,72.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来之不易的食物并珍惜,62.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教会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58.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树立勤俭持家的态度。
“亲身经历过农耕的孩子,会更了解农民叔叔们的辛苦,知道没有农民,身边就没有米、肉、水果。“任丹认为,农耕教育可以让年轻人懂得如何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会更加意识到社会需要合作,每个人的贡献都应该得到尊重”。
“到2050年,农村将全面振兴。当时的乡村振兴实践者不就是现在的孩子吗?”任丹说。
95.7%的受访者认为,农耕教育不仅能让年轻人知道农耕是亲农的,还能帮助他们长大后参与乡村振兴。
71.9%受访者希望学校在春耕、秋收等季节带学生参与劳动体验
作为孩子的家长,作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任焕丹希望学校能把农耕文化教育纳入重要教学项目,组织家庭或学生群体,每学期定期到田间地头体验、识别农作物、学习播种、了解农耕规律。
唐说,农业教育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从四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首先是落实农业教育的地位,可以把农业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来确立。其次,是实施农耕教育的领域。这一环节要求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和郊区学校根据各自条件联系、共建、共同建设农耕教育场。三是落实教职工劳动教育。最后,劳动教育的学术成果,包括农耕学习,都被纳入学生的成长档案,作为升学和就业的重要依据。
据唐介绍,还需要建设一支劳动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队伍。通过吸纳专家学者、各类学生、中小学教师、劳动致富的农民工等。可以联合组建团队,获得理论水平高、实践扎根的农业教育研究成果。
对于开展好的农耕教育,71.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带来学生参与春耕秋收的劳动体验,68.5%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资源要体现时代性,要结合前沿科技,67.7%的受访者认为要在博物馆、实践园、农场进行多场地教学。
受访者中,87.4%为中小学生家长。32.8%生活在一线城市,47.8%生活在二线城市,15.9%生活在三四线城市,2.7%生活在城镇或县城,0.8%生活在农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