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凌晨,媒体公报《一定要记住本》刊登了一篇题为《2020年的第一篇神论文: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统一》的文章,迅速点燃了舆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论文属于高个儿上的字,但论文的主题就是这样一个接地气的话题,让人好奇。
原来,2013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冻土科学家许钟民在《冰川冻土》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名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1)(2)》的论文,字数上万,占据了期刊30多页,但主要内容是描述和论证“教师的崇高感”和“教师和母亲的美感”。
就论文本身而言,论文可以作为导师来写吗?也不是不可能。但论文的范畴是“生态经济学”,难免让人对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产生怀疑。更重要的是,这两篇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冰川冻土》上,与生态经济学的主题和定位无关。这种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冰冷核心期刊,居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真是不可思议。
必须提到的是,《冰川冻土》是我国相关研究领域唯一的期刊,作者所在单位是主管该期刊的中国科学院,论文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程为该期刊主编。要知道期刊发表论文的评审过程需要所涉及领域的同行专家进行评审,而不是我们自己编辑和评审论文。看来这些基础的复习环节都失败了,论文一路绿灯的发表了。严于律己的学术编辑部,变成了一个自我放松的私人后花园。
事实上,在此期间,仍有13篇文章引用了这两篇论文,包括作者许钟民本人的引文,以及属于同一核心的硕士论文或其他期刊。问题论文中也有引文,明显是引用的引文,以提高论文的引用率和受欢迎程度。那为什么这两篇论文7年后才被发现呢?关键原因是,公开职称的作者属于新闻传播学领域,与所涉论文作者的专业没有利益关系。作者只是对这篇论文进行了仔细的查询,发现了问题,然后才在新媒体上发表。因此,这篇论文的发现是偶然的。由于这是2020年的新发现,沉寂了7年的旧论文在2020年被算作“神论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水论文”或真“假”论文的重复产生,意味着学术共同体和学术体系的学术评价能力部分丧失,要靠个人的偶然发现来维持起码的公平性。好在这一次媒体的跟进非常及时有效,舆论的敏锐关注也证明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谁知道有多少这样的“神论文”还沉睡在各大讨论图书馆的期刊里没有被发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媒体舆论维护的是学术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前提是荒诞性已经达到了我们可以看到的程度。由于媒体本身不具备评价学术问题的能力,往往缺乏专业问题意识,专业学术问题也应该由不涉及利益的专业第三方学术机构或评价体系来评判。
学术界要有自我清理的能力,只有学者缺乏自控能力,学术界缺乏自律,媒体才会介入报道或批评学术不端行为。2018年,有论文研究了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发现媒体在监督学术方面非常重要。
事实也证明,近年来大众媒体对学术不端或失范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如果没有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的介入,很多学术不端和失范事件可能得不到重视,相关责任人也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媒体不是评价学术的最高标准,但应该在监督学术乱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不仅可以对学术进行监督,还可以对学术批评进行干预,增强学术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因为没有利益关系,也较少受到学术界的干扰,媒体实际上可以为学术讨论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由于“专家”学术圈本身是封闭的,使得学术讨论的空间日益狭窄。同时,媒体介入学术批评也能鼓励青年学生大胆质疑权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术等级化现象,无疑促进了学术的良性发展。究其原因,青年学者是未来学术事业的继承者,他们是否认真、真诚地参与学术批评,对于学术批评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无论是媒体报道学术问题还是干预学术批评,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学者的自律,使相关学术领域形成一个负责任、值得信赖的知识共同体。构建合理、公平、健康的知识共同体需要媒体的必要介入,因为只有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博弈呈现给公众,才能监督知识共同体的正常运行。知识共同体只有敢于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呈现,敢于接受公众的质疑和质疑,才能逐渐加强自律,完善自我,为公众树立值得信赖的形象,维护学术尊严。(作者。
北京城市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