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来自“圣虫”的祝福在即墨传承了数百年/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李。
在胶东的一些地方,包括即墨,每年元宵节来临,很多居民都要做“圣虫”“豆面灯”,寓意一年好天气,一年好收成。近日,记者走访了即墨区博兰镇和朝海街道的制作圣虫传统。
元宵节|来自“圣虫”的祝福在即墨传承了数百年/
“圣虫”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几百年。
连日来,即墨区博兰镇西张家埠村村民邢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24日一大早,她就带着家人做起了各种形状的“圣虫”,以此来迎接元宵节,表达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根据老一辈的传说,正月十三是‘圣虫’的生日,所以我们每年都在今天做,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给它,我们会做一个欢乐热闹的节目。”2月24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三,记者来到段伯兰镇西张家港村邢的家中,却发现她和嫂子、儿媳正忙着当“圣虫”。“首先,把面团揉成条状,圈起来,捏出头,然后用扁豆做眼睛。你觉得它像‘龙’吗?”64岁的邢说,她一直用剪刀把龙翻过来。过了一会儿,一片片“龙林”悄然出现,栩栩如生,非常逼真,这让记者不仅连连感叹她的灵巧。
“圣虫”完成后,邢方毅在“圣虫”张开的嘴里塞了一枚硬币。“你看它嘴里有钱,就是多赚钱,而‘圣人’跟‘剩’和‘涨’谐音,就是家里有余粮,明年生活步步高升。”邢一方笑着说道。据其介绍,按照民间习俗,盘龙的“圣虫”是一对,分为一男一女,男的嘴里放一块钱,象征财源广进;红枣应该放在母亲的嘴里,象征着谷物的丰收,这意味着祈祷和祝愿。
元宵节|来自“圣虫”的祝福在即墨传承了数百年/
手工制作“圣虫”需要2个多小时。
“成为‘圣人虫’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耗时且讲究。有人用机器和面省事,但我们都是自己揉面团,揉的时间越长,口感越好。”邢告诉记者,为了让“圣虫”好吃,她和家人从做面、和面、造型到蒸都是手工制作。说话间,邢拿起一个新做的“圣虫”给记者看。“这个差不多4斤,和面要半个小时,再加上造型半个多小时,锅里蒸一个半小时。如果做得好,至少需要2个小时。”对于从锅里蒸出来的“圣虫”,邢只好拿着红笔,小心翼翼地在上面画一个红点。“圣虫”瞬间五彩缤纷,充满立体感,特别漂亮,栩栩如生。
据悉,正月十五放“圣虫”的习俗在胶东已经传承了几百年。根据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圣虫”的造型也有所不同,但刺猬、龙、鸡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圣虫”样式。
“这三种意思不同。‘刺猬’的意思是每年都有草,我们农民离不开草,需要烧火。”兴方毅笑着说,“龙”代表粮库有粮,“圣鸡”代表新的一年里好运和幸福。
元宵节|来自“圣虫”的祝福在即墨传承了数百年/
馒头店“圣宠”订单激增。
“我们当地有一句话,推广三不推广四,所以今天是定制‘圣虫’的最后一天。”2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潮海街道张延村福源福馒头店。一进门,一股浓浓的麦香扑面而来,他的老板张孝仁正忙着做刚出锅的“圣虫”。只见他拿着红笔,在“圣虫”的鳞片上均匀涂抹红色,然后在“圣虫”的头上贴上红色的“福”印。原来,一些简单的“圣虫”瞬间变得生动可爱起来。“昨天,我开始以‘圣虫’的身份工作。即墨各镇各村有不同的风俗。市区比较少,主要是过年,元宵节没有‘圣虫’。”据张孝仁介绍,正月十五点“圣虫”主要是田横等海边小镇的习俗。所以这几天店里的订单大部分都是住在田横的老乡下的。
元宵节|来自“圣虫”的祝福在即墨传承了数百年/
记者看到,刚出锅的“圣虫”整齐地摆放在铁架子上,根据大小价格不一。“有‘圣虫’1斤、2斤、4斤、6斤,一般用于烧炕或结婚,小的‘圣虫’则在正月十五使用。”张孝仁告诉记者,这一天是元宵节前的销售高峰期,从早上6点就开始忙碌,中午却无法参加晚餐,一天就赚了40多条“圣虫”。
记者了解到,2公斤重的“圣虫”张孝仁只卖一双30元,与租金和人工成本相比,价格并不算太高。张孝仁:“吃饭是良心。我们选择的面粉质量很好,没有任何添加剂。尝一尝就知道是最原始最纯正的石粉馒头。这种小麦香气浓郁,有嚼头,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