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同的效果在同一个“网络名人”身上。图为网上带滤镜的粉色沙滩。图片来自网络。
图为海滩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Xi大唐不夜城作为网络名人聚集地,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图为大唐不夜城绚丽夜景。朱春健摄(人民图片)
每年“十一”假期,朋友圈都会上演精彩纷呈的写真大赛。被森林覆盖的阿勒泰、清澈如镜的察卡湖和灯火通明的洪亚东.有人对漂亮的照片感到满意,但也有人被网友推荐的“网络名人”所欺骗,失望而决心“再也不相信所谓的“网络名人”了”。
追求美景是人们想要的,被别人鼓励是人之常情。但是,“网上名人”的美景批量包装精美照片同质化是真是假?摘下经过特殊处理的滤镜后,在“网红”里能看到多少?
筛选器下的名称不正确。
你知道小三亚,小奈良,小圣托里尼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在网上,如果你搜索这些单词,你可以找到几个有这个名字的地方,遍布中国。
来自浙江的女孩郑潇是一位资深驴友,她热爱旅游。在参观了大多数主流旅游景点后,郑潇对这个较小的“网络名人”产生了兴趣。“当初是博主推荐的。这些地方风景独特,照片特别漂亮。”郑说。
郑接下来的经历和很多网友爆料被“网上名人”景点欺骗的经历如出一辙:乍一看,照片中的碧海蓝天、沙滩、椰子树都和三亚差不多,但真的是“小三亚”,向往而又跟风。当我到达目的地时,我发现海滩是暗黄色的工业硬沙,又厚又硬。棕榈树是人工景观树,行动迟缓;所谓海也是人工湖。最令人沮丧的是,附近一直有一个盖楼的施工队,就像一个没有过滤效果的工地。
除了“小三亚”,还有网友千里迢迢去打卡云南澄江的“网红”粉滩,发现真实场景根本不是嫩粉色,而是暗红色。沙子不是细沙,而是粗石厚土。实际上,它是红色的土地,在云南分布广泛,富含铁和铝。
这样,跟风去这些“线上名人”景区,体验就像打开一个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是什么。当可信的旅游指南也被厚厚的滤镜覆盖时,只会破坏游客对旅游的兴趣和期待。今年5月,记者还去了北京郊区一个叫“小瑞士”的地方郊游。从网上的一批照片来看,远处广阔的绿色草原和一望无际的绿色山丘有些类似瑞士。但是到了野外,我们面前只有一个小草坡,整个草坪上挤满了很多帐篷。一旦遇到下雨的天气,就不可能制作一张网络地图。
视频中的情感渲染。
被厚厚的滤镜包裹着的“网络名人”之所以能在网上走红,一方面是开发商的宣传营销行为,他们想通过噱头来传播人气;另一方面,也是出版商“唯流量”的思维,用滤镜炮制美景吸引更多流量关注。除了带滤镜的照片,一些旅游视频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一些短视频中,旅游体验官们吃着美味的食物,津津有味地体验着各种游乐项目,并受邀参观精致的民宿。但是,当网友们真正去了之后,发现所谓的美食并没有那么好吃,游乐项目只是在某个时间才开放,家具齐全的民宿只存在于视频中,自己的房间也离它很远。
更多的视频以惊悚为主,专门拍摄体验者受到惊吓出丑的场景,以此来激发体验者的情绪,吸引注意力。这时观众关心的不是项目是否安全,而是想不想试一试。
视觉上刺激的“网上名人”打卡场所吸引了跟风者,名不副实,往往导致高价收费的现象。一两百元的票价远高于5A景区。由于缺乏管理,流动摊贩销售的商品价格高于正常价格。郑潇告诉记者,她想在“网上名人之地”买一个小风筝,但被要求支付天价。无奈之下,郑潇只好放弃。
追求自己的亲身经历。
不知道什么时候“网络名人”成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词汇。用餐选择线上名人餐厅,日常生活用品选择线上名人产品,旅游选择线上名人城市。“网络名人”的兴起,本质上是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体现。但如果过分追求“网络名人”,就会陷入“价值至上”的陷阱,错过旅途中真正有意义的风景。比如上一篇文章中吐槽粉色沙滩的网友既然都到了澄江,为什么不去看看中国最大的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哪个更值得一去?
网络名人的背后是越来越刻板的滤镜模板。“自从博主们穿着宇航服在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拍照以来,那里的人们开始穿着宇航服拍照。但是你看不清楚你的脸。你怎么知道是你自己?”郑说。大家在同一个滤镜下拍了同样的照片,打了同质化的“网红”,却失去了游客的个性。如今,像郑潇这样的游客也在反思,旅游的初衷是什么?是复制还是模仿别人的照片,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独特的风景和独特的玩法?
“网
红打卡地”的泛滥也倒逼从业者思考,什么才是景点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就像西安大唐不夜城,虽也是“网红”地,但以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才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绝非绚烂灯光和仿古建筑所能带来的。失去了文化涵养的网红地终究无法长久,旅游景点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以真实面目示人势在必行。我们推崇名副其实的网红地,不加滤镜、纯天然,更推崇用心去感受,而非复制他人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