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斯克、盖茨等大咖的平台下,Clubhouse在全球社交网络圈越来越受欢迎。从春节前到今天,国内一些企业推出的“中国会所”也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知名大厂。
英科推出的“对话吧”只用了5天就开始了内测,7天后正式登陆应用商店;阿里巴巴的Meetclub也在春节前开始内部测试;此外,鲸准最近推出了资本。
咖啡、网易云音乐也加入了全新的互动模式“聊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家企业在复制或打造类似的音频社交应用。
然而,复制或创作的产品在界面和体验上与Clubhouse高度相似。他们还需要一个邀请码注册,具备关注、搜索、开房、多人互动聊天等功能,邀请业内大咖入驻凯麦。
除了知名的大厂之外,还有一大批创业者翘首以待,他们也加入了再造和打造“中国会所”的行列。那么,作为一个连盈科都准备投入40亿元的“烧钱”项目,跟风的个人和小微团队真的能守住吗?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复制CH并不难。
早在2月初Clubhouse的热门话题中,一个叫Bestony的极客就决定尝试写一个复制品。他原计划花72。
制作这个项目只用了55个小时,但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整个过程通过b站进行了直播。
最后,他在GitHub发布了Clubhouse的简化版。
NESHouse,用户只需要访问网页版设置房间,并通过链接邀请其他人加入语音聊天。
在网上搜索“building Clubhouse”这个词的同时,你会很容易找到一系列的重刻教程,涵盖了核心功能开发、产品结构逻辑以及实际运行机制的详细介绍,甚至还会得到一些“开发源代码”。显然,重刻“中国版CH”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在Bestony发布简化版的第二天,我们团队就开始了CH的复刻。”在深圳南山科技园附近一家创业公司从事开发工作的阿勇告诉他,自己会做笔记。因为Clubhouse的话题红到发紫,公司高层很快决定照搬“中国版CH”的思路。
短短8天,他们的团队就制作出了一个“像样”的CH复刻版,其中将近6天的时间用于Clubhouse本身和国内复刻版的参考研究,项目开发的实际投入只有两天左右。
和原来的Clubhouse一样,团队开发的复刻版也具有注册邀请码、自由建立房间、搜索添加好友、邀请好友参与语音聊天、举手发言等功能。界面也很相似。
“目前,这个复制版本已经测试了两周左右,但很大概率不会推出公测版。”阿勇叹了口气。在开发复制会所之前,他们从几乎所有主要制造商那里借来了类似的产品。据了解,目前已有20多家主要厂商推出了“中国版CH”。应该有更多的初创公司正在准备或已经投入到“中国会所”的开发和重新制定中。
阿勇开玩笑地说,也许一个月后,拥有“中国版CH”就成了南山科技企业的标配。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企业家和极客加入“中国版CH”,线上复刻教程和免费源代码变得简单易得,大大降低了开发者复刻同类产品的难度和时间周期。
“这几天听说园区有创业团队,换个复制品只用了6个小时。”
但相比大厂高调复制“中国版CH”的做法,创企的开发过程普遍低调,几乎不会推出公测版,甚至不会投放到主流应用市场供普通用户下载。
阿勇解释说,自项目开始以来,他的团队没有正式推出该产品的计划。毕竟,作为一款没有技术开发门槛的语音社交应用,创业者清楚地知道,Clubhouse的受欢迎程度取决于行业大咖的背书和内容的运营。
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公司为什么要投身其中,跟风发展“中国版CH”?至于复刻的工作,大部分创业者显然都有自己的“小九十九”。
#“福吉”传统企业投资。
会所不仅掀起了一轮话题热,更在海外掀起了一轮资本投资热。
据媒体报道,Clubhouse自成立以来吸引了大量风投。在正式上架之前,其估值高达1亿美元。另一方面,在中国,音频社交领域一度站在风口浪尖,受到大量投资机构的高度评价。
中国投资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腾讯投资、百度投资、春华资本、婺源资本、经纬中国、SIG、顺威资本、创世合伙人资本在内的50余家风投/PEs进入音频社交赛道。
//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e10146d210314bc2bd0358da0aa2ce14' alt='这波跟风开发“中国版Clubhouse”的创业者开始融资了?' />那么,创业公司跟风复刻、推出“中国版CH”产品,是否就是为了争取资本机构的投融资呢?
广州一家资本机构的投融资经理李斯(化名)告诉懂懂笔记,公司目前已经留意到这股“中国版CH”复刻潮,但暂时没有任何投融资计划。
“国内早有类似的音频社交产品,不算新鲜事物,技术门槛也不算太高。”李斯表示,目前音频社交产品背后所涉及到的平台监管、法律边界,也是机构比较关注的问题。
他认为,除非坐拥资源、流量的大厂之外,跟风推出“中国版CH”的创业团队或者个人,基本上很难有机会拿到机构投融资。那么,创业者如此跟风、折腾,岂不都是白忙活一场?
“肯定有好处的,没有好处的话,谁会投入精力仿造一款类似的产品呢?”四年前回深圳创业的“海龟”佳楠,与几位好友在南山创立了一家专门开发小程序的公司。他告诉懂懂笔记,二月初公司推出了一款专门分享Clubhouse邀请码的小程序,收到的反响不错,并成功转让给了一家从事营销策划的企业。
目前,公司正计划投入开发一款基于小程序的“中国版CH”产品。而Clubhouse作为一款现象级的产品,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张口闭口也都是Clubhouse话题。
“没有技术壁垒的产品,想得到资本机构的投融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深谙这个道理的佳楠,自项目立项之初便将寻求投资的对象对准了传统企业主,目前,他已经为暂未完成投入的产品,找到了“金主”。
佳楠告诉懂懂笔记,最近几年,有一部分传统的企业主懊恼错过了短视频、直播领域投资的大风口,错过转型、涉足互联网行业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每当互联网界有新风口、新投资机会出现,企业主都会跃跃欲试。
“传统企业主没有资本机构那么难搞,只要风口足够热,就会出钱投资。”加上部分传统企业主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又对互联网风口一知半解,很容易便能“忽悠”其下水参与项目投资。
尽管投资的规模不会很大,但开发所需投入也很小,足够创业者小挣一笔。除此之外,跟风复刻一款“中国版CH”产品背后所能产生的口碑效应,也正是创业公司所看重的。
# 创企复刻CH蹭流量
在Clubhouse掀起的语音群聊小风口上,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团队都争相推出相应的复刻版产品,但截止目前,通通都自称是“中国版CH”的产品里,基本没有一款名称能让用户记住。
而媒体聊及同类的产品时,基本也都以“中国版CH”一词全部概括。诸多产品中,谁正宗、谁更火,谁又将成为最成功的“中国版Clubhouse”……暂时也都说不清。
但混乱的格局对于创业者而言,并非坏事。事实上,只要手上握有一款复刻版的Clubhouse产品,就有资格自称是“中国版CH”开发者。至于复刻产品的真实名称是啥,似乎并不重要。
“公司照着网上公开的源码,改了一款语音聊天应用,连名字也懒得起。”吴颖(化名)是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他告诉懂懂笔记,一周之前,公司也跟风复刻、推出了一款,类似于Clubhouse的语音聊天应用。
然而,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并没有启动内测的流程,而是直接将应用“雪藏”,后续也无公测、推出市场的计划。唯一的改变是,负责公司外宣的部门悄悄修改了公司的介绍。
“在不少企业的外宣资料上,都打上了一行中国版CH开发机构的字样。”而公司的网站首页介绍里,也赫然标着“中国版Clubhouse”开发者的宣传标语,很显然,团队的做法只为了蹭一蹭热度。
尽管复刻类似语音聊天应用的企业、创客都可以自称“中国版CH”,但是看似“烂大街”的称号却可以帮助小微互联网团队、创企提升自身的身价,打造口碑、影响力。
“最近一个月时间,聊起Clubhouse有谁会不知道呢?如果在洽谈合作时,公司丢出一句:我们是‘中国版Clubhouse’的开发者。也能让甲方刮目相看。”吴颖笑着说道,虽然是自欺欺人的营销手段,但架不住目前的确有用。
在微博#为什么Clubhouse会爆火#的话题下,阅读量已经高达了465.4万。仅2月7日一天Clubhouse一词的微信指数就显示为863万,至于百度搜索指数,最高时也达到了7.5万。
如此大热的话题,任谁也都想蹭一波流量,与当下最红的社交产品沾沾边。
对于那些跟风推出类似应用的创业者而言,产品本身好不好用、后续如何优化运营,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借船出海”、“借势炒作”抢一波流量和噱头。
名有了,利还会远吗?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