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内容输出”的表层研究是内容的结构形式,底层研究是“用户心理”。只有戳中了用户的心理感受,才能称之为优质内容。
如今,短视频行业如此火爆,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分一杯羹。如果他们能成为网络名人呢?然而,短视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缺乏套路的内容很难被大众所喜欢。用户有什么心理?
让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青岛一星一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青岛首席商学院新媒体运营创始人,资深新媒体运营人,IT行业观察者,互联网营销新从业者,金牌文案,腾讯知名专栏作家。com,百度。com、今日头条、搜狐。com、网易。和凤凰网。com,《新媒体推广运营实战大全》。
作者、知名品牌营销顾问李翔。
今天李翔老师为大家总结了四个用户的心理,帮助大家沿着“心理习惯”产生内容。很难去想!
# 1.稀缺。
当你刷短视频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关注的是什么,算法平台会越多的给你推荐相关内容。
比如想学化妆,肯定可以通过算法接收化妆教学视频;你在减肥,通过算法绝对能收到减肥教程。
事实上,你越是缺少某样东西,就越会被它吸引,你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它。
你不信?
看两组研究:在一项研究中,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但一组吃得很好。而另一组在挨饿。
他们被要求识别屏幕上闪烁的一系列英语单词,闪烁的速度约为33毫秒。这个任务对任何正常人来说都很难。你可能认为饥饿的受试者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任务更糟糕。
然而,结果恰恰相反。和那些吃饱喝足的人相比,一般词汇中饥饿科目的成绩还算不错。然而,他们在与食物相关的词汇方面的成就比那些吃饱喝足的人更快更好。
这意味着饥饿的缺乏会促使受试者自动且强烈地将注意力转向食物。这意味着在稀缺性的作用下,用户的注意力会自动有力地转向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无法察觉。
短视频平台帮助你捕捉这些信息,并根据你的需求不断为你推荐视频,所以你刷Tik Tok越多,就越上瘾。
对于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来说,如何利用“稀缺性”心理吸粉?
这就需要我们在制作短视频之前对目标粉丝进行分析,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稀缺感是什么?
#二。共鸣。
共振是一个物理名词,百科上解释为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例如,当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彼此靠近时,当其中一个振动并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同一性是共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想让你的短视频成为一个爆炸,你必须与你的粉丝产生共鸣。共振分为正向共振和反向共振:
正向共鸣是人们对你的认可,让用户第一眼就觉得“很对”,让用户觉得特别“爽”,让用户觉得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反向共鸣就是别人不认同你,觉得你说的不合理,让用户觉得和自己的想法相反。
身份会带来身份价值的体现,是“共鸣点”;意见不合会引发争议和吐槽,这是一个“槽”。两者都容易引起粉丝热议,引发话题,产生爆款的几率更大。
短视频是一个非常好的“正向共鸣”案例:讲述了30岁男女的爱情、心态和生活。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像自己。
视频中的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听完觉得他们是对的,心理上有认同感。有些短视频不仅给人认可,还戳人泪点,让人不由自主地流泪。相反,“回响与共鸣”会引发集体吐槽与嘲讽,但也因其“槽点”而令人印象深刻。
有时候,“冲突”会带来一些槽点,比如角色身份冲突、常识认知冲突、剧情反转冲突、价值观念冲突等等。对于观众来说,只要这段视频挑战了他们的认知和想法,他们可能就会有留言的冲动。
#第三,获得感。
近视
频平台虽然以娱乐放松为主,但也有很多用户是来学习的,希望通过观看视频来获得“新知”和“资讯”。所以短视频的内容需要给用户营造一种“获得感”,让他们觉得看完视频之后,会有收获。可以在视频中,提供信息(有用的资讯、有价值的知识、有用的技巧)、讲述观点(观点评论、人生哲理、科学真知、生活感悟),很多人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还可以在视频中展现用户可以得到的【利益点】,只要对用户有好处,他们就愿意关注你。很多垂直类的账号,都因为契合了用户的“获得感”心理,而收获了众多的精准粉丝。
在“获得感”方面,还可以及时结合热点,来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回顾与解读,也能收获很高的关注。
另外,还有一些【获得感】体现了用户的“占便宜”心理,用户想通过“低价”或者“免费”来获得商品。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带货短视频在展现产品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大力强调价格的优势。或者某个短视频博主为了“宠粉”而随机送出福利。
# 四、好奇心
好奇由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所致,信息缺口来自于我们已知的东西和想要知道的东西之间的差距。
对于单条视频而言,也可以利用“好奇心”引导用户看完整条视频,提升“完播率”,“留下悬念”就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可以激发好奇心的方法。
下面介绍两种短视频结构,能在用户心中埋下好奇心的种子。
开头抛出问题(设置悬念)+中间讲故事(结合案例+论点认证)+结尾表达个人观点或引导互动,这个公式尤其适合做vlog、个人分享类的视频,比如下面这个视频:开头就抛出问题,设置悬念“在深圳当客服一天能赚多少钱?”提出疑问让人忍不住想往下看找到答案。
中间讲故事,结合自己的亲身精力陈述事实。同时在文案里面多用数字加强记忆力,比如“平均每天要打100~200个电话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要一直讲话8个小时”、“处理率要达到90%”。
结尾表达自己的观点,引起共鸣。“你要知道不管你在哪儿、是什么职业,都不要小看自己,时刻都要怀揣着和这个世界死磕的勇气。”
而且这种短视频文案公式有一个好处就是开头的悬念,提出问题“你知道……”,一句话就帮你精准筛选了目标粉丝,还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留住了感兴趣的粉丝。
这种模式的短视频文案,结尾在表达观点之后,还可以再抛出一个问题,比如“看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觉得……,评论区留言”等类似这种引导互动的文案。
结果前置+证明结果+结尾给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或反转,所以,我们学着点呀!以上就是常见的4种类用户心理,了解这些心理后,帮助我们直抵用户,戳中他们内心的某个点,产出有人气的短视频。
重要的是,我们每次做视频的时候,要多想一想:这个视频能引发用户什么感觉?视频针对哪一类用户的情感?表达了角色代表人群的什么心声?
用户就是需求的集合,了解了他们,也就了解了“需求”所在,顺着“需求”来做事,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
好了小编就到这里讲完了,对今天的分享,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下边评论区留言,转发及收藏,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