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积极带来希望,短视频带来的积极影响举例

  

  “这些育儿方法让孩子少长了10厘米”“我们每天吃的肉和蛋奶关系到巴西热带雨林的生存”“这些手势可以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最近,泛知识的短视频在网上流行,但有些内容似乎缺乏科学性。有人认为这是往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视频呈现,也有媒体呼吁不要让泛知识内容误入歧途。   

  

  泛知识短视频满足了人们快速、直观学习知识的新需求,其中社科、人文、情感、美食、科普等深受欢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让很多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脱颖而出,也吸引了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所谓创作者“浑水摸鱼”。视频打着“科普”的旗号,用夸张的标题、扣人心弦的音乐和“口若悬河”的解说来吸引眼球。其实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一些“科普”内容甚至违背公序良俗,诱发网友恐慌。网络谣言的视频化因其可视化而更加令人困惑,是网络中一股新的浊流。整治泛知识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是维护干净、积极的网络环境,帮助网民享受高质量内容的应有之义。   

  

  互联网不是一个治外法权的地方。“伪科学”视频误导观众,混淆视听,应加强监管。各职能部门要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聚焦用户基数较大的内容平台,检查首页头条、App弹出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伪科学”视频,要求平台及时清理不适当内容。如果平台纵容“伪科学”视频传播,清理违法信息责任不到位,应及时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伪科学”涉及内容广泛,监管力度未必能面面俱到。可邀请各行业专家参与,对真假难辨的内容进行准确定性。广义而言,鼓励网民举报“伪科学”视频,积极听取网民对泛知识内容市场治理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哔哩哔哩负责人曾指出:“泛知识内容占哔哩哔哩全平台视频播放总量的45%。在过去的一年里,1.13亿用户在哔哩哔哩学习,这是中国大学生人数的三倍多。”获得普遍知识的人将赢得世界,这已经成为许多平台的共识。以重噱头轻实质为特征的“伪科学”视频,可以给平台带来一定的流量,但绝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平台推广的内容多次被证明是“伪科学”,就会加深大众对其的负面印象,导致大量用户流失,最终失去竞争力。平台要不断完善算法机制,向用户呈现优质内容,为优秀创作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完善账号认证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禁止不合格创作者擅自发布专业知识。加大审核力度,自觉过滤“伪科学”内容,明确标注争议信息,提醒用户谨慎判断,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伪科学”视频的存在,是监管不严、盲目追求平台变现的结果,但应该认识到,目前一些领域缺乏专业解读,给“李鬼”留下了可乘之机。为了在泛知识内容市场上把劣币驱逐出良币,应该积极吸引专业人士,提升内容的“含金量”。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落户向年轻人普及海洋科学,复旦大学教授在线解读中美关系引发的国际困惑。这些案例表明,由专业人士填补空白,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内容的可见性,还能有效满足用户的求知欲,也让投机取巧的人失去了生存的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