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传播渠道,一般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是继文字、图片、传统视频之后的一种新的内容传播形式。由于其短小、灵活、沟通方便、社会属性强,自出现以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优质内容稀缺,同质化竞争严重,口味和风格不高。要实现短视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经营者来说,把握其规律性和发展方向是长久之道。
着眼于多样性、潜在性需求
目前短视频的热度不减,但大多是搞笑、好奇、唱跳、可爱的宠物。人们需要娱乐,但不仅限于娱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培养气质,都是很现实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元的、多元的,需要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供给,而不是偏向于一种或几种。因此,短视频运营商没有必要卡在激烈的竞争中。
那么,如何判断人的需求呢?目前有一种流行的做法,就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即“智能算法”,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观看情况,找到大众的喜好作为内容供给的依据。这个算法看似很懂用户,但实际上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无法计算出人们潜在的文化需求。也就是说,很多人的精神需求是潜意识的,深藏在内心,很难主动提出来。作品出版后才能欣赏和评价。003010是一部好剧,票房也很大,但是在电影上映之前,知道的人并不多。这种潜力决定了一般的市场预测方法会失败。与冰箱、洗衣机不同,该产品可使用十年以上。也就是说,数据显示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过时了。由于以上两个原因,过度依赖算法数据会加剧模仿生产和同质化的竞争,从而使短视频的路径越来越窄。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尊重短视频的文化属性,拓宽思路,激发创造力,不断提高对真实文化市场的判断能力。例如,2018年,Tik Tok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伙伴”计划,获赞超过31亿次。目前短视频服务在金融、军事、科技、教育、健康等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浅,等待行业进一步发展。
提高价值含量
短视频能在短时间内爆发,主要是因为市场。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利己必先利人,名声能聚人气,责任能引发展。按照这个逻辑,市场是在不断地强攻沙子。很多企业进入容易,退出快。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自己的声誉和口碑,最终赢得了用户和市场。短视频业务也不例外。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丰富产品内涵,在愉悦身心、获取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满足用户需求。虽然单个短视频的容量有限,很难面面俱到,但短视频平台有必要追求这么高的标准,统筹考虑。同时,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文化产品,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想要有未来,就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承载对真善美的追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要讲求品位和格调,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而不是一味迎合人们的原始欲望和低级需求。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观众觉得,廉价的笑声后面是深深的厌倦。相反,宣扬真善美的内涵丰富的短视频却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例如,2018年,北京新媒体集团与其他几家机构联合发起了2018年“温暖力量”短视频全网征集活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收集了一万多条短视频,“温馨视频”成了热词,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从中体会到骄傲和快乐。小而广是短视频可以期待的未来,但必须基于丰富的价值内涵。短视频虽短,但不能缩短野心,弱化责任。
增强艺术性
短视频虽然短,但仍然属于视听艺术的范畴,也要遵循艺术创作和接受的规律。目前各种平台上的短视频普遍数量多、质量低、艺术性弱。这在短视频制作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不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很难走得太远。自古以来,中国美学就说“造像尽意”、“言之无物,行之不远”,讲的就是艺术形象和艺术表达对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如果艺术性不强,吸引力和传播力就会大打折扣。增强艺术性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抓住机会的人无疑会获得竞争优势。不久前,舞剧《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一段舞蹈短视频《杜甫》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在于演员们的生动演绎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目前很多短视频运营商专注于“娱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错。但需要注意的是,“娱乐”不是“傻乐”,而是要以审美为基础,能够陶冶人的美,愉悦人的精神,从而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和更持久的魅力。随着人们欣赏品味的不断提高,更是如此。因此,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要坚决摒弃一味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的粗放发展思维,自觉把用户的审美体验放在首位,更加艺术化、专业化、精细化地设计制作节目,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使自身获得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