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上个月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的演讲有三分之二都是视频号。视频号可以说是微信新的战略产品,而作为内容平台,谈论视频号总是离不开他的内容分发策略。那么视频号的内容分发策略与微信官方账号和Tik Tok有什么区别呢?它经历了怎样的进化?
# 1.机器分配是冷的。
视频号从去年年初开始内部测试。经过长时间的冷启动,当时只有获得内测资质的用户才能开通视频号。8月份收到微信开通视频号的邀请时,也发了朋友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目前视频号首页有三个菜单:关注、好友、推荐,但最早版本的视频号并没有做这样的分类,首页是单一的信息流。
这个单一的信息流列表是关注、朋友匿名点赞和系统推荐的混合体。总体上采用机器算法推荐的模型。从结果来看,这种模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视频号的第一个版本。
为什么算法推荐在这里不起作用?
主要原因是灰度期视频号用户数量还很少,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内容创作者贡献内容。算法和人工智能一样,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
2002年,凯文凯利问了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免费的搜索引擎?”。一开始搜索引擎是要的。
b,如inktomi,定位为搜索服务技术提供商。
谷歌为什么要对所有用户做免费搜索?要知道在2002年,搜索关键词竞价排名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谷歌作为免费搜索引擎如何赚钱?
拉里佩奇的回答是:实际上,我们在做人工智能。
用户每次在谷歌上搜索,都是在辅导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当你搜索“梅花”并点击搜索结果中的这张图片时,你是在告诉算法这是梅花。每天有数百亿次搜索在训练谷歌的人工智能。最后,人工智能可以区分梅花和菊花。
所以谷歌开发人工智能不是为了优化搜索结果,而是通过搜索结果来提高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谷歌的最终目标。
# 2.社会分配。
同样,为了实现准确的内容推荐,机器算法必须经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当时视频号的内容很少,机器算法推荐的效果很不理想。
后来到了6月版,视频号又增加了这三个标签――关注、好友、推荐,单机分发,加入社交分发:可以看到好友发来的内容,点赞。算法不知道你想看什么,但也许你的朋友知道。
至于社交分发,我在之前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疯狂改版的微信公众号,到底在追求什么?》)的文章里提到过。张小龙是社会分配的忠实信徒,也是社会分配的忠实粉丝。在他看来,社会分配是最简单、最人性化的。
当我们接受新信息时,我们不会主动去图书馆或网上寻找。大部分信息都是听周围人的推荐获得的。——张小龙。
接入社交分发,视频号的活跃用户数和用户留存都有明显提升,社交分发帮助视频号完成冷启动。社交分发会是视频号的未来吗?
重要的是要知道,算法分发前性能差的原因是数据量太小。现在视频号的日活已经超过了3亿,这对内容制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后来,越来越多的Tik Tok、Aauto Quicker和哔哩哔哩的内容制作人会来到视频号制作更多更好的内容。这将进一步鼓励更多用户通过视频号消费内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雪球越滚越大。
那么,在视频号的数据量丰富之后,社交关系还会是视频号的主要内容分发方式吗?
答案是否定的,张小龙提出了一个公式:1: 2: 10:平均一个人看10个关注视频,20个好友点赞视频,100个机器推荐视频。即使好友点赞的社交推荐和内容流量远远大于算法推荐带来的流量,他仍然认为算法分发将是未来视频号的主流。
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微信一直非常热衷于依靠社交关系来分发内容。从朋友圈、微信官方账号到小程序,前期没有引入任何算法,你阅读的内容都是关注或使用的,严格按照发布和使用时间进行排序。
Fy' alt='从视频号看内容分发的底层逻辑' />比如,微信聊天页下拉的小程序列表,是根据你上次打开小程序的时间排序的。不会推荐你根本没有使用过的小程序(朋友圈广告除外),也不会因为哪个小程序的活跃用户多,就让他的排名更靠前。
但微信从去年开始拥抱算法,打乱了公众号信息流,不再严格按照发表时间排序。为什么公众号要引入算法呢?为什么视频号流量主要来自于社交推荐的情况下,张小龙依然坚称视频号的未来是算法分发呢?
其实无所谓何种内容分发,编辑分发、社交分发还是算法分发,最终目的都可以归纳为两点:
1. 消费端:提升内容消费效率,让用户可以快速看到优质、匹配的内容;
2. 生产端:让优质内容创作者的价值得到体现。
# 三、提升内容消费效率
编辑分发、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三种主要内容分发方式中,社交分发给用户赋予最大了的选择权。
编辑分发和算法分发都是平台决定了你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内容,编辑分发是人工审核,算法分发是通过修改数据权重,例如前段时间的马报国被点名批评后,其相关视频都遭遇了限流。
而社交分发完全把选择权交给用户,你的社交圈决定了你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内容。如果视频号完全采用社交分发,那么在视频号首页信息流中就只能看到你关注账号发的视频和好友点赞的视频。
或许你觉得,这样很好啊。我喜欢他做的视频,那么我就关注他,不喜欢就取关,我看到的都是我感兴趣的视频,消费效率太高了。想象很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一个视频的播放量只取决于这个账号有多少粉丝,有多少人愿意分享,而这两种行为都是可以通过利益诱导来实现的。例如:关注+转发就可以参与抽奖这类活动。
利益诱导关注转发的行为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起到一个非常坏的示范作用,老老实实做内容粉丝涨的特别慢,还不如花钱去做推广。如果让内容生产者觉得生产内容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操作,这对于一个内容平台的生态来说,是危险的。因为没人愿意生产内容了。
对于用户来说,你会关注很多你根本不感兴趣的账号。他们给你推送的内容,你自然不感兴趣。这些你不感兴趣的内容会参杂在视频号信息流里,影响你消费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其实即使没有利益诱导,哪怕这些账号都是你主动自愿关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变成你不再感兴趣的样子。因为你和内容生产者都在变。生产者生产的内容在变,消费者的偏好在变。
例如:我最早的文章都是UI设计相关的,但是现在的我更多是产品相关的。
你关注了我,只是因为当时的你恰好认可当时的我写的一篇文章。现在的我写的东西,可能你早已经不感兴趣。我静静躺在你的关注列表里,你再次想到我的时候,或许就会顺手把我删除。
总之,你的关注列表里会有很多你根本不感兴趣的账号。按照设想,你应该主动取关这些他们。但是用户太懒了,如果平台推送的内容跟自己的兴趣匹配度很低,那么他们会逃离这个平台,而不是清理关注列表。
因为现在的内容平台太多了,抖音、小红书、B站都在争夺流量。如果不能提升内容消费效率,快速的让用户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会立刻转向下一个替代品。
类似的例子还有朋友圈,微信一直没有在朋友圈接入算法。
但是随着我们关注好友的增多,在朋友圈里可以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就会越少。好友越多,内容命中率就会越低。我有个微信号好友就满了,我基本不刷朋友圈,都是想起某个人点击主页进去看他最近的动态。
# 四、给创作者赋能
内容生产者生产内容,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其价值在于有人看到,也就是分享。而之前微信里的视频分享,无论是视频消息还是朋友圈视频,在分享过程都是单纯的视频文件。
比如,你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好玩的视频,你想分享给朋友,你分享过去的是视频文件。这个视频的关联数据,比如创作者信息,观众的互动信息(点赞/评论),都无法被分享出去。你分享出去的只是一个视频裸数据。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或许没什么关系。你在对着鱼缸拍一段视频,发一条动态“我在普吉岛潜水好好玩唉”。这条动态你发在视频号或者朋友圈都没有关系。裸数据又不影响观看。
但是对于优质的内容生产者来说,他们生产了视频,在朋友圈得到了广泛传播。他希望可以获得曝光,他们也应当获得曝光。
而视频号作为一个内容载体,视频在分享的过程中是以结构化数据存在的。用户可以看到视频的创作者,可以直接点赞、评论和再次转发。让视频在分享过程中给创作者赋予价值。
视频号之于视频,就像微信公众号之于文章,是微信为内容创作者搭建的一个载体。
# 五、算法的未来
最后谈一下我对于算法的思考。个性化算法推荐给你推荐都是你想看到的内容,用户粘性会很高。如果配以简洁的交互方式,比如抖音的滑动切换,就造成了用户抖音刷的停不下的感觉。
算法推荐非常懂用户想要看什么,也很迎合的给用户推送用户喜欢看的。这是算法推荐的最大优势,也是一大劣势。
在下一篇的文章中,我会提到Usenet,Usenet是互联网之前的论坛。它没有算法分发,没有社交分发,甚至都没有管理员,你所面对的是“未经过编辑的数据海洋”。
在这里要搜寻到有用的信息,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算法时代的我们要显得幸福很多,可以很轻松的获得我们想要的内容。
算法知道我们想要看什么,平台为了用户粘性,就会拼命给我们推送想看的内容,这会造成你所获得信息的“窄化”。你生活在一个信息茧房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你从“未经过编辑的数据海洋”努力游上岸,最终走进一间“信息茧房”。
我不做谁好谁好的价值判断,谁好谁坏取决了你对于互联网的定位。你是想通过互联网看的一个更大的,跟你所设想的不一样的世界还是想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 #专栏作家#
王M争(微信公众号:王M争),人人都是经理专栏作家,资深互联网人,B站账号:王M争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