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刷机软件,刷宝怎么搜索长视频

  

  “家有宝,需要买表”――从电话手表看“10后”的社交互动。   

  

  半月刊记者周冕白王明山春燕。   

  

  编者按:   

  

  “我不想去那里玩。我妈妈不会和我一起去。我自己都害怕。”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和半月谈记者聊天时回头看着妈妈,而她的父母则坐在树下玩手机,没有注意女孩的动作。为什么父母对孩子这么放心?女孩展示了她的电话手表,它可以说话,并且可以定位在她的手上。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蓬勃发展,儿童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一股新生力量。自2015年以来,儿童电话手表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大市场。牢牢抓住“10后”及其守护者,就相当于抓住了商家眼中的未来。   

  

  三位关注儿童电话手表的半月刊记者坐在一起,畅谈自己的“四足金兽”。他们从“宝爸”和“马宝”的角度仔细观察了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过程,思考和权衡了他们对“10后”成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试图分析为什么孩子会被电话手表深深吸引。从儿童电话手表所体现的儿童社会交往出发,也可以探究“10后”所面临的亲子关系,尝试了解新生代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电话手表已经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许多孩子的新社交宠儿。它的受欢迎程度在于它的多重功能——集成无线通信设备、穿戴多媒体和儿童玩具。实际用户以小学生为主,R&D团队通过对市场的敏锐观察,抓住了“10后”市场的空白点,满足了家长和小学生的多重需求。   

  

     

  “家里有宝,需要买表”――从电话手表看“10后”社会化。   

  

  郑在10的后挡板上画的。   

  

  周勉:   

  

  我女儿6岁了。她之前在社区上私立幼儿园,去年转到公立幼儿园。她妈妈本来打算让她早点转到花园,但我还是坚持让女儿多读一个学期。因为我发现她和私立幼儿园的学生在一起很开心,有很多好朋友,我希望她的社交圈能稳定一段时间,培养持久的友谊。现在女儿已经转到幼儿园一年了,经常回以前的幼儿园看望老师和同学。   

  

  我女儿活泼开朗,很喜欢交朋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孩子家或者邀请他们在家玩。一年多前,爷爷给她买了一块带加好友功能的电话手表,她用它加了几个以前的幼儿园同学。孩子们经常互相交谈,并计划一起去哪里玩(主要是在社区的几个广场上)。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女儿和孩子之间的社交从幼儿园的“一对多”变成了“一对一”,也正因为这种变化,她和不同孩子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家里有宝,需要买表”――从电话手表看“10后”社会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杨莹云的同学(不是真名)。以前在私立幼儿园的时候,从没听女儿把她列为“闺蜜序列”,但最近一年,两个孩子天天打电话聊天看。随着了解的深入,女儿给了阳盈盈非常具体的评语,比如“她脾气很好”、“很关心我”,这和我对阳盈盈的观察是一致的。   

  

  孩子们经常用电话和手表分享日常事件、小秘密和八卦。在分享的过程中,女儿对一天的总结和归纳,对每一个细节的还原和看法都让我感到开心。   

  

  孩子真的需要和同龄人一起成长。每当我发现女儿嘴里蹦出一个新词,或者她在演讲中使用了一套新的逻辑,她都会告诉我她是通过和哪个孩子聊天学会的。不管这些话和思维方式是对是错,孩子独立平等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不得不说,电话手表确实过度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我经常带女儿出去玩和旅游。只要电话和手表在身边,她的兴趣点经常被占据,有时甚至对父母的问候充耳不闻。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在半天的行程之前,她哭着要回酒店玩她的手表并充电。这对需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利的。   

  

  另外,我发现电话手表也能让孩子形成一种社会简单化的认知。在使用电话手表之前,我女儿的爷爷每天晚上都会带她去社区广场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是最近一年频率明显下降,大部分时间女儿都不肯出门。据我观察,在她看来,和电话手表的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就足够了,这种维护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就可以实现,收到的反馈大多是正面的。   

  

  前段时间班里一个性格比较强势的女生,不允许女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表现出打人的迹象。她的女儿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应对。直到父母老师介入,她才向母亲吐露:“你终于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麻烦”。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像电话手表这样的儿童社交软件,可能会成为孩子社交时逃避难题和困境的“避风港”和“安慰剂”,就像很多成年人利用互联网或游戏逃避现实一样。   

  

  王春燕:   

  

  在我看来,小学生电话手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赋能”,意味着小学生和成年人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更多的权利安排自己的时间。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有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是否有使用电话手表的能力。   

定的自控力等。

  

电话手表中的“摇一摇”“智勇闯关”“积分奖励”等功能,都吸引着小学生参与游戏,因此它揪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必然的。虽然为了防止分心影响学习,厂家还设计了“上课禁用”功能,但保证儿童的专注力不能单靠“禁用”手段。如果没有意识到电话手表的媒介定位,任由儿童随心所欲放纵使用,那么它很有可能导致儿童成瘾,就像手机之于不少成年人一样。

  

  

丨“家有一宝,要买一表”――从电话手表看“10后”社交'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认为电话手表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引发儿童攀比行为。在某儿童电话手表广告中,为了宣传其添加好友的卖点,使用了儿童耳熟能详的旋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你也有呀,我也有,大家都是好朋友。在这里,“你也有呀,我也有”,无形中为儿童划定了社交圈,可能就会有相应的交友观念和攀比心理被植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

  

白明山:

  

我在采访中得知,石家庄张女士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级,从学校回来非要买电话手表不可,说班里几个好朋友都戴了,自己也要戴。张女士说,无奈之下给孩子买了某品牌的入门级电话手表,但孩子戴了几天就不戴了,说这个手表不行,不能跟同学的手表“碰一碰”加为好友。张女士说,为了不让孩子感觉低人一等,就又花上千元买了某品牌的电话手表。

  

张女士的孩子小雅告诉我,别的同学看到他们几个有电话手表,就嚷着让家长也给自己买。后来,大家都有了电话手表,每天比赛谁的积分多、等级高。手表里有一个“百宝箱”功能,根据每天的步数计算积分,还有每天点击(类似签到)这个功能,也能积分,里面提示“中午打开积分更高”。结果在小饭桌午休的时候,他们都躺在床上不睡,偷偷各玩各的手表。

  

电话手表的上课“禁用”功能,家长一般设置了此项,但个别家长忽略了。上课时,时而有电话手表响铃情况出现,就跟我们成年人在工作、开会时手机响铃一样令人烦躁。不过,即使家长设置了上课“禁用”功能,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能偷偷玩表盘,因为里面下载有一些娱乐软件。

  

据我了解,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几十元即可提供解绑电话手表的服务,安装观看短视频、游戏等娱乐App可远程操作,专门有QQ群讨论“刷机”,在管理员(也就是家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破解,甚至可能成为传播淫秽色情的重要介质,可谓隐患无穷。

  

2021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我认为电话手表也应与手机一样被纳入管理。

  

王春燕: 儿童社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通过儿童手表这一新兴电子产品,让我们对“10后”社交有了更新的认识。

  

有研究表明,在儿童6岁或7岁时,他们会选择避免传播关于朋友的负面信息,并且更有可能保守朋友圈内部成员的秘密。随着年龄增长,8岁孩子认为会为他人保守秘密的人更能成为朋友,10岁儿童用友谊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12岁儿童认为自己有为他人保密的责任。对他们而言,收获友谊和分享秘密的关系十分紧密。

  

电话手表由于其私密性,为儿童社交带来了便利,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与此同时,由于排他性和易成瘾,又可能窄化儿童社交,影响其视野和对新事物、新朋友的接受度。因此,家长对儿童使用电话手表进行社交要保持关注,随时进行评估。一旦有成瘾和社交封闭迹象,或由于过度使用挤压睡眠时间和体育活动,甚至涉及网络欺凌,那么就应该及时纠偏,进行一定的干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