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似乎突然火了,科技公司也对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充满了兴趣。
净月的Vlog内容很常见。介绍他桌子上的物品:一杯咖啡,吃剩的午餐,乐高积木,一株枯死的植物。但正是这份日常生活的记录,为他带来了数百万的观众,他也成为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Vlogger之一。
部分原因是三井没有很多真正的竞争对手。
Vlog是“Video Blog”的英文缩写,这个词(Tou Heima Tou.vc专注于文化创作领域的众筹平台)最早出现在美国,2009年被收入《韦氏词典》。
Vlog这一视频形式兴起于国外Youtube、Facebook等平台。随着中国直播和视频平台的兴起,Vlog在中国终于被发掘。
虽然国外的Vlog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但是Vlog在国内还是一个新概念。你甚至可以在很多Vlog视频中看到这样的弹幕:“谁能告诉我什么是Vlog?”
知名Vlogger景月。
当我们谈论Vlog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简单来说,Vlog是个人视频类型,特点是有人对着镜头说话。一位豆瓣网友说:如果你在哔哩哔哩搜索Vlog,你会看到有人拍着自己当早餐,吃着牛油果酸奶和麦片。
虽然这有些荒谬,但它确实代表了当今年轻人对Vlog的直观感受。
Vlog多为记录作者的个人生活日常,主题非常广泛,可以是参加活动的记录,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琐事的集合。
去年下半年,Vlog开始在国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科技公司、内容创作者、名人和数字设备制造商似乎都发现,这可能是社交媒体的下一个重要形式。
近年来Vlog的百度指数。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18年底到2019年初,Vlog的人气呈指数级增长。
2019年2月以来,达到了新的增长高度。虽然Vlog视频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及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但其内容质量和在特定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不容忽视。
2018年9月,微博发布Vlog通话令。用户只要过去30天发布的Vlog数量在4个以上,就可以在微博申请成为认证Vlog博主。哔哩哔哩还在2018年11月发起了为期30天的Vlog挑战赛。UPowners需要在30天内完成至少4个原创Vlog视频,才能获得平台奖励。
像VUE这样的视频拍摄和编辑工具App也开始转型为Vlog社区。腾讯还收购了另一款视频编辑工具——猫饼。
在此期间,多家头部平台将Vlog推向热点,成为新的流量池。
凯西内斯塔特
Vlog界“开山鼻祖”Casey Neistat
说到Vlog,有一个人无法回避,那就是凯西内斯塔特。与HBO电视剧导演的角色相比,他是一个Vlog博主。
Vlog的起源不是优雅,而是凯西。
Neistat绝对是让Vlog正式进入大众视野的英雄。起初,因为iPod电池坏了,苹果拒绝维修一年多。后来,凯西愤怒地将一段投诉苹果的视频上传到网上,获得了数百万的好评。从此,他走上了Vlog之路。
凯西
Neistat的Vlog拍什么?简而言之,他提供了一种阳光的生活方式,并融入了一个城市(纽约)的生活方式。定时晨跑,电动滑板到工作室,延时摄影记录城市的变化,和妻子独立照顾孩子(西方生活方式),偶尔和家人一起郊游,城市骑行,改装,拆包评估等等。
像个性和故事一样突出,凯西内斯塔特。
Vlog最重要的特点。凯西以勤奋著称。她每天写一篇vlog,一年365天。他的内容和剪辑技巧也成为了国内很多Vlogger的标杆和模仿对象。
/p5.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RSgCX53AiOcE6N' alt='抖音之后Vlog火了,微博、B站扎堆入场,它真能帮你赚到钱吗?' />在街头进行拍摄的Vlogger
第一批Vlogger已经火了,然后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涉足Vlog领域。为数不多的早期Vlog博主也感受到了热度。和许多国内早期的Vlog一样,王晓光(@cbvivi)也深受Youtube
知名Vlog博主 Casey
Neistat的影响。他研究了Neistat高质量的拍摄和快节奏的剪辑风格,还直接使用Neistat推荐的背景音乐。早在2016年6月,王晓光就上传了他的第一个Vlog。
网红、美妆博主和娱乐明星也开始用Vlog来记录他们的生活。比如欧阳娜娜,可能很多人已经忘了她的身份其实是演员,凭借Vlog,欧阳娜娜获得了大量的人气,甚至有人开玩笑说,Vlog让人们忘了她烂到令人尴尬的演技。
对于素人Vlogger来说,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最常见的Vlog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都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很难持续产出有趣的vlog。对于长相普通、工作普通、生活普通的普通人来说,拍出好的Vlog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Vlog的热度,带火了竹子、飞猪、井越等一批Vlogger,但依靠Vlog走红并不容易。井越曾经开过一个玩笑,“目前国内三个顶尖的Vlogger分别是王晓光,飞猪和井越,过了半年我们发现还是只有飞猪,王晓光和井越。”头部Vlogger仍然还是这一批人。
高质量的Vlog背后往往少不了硬件设备的支撑
高门槛背后,Vlogger摸着石头过河
这个现象背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Vlog的内容门槛更高。井越本身曾经是脱口秀编剧,flypig是多年的媒体/自媒体人,他们的内容制作方式和手段,都给这个领域建立起了让人望而却步的门槛。
从Vlog这种媒体形式本身来看,相比起“懒人模式”的短视频,以数分钟计的Vlog,好的Vlog有故事性,(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要记录一个连贯完整的事件,可以理解为非虚构类视频。这就比抖音、快手这些工具性产品有更高的门槛。
一方面,Vlog的内在叙事习惯,必须包含强烈主观表达意愿,博主要大胆露脸出镜或献声,展现自我生活态度、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
另一方面,Vlog需要一点“编导意识”,整合了多个积攒得到素材,再加上字幕、音乐等其他元素,展现给观众完整的视频叙事。
不少Vlog已经开始探索叙事新思路和剪辑新玩法
人人都可以拍Vlog,但赚钱还是一个问题
对于中国Vlogger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那就是你很难只靠做Vlog养活自己。在中国,Vlog的商业化从2018年才开始,Vlogger们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国外Vlog的背后,是以Youtube为代表的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Youtube始终将充实UGC内容作为平台的发力方向,为此平台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用户创造出源源不断、制作精良的视频内容。
例如,当一个Vlogger的频道达到一定规模,Youtube便会为其开通广告增值服务,据估算,当Youtuber的订阅量达到十万级别及以上,基本的生活就能够得到保障。除了平台分成还有产品推广、卖周边等等。
目前国内一些Vlogger也已经开始进行变现,创作的主题广告、探店、看展览…体验式植入、产品测评等等。平台也会对有流量的Vlog进行现金激励,但即使最火的Vlogger,也没法依赖单一平台生存,还是因为这东西没那么赚钱。
井越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网红公司的人看Vlog这么火,所以让旗下很多网红开始做Vlog,但发展都很慢,做来做去还是那些本职的视频赚钱。
和商业模式成熟的直播不一样,国内全职的Vlogger屈指可数。此外,广告商、机构和平台都涌向为数不多的头部Vlogger,留给新人的空间非常少,新晋Vlogger难以在平台扶持中分一杯羹。
Vlogger竹子感慨YouTuber可以靠点击率维持营生
一时狂热?未来风口?
高门槛、变现手段的缺失,都让Vlog的发展难以更上一层楼。Vlog究竟是一时狂热,还是未来风口?
风口的说法最初来自创投圈,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Vlog可能并不是什么香饽饽。Vlog注重个人化和创造性的内容,意味着很难进行规模化量产。
Vlog本质上也是一种粉丝经济, 粉丝关注他是喜欢他生活里的东西,好的地方是带货能力可能很强,但它同样也很难规模化。
未来Vlog商业化可能存在两个方向:一是培育超级博主,像明星一样能够拥有全民关注度,二是成立MCN,规模化的产出避免某个博主“失宠”的风险。
目前微博上认证的Vlogger人数才不过数千,无论从数量还是粉丝量上来说,目前的Vlog普及度依然很低。
王晓光 《平凡料理》
想让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一方面可能就需要平台想方设法在拍摄剪辑工具和内容形式上降低门槛。
另一方面,此前有媒体分析,相比较于国外从长视频―Vlog―短视频的发展历程,国内直接从长视频跳到了短视频,迅速降低了大众的拍摄门槛,但与国外的YouTube相比,国内缺乏用记录个人生活的文化土壤。Vlog还需要时间去培养用户创作和分享意愿。
所以,也许我们并不会看不到Vlog行业出现和直播、(投黑马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短视频一样的巨头搏杀。Vlog没有大火,而且可能会一直保持半小众的状态。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粗制滥造、脱离真实的低俗内容批量产出的时代,Vlog作为一种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方式,鼓励着更多人进行创造和挑战。
Vlog给了我们一种新的选择。
(文章来源于:新浪科技摘编)